协和4+4事件早有伏笔,留学女生含金量质疑由来已久

admin

其实很多问题属于那种类似草蛇灰线、冰冻三尺的情况,当你看到问题爆发的时候,在水面之下,或许早就已经暗流涌动了许多年 。

比如这两天协和4+4的瓜,其实在十年前就早有伏笔了。

2015年前后,相亲圈有个问题频繁出现,这个问题是留学女生的含金量。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留学圈女生都被看作是白富美、高学历的代表,然而在2015年左右,很多人对此表示了质疑。

很多男生身处一线城市,表示在相亲时遇到的留学女生,并未展现出与学历相匹配的能力和认知 。

到了2019年,这种质疑变成了一种普遍的操作,其标志节点是女方也开始提出问题,询问留学女生该如何面对相亲市场上男方的质疑。正是这个水温的变化,连女方那边都能明显感觉到了。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_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_

当时的质疑普遍集中在两点上,一点是国外留学圈存在情感问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另一点是,国外留学圈的情感问题是否真的像传闻中说的那样混乱 。

另一个,就是围绕一年制硕士展开的门槛和含金量问题。

很多人已经察觉到,英国设置了大量文科类专业,并且存在一年制硕士这种快速途径,其门槛基本上等同于不存在 。

也就是说在海外留学方面,存在一条快速获取高学历的捷径,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个原本普通的学历,转变为海外名校硕士学历 。

这个通过快速镀金方式量产出来的硕士,其专业技能没有发生实质改变,因此在就业方面提升效果不显著,然而在一个地方却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地方就是相亲市场。

水硕即便很水,可那也是实实在在的海归硕士,三本专科的人作为相亲对象,与海龟硕士的相亲对象相比,肯定不属于同一个阶层 。

所以,谁可以最大化利用这个杠杆呢?

——答案就是女留学生。

男生读水硕作用不大,其能力不会有本质改变,薪资收入也不会有大幅提高,然而女生读水硕却有显著提升,这提升并非体现在工作方面,而是体现在相亲市场上。

观察者网那边,有一个数据报告佐证了这一点。

2016年他们发现海归就业蓝皮书数据里女性比例较高,硕士占绝大多数,占比达到了80%,在这80%的硕士中近一半是英国硕士,英国开设的多为管理学、经济学等文科课程 。

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__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所以你看,市场经济是非常敏锐的。

你认为水硕没价值,只是个形式上的东西,然而事实上对女生而言很有作用,是实实在在的有用,所以自然会有众多女生去攻读。

但大量水硕出现,市场也很快给出了回馈。

相亲市场是一个去中心化的自由市场,然而由于涉及真金白银的高额利益,大家都会格外较真,一线城市里两个中产阶级的婚姻,几乎等同于两家百万级企业进行合并。

于是,在没有媒体进行引导的情形下,大家竟然不约而同地察觉到了海外留学生含金量的问题,大量的质疑因此出现了。

比相亲圈稍晚出现的是就业市场,就业市场中,尤其是在自由市场环境下的互联网大厂 。

其实从信息层面来讲,他们理应比相亲圈更早察觉到问题,然而作为大厂,存在一个决策反应时间,故而会慢一步 。

关注就业市场的人应该都还记得,大约在2017年左右,有一个词热度不断上升,这个词就是第一学历 。许多企业在招聘时开始重视第一学历所占的比重 。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_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_

什么是第一学历?为何企业不关注最终学历,反倒要费力气去追溯第一学历呢?

不就是在预防英国水硕这样的捷径吗?

如果你硕博是哈佛斯坦福,本科也是清华北大,那么你没有影响。

但要是你硕士毕业于英伦名校,然而本科却是大专学历,那么很抱歉,被卡住的就是你 。

_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_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

第一学历,简单来说,我不认可英国一年制学历,也不认可美国2+3学历,我只认可本科学校,直白些讲就是认可高考成绩。

企业真心且迫切希望人才加入,然而海外留学圈存在诸多问题,玩法水分大、路子多且特别隐蔽,企业没办法逐个考察该模式所教的有用课程数量,最终只能看第一学历,因为高考一视同仁,最具说服力。

如果你第一学历优秀,并且有海外经历,那么就会认为你是真才实学,而非通过镀金获得的。

所以事实就是,第一学历,其本质是相亲圈对留学生的质疑换了个形式。并且顺带把国内考研学历也纳入考察范围了。

而在相亲圈就业圈之后,最后一个传达到的,是公务员国企圈层。

2024年,多省市进行公务员选调时,开始明确限制甚至“拒绝”留学生,某些科研机构可能会留下引进海外人才的通道,不过那是留给有能力且能带来实际价值的留学生,从英美澳加等国获得水硕学位的留学生,基本都被明确拒绝 。

当然,我相信国企公务员这边早就意识到留学生含金量的问题了,不过还是那种状况,船大难掉头,机关单位做出很多决策时都要考虑大局,还要考虑影响 。

_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_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

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还有个词频繁出现,“我考考你”。

很多留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晒出海外学历后,马上就会有人说要考考他们,接着会问一些专业问题 。

本质上依旧是大众对海外留学生含金量存在质疑,大量能力不匹配的留学生进入市场,这使得大家对留学生能力的怀疑从水面下浮现到台面上 。

我不相信你的海外学历,然而我没办法查询你的第一学历,所以干脆采取“我考考你”的方式,只有你答上来了我才认可 。

为什么男女双方对此氛围有截然不同的反应?

因为女性天然认可规则,女性的逻辑是,我当上女皇,就可以送王子去和亲,我坐上皇位,就可以赐死百万大军的统帅,我都拿到学位证书了,你们凭什么不相信,还硬是要考来考去呢?

男性注重实际,他们觉得皇帝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玄武门能起决定作用。当年哈佛商学院的高材生,最终也被草根创业团队打得大败而归。更何况你连哈佛都不是。买单的人,必定是更加挑剔的。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哪些困境__经济全球化面临哪些困境

所以事实就是:

2015年相亲圈对女留学生的质疑;

2017年企业市场第一学历的重视;

2021年网民们的“我考考你”;

2024年公务员国企限制留学生;

以上提及的所有现象,其背后都指向了同一个问题,即海外留学生的含金量问题 。

相亲市场极具个人化特点,并且涉及到真金白银的个人利益,所以它反应最为迅速,会最先暴露出来。

企业市场体量稍大,但涉及自己饭碗,很快也开始预防。

最后是国企公务员,体量最大,顾虑最多,所以决策最慢。

所以在2025年,协和出现这波暴雷的情况,并非偶然发生,而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漫长问题最终爆发了。

这些年,海外大学出现了各种速成学制的奇葩玩法,这使得海外留学生的含金量快速下降,导致留学生群体鱼龙混杂,然而很多单位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没有对其加以区分和限制,最终引发了暴雷。

白纸黑字的明确规定,有可能是某人凭借一时想法构思而成,然而,各方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通常都是经验积累所得。

要是各方毫无关联,顶着政治正确的压力,给出了一个类似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的含金量就非常高了 。

任何忽视它的,可能都得交学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