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8时58分,烟台工程学院揭牌仪式暨应用型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学校实验楼一楼报告厅举行。
“面向大海,拥抱未来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专业,烟台工学院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传承创新,扬帆起航……”随着烟台工学院宣传片的播放,本次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活动由烟台工程学院校长于光辉主持。 他首先代表学校向到场嘉宾和一直支持学校发展建设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会议开始,烟台工学院董事长辛军致辞。 他表示,董事会将继续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续加大办学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校企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合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共建。 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学校发展新局面,早日建成国内同类院校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接下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执行会长孙晓兵致辞,他阐述了中国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强调了民办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发展前景,并为烟台工程学院提供指导。 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他还寄语,学校将立足烟台、辐射山东、面向全国,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输送优秀应用型人才。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创新发展处处长刘志敏在致辞中对烟台工程学院融入大局、正确定位、超前布局表示赞赏。 他表示,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发展要有广阔的视野和新的格局。 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山东省教育厅民政厅厅长孙祖兴在致辞中对烟台工程学院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良好的办学氛围表示肯定。 他希望烟台工学院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学校定位,为教育事业发展开好局、走好路,为社会培养更多人才。
烟台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教育工委书记余永新在致辞中赞扬烟台工程学院传承了烟台大学优秀的教育基因,为烟台市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还表示,烟台市委、市政府将继续支持烟台工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他希望烟台工程学院以转校为契机,不断创新,继续为烟台市、山东省乃至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烟台大学党委书记张伟在深情讲话中表示,烟台大学文经学院转制为独立全日制本科大学,并更名为烟台工学院,掀开了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的新一页。转型发展。 作为原烟台大学文经学院的母校,我们见证了学校发展成就的每一步,为烟台工学院在高起点上谱写新的篇章感到由衷的欣慰和自豪。新时代。 未来,两校将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合作的原则,共谋发展。 在联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下,正处于建设高水平大学重要阶段的烟台大学和烟台工学院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合作型大学开发平台。
世界各地的知识海洋汇聚一地,一座高耸的大学,桃李满堂。 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学者、国内外友好大学、合作单位纷纷发来贺信、贺电表示祝贺。 烟台工程学院校长于光辉邀请特邀领导和嘉宾上台。 在全体来宾和师生员工的共同见证下,烟台工程学院正式揭牌。 从此,烟台工程学院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开始了。
烟台工程学院副院长苏春晶主持第二阶段议程。 现阶段,学校于光辉校长从办学回顾、经验与成果三个方面为《继承优势、创新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大学》大会作报告,以及未来的规划。
报告指出,十八年来,学校一贯坚持以“和谐合作”为核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兴校、以质量求生存”的发展理念。 “以特色推动发展,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理念。 目前,“合合”规范办学特色和氛围已经形成,构建了学校特色应用型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探索了基于“适宜教育”理念的个性化教育。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就业创业、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
会上,正式宣布烟台理工学院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作为“智库”和“智库”,为学校发展提供战略咨询和前瞻性建议; 成立学校研究院,加强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随后,会议举行了烟台大学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高新区校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莱山校区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信息技术产业学院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及优秀校友代表宋英豪捐赠仪式。
随后烟台大学文经学院专业,厦门大学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刘振田做了题为《从新建院校资质评估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旨报告。 他从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态、质量保障体系评价体系、资格评价的基本精神和基本评价三个方面分析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建设和培养问题; 他从提高人才发展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保障内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性等角度阐述了新建本科院校高质量发展。 该报告对于烟台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完善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当天下午,中学校长分论坛、优秀校友分论坛、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同期举行,旨在扩大学校影响力加强学校与地方学校、企业的校际合作,开创校友工作新局面,为烟台工程学院打下良好基础。 “十四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积蓄力量保驾护航。
下午5点,烟台工程学院揭牌仪式暨应用型本科大学高质量发展论坛圆满结束。
据了解,学校更名后将建立紧密适应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体系,大力发展新工科、新文科,形成以工科、管理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结构布局。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支撑。 致力于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 (图/文/鲁本正功 邢高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