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20世纪初的烟台海坝工程(东、西防波堤)是当时中国为数不多的自建大型海港工程之一。 该项目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烟台的社会经济发展。 1934年,《水利》月刊发表了张世玉的文章《烟台海坝工程的回忆》,为我们了解烟台海坝工程的概况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情况和背景
烟台北临渤海,南面群山环抱,东临朝鲜,北与辽东相望。 这里气候温和,交通便利。 开港之前,烟台只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海滩,只有几家商店,只有几张帆。 1861年8月,根据《天津条约》,烟台开埠。 各国领事馆云集,国内机构纷纷来到烟台。 烟台经济逐渐繁荣,胶东沿海民用船舶贸易逐渐转移至烟台港。 到了1880年代,以烟台为中心的商船航线主要有山东、辽东、天津、江浙、闽广等航线。 抗日战争前,烟台港是山东省唯一对外开放的口岸,也是中国北方三大对外开放口岸之一。 它在环渤海地区占有三方地位,是连接南北沿海的重要枢纽。 据《近代山东沿海通商口岸贸易统计》显示,1864年至1894年,烟台港进出口贸易额迅速增长,在北方港口城市中仅次于天津位居第二位。 在此期间,北洋水师在烟台修建了东西两座炮台。 其商业和军事地位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但烟台沿海水浅,礁石较多。 船只不能靠近它停泊,驳船用于运输乘客和货物。 在风暴和海浪中最为危险。 烟台港地势略西南,北面的芝罘山无法完全阻挡。 如果发生风灾巨浪,整个港口都会震动,帆船、舢板和货物的损失将不可估量。 每年冬天刮北风时,港口内的船只就被迫停泊在芝罘岛避风。 来回不方便,无法进行船舶装卸。 往往要等三四天。 一艘货船滞港的成本约为每天200至250元。 如果船延误,成本就会增加。 1910年,上海《大同报》报道了“芝罘港因风雨而遭灾”的报道,印证了当时烟台港的困境。 “芝罘港新码头花了近三年的时间,耗资约10万两,前几天才完工,但突然在这个农历初八,怪风大雨冲走了港内太古、招商局所有舢舨全部沉没,40多艘舢舨、19艘帆船沉没,共有58人溺水身亡。
烟台港船舶滞留
1900年,烟台外国商会会长埃科夫首先提出修建烟台海坝。 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倡议并没有立即得到广泛的响应。 一是烟台中外客商尚未最终决定是否迁往青岛,对烟台建设人工港持观望态度; 其次,烟台港贸易的上升势头在与青岛港的竞争初期带来了很大的混乱。 性方面,很多商家片面地认为烟台具有可以与青岛媲美的区位优势; 第三,各国驻烟台领事使团意见不统一,特别是美国领事作为总领事,认为美国在烟台只有美孚的利益。 该公司的油库建在芝罘岛东端的避风区,因此对港口建设项目极为不感兴趣。
海坝工程设计方案
烟台商港经济低迷,烟台海港亟待完善。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商界和航空界人士对此进行了认真讨论,大家都支持此事。 当时准备借钱修建海坝。 据估算,每月建设费用为观平音155万两。 贷款本息将由停泊在大坝和进出口货运码头的船舶捐赠收益偿还。 可惜当时政府不同意,也没有实施。 清宣统二年(1910年),议论再起,东关税务司提议兴建。 后来根据税务总局的建议,将烟台领事使团委托给北京使团。 此时的清政府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对烟台海坝工程已经没有兴趣了。 当时主管烟台港的东莞海关也认识到修筑海坝的紧迫性。 东莞海关在请愿书中阐述了利益和风险:“海坝建设已经推迟多年,如果我们观望而不采取任何行动,对这个口岸的贸易损害将是无法弥补的。” 随着天气恶化,麻烦就会增加。 如果这个重要工程不尽快完成,这个著名、繁荣的港口将变成一片荒凉之地。”尽管如此,仍然没有答案。
1898年,英、日、德、俄、美等国加剧了对中国北部沿海港口的争夺,青岛、威海卫、大连、秦皇岛、龙口等港口相继开放。 这些变化对烟台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是由于开放港口的不断增加,烟台港在北方航运中的中转作用日益弱化。 烟台港位于黄海南岸,渤海湾东侧。 1894-1891年甲午战争前,是北方三港中唯一不冻港。 历来是南北沿海交往的重要枢纽。 特别是东北地区的豆类、豆饼等大宗商品大多集中在烟台,出口国外。 但随着大连等港口的开放,加上航运船舶吨位的增加和通航技术的提高,烟台港的中转作用明显减弱。 大量进出口货物不再由烟台港集散,而是直接由其他开放口岸集散。 。 其次,烟台港失去了山东沿海贸易的主导地位。 抗日战争前,烟台港是山东沿海唯一开放口岸,对外贸易只能通过烟台港进行。 不过,山东沿海港口开放后,它不再是山东沿海唯一开放的港口。 尤其是青岛港的开放,降低了烟台港的外贸吸引力。 山东沿海贸易中心逐渐转向青岛港。 三是北方港口的开放扰乱了烟台港的稳定发展,迫使烟台港加入竞争。 安东、大东沟、龙口等港口曾是烟台港的内港。 开业后,他们立即成为烟台港的竞争对手。 此前,丝绸、粉丝等地方特产均由烟台港出口。 直接从港口出口。
Relider(荷兰海坝工程设计师)
1906年,由于胶济铁路的开通,青岛迅速发展,从而结束了烟台港独霸山东的局面。 这从传统大宗出口产品草帽编织物的贸易中可以看出。 胶济铁路通车后,沙河辫村开始向青岛发展,草帽编织产品也逐渐从烟台转移到青岛出口。 这是因为从沙河镇到胶济铁路潍县站只需一天时间,从潍县到青岛也只需几个小时。 然而关于烟台的海的资料,从沙河镇到烟台走陆路需要四天时间,“去烟台的人多用骡子。 马匹或民船运输不仅费时、风险大,而且比铁路更容易损坏。 牲畜运输与铁路运输的价差巨大。 从内地运到烟台每吨货物大约需要400两白银,而铁路距离较远。 低于这个价格。 此外,德国人民也希望青岛生意兴隆。 所有从大陆运来的货物都受到各种便利的广泛吹捧。 但对于运往欧洲的草辫,恒宝公司不收取青岛至上海的运费。 两个都。 相比之下,在没有皈依的情况下,人际关系往往会变得更容易。 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是很自然的事情。 于是,不仅有济南、莱州、青州、宜州等地的草帽运到了青岛,还有山西、河南、河北、天津等地的草帽。 大量草帽辫子也运往青岛出口。”胶济铁路通车后,青岛草帽辫子出口量超过了烟台。
在此形势下,烟台中外客商对与青岛的竞争反应强烈。 他们呼吁修建港口和道路,防止烟台的贸易被青岛接管。 另一方面,控制东海关的英国人也试图将港口留在自己手中。 ,以与德国占领下的青岛竞争。 清朝宣统元年(1909年),当烟台华商界几经周折准备修建烟威铁路时,山东巡抚孙宝奇提出修建烟台海问题大坝工程。 铁路和海坝对烟台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由于烟威铁路建设几经波折没有结果,烟台海坝建设再次被提上日程。
民国元年(1912年)11月,北京使团团长朱尔殿公使再次提出修筑烟台海坝的问题,并向外交部送交意见书。 外交部次月回应称,代表团建议建立烟台海坝。 中国政府强烈同意建设工程委员会,但同意山东省省长的意见,认为工程委员会主席应由中方官员担任。 不久,山东省省长周子期向当时的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请愿修建烟台海港。 周子奇认为,烟台海坝建设“要统筹巩固国防、促进商业的大局”。 既要遮风挡浪,又要便于锚定船帆。 如果说这种效应有望带来货物汇聚和商业的复兴,那么事实却不一定如此。 烟台港的兴衰取决于建设的完善程度,而不取决于海坝的有无。 是的。 如果只建一座海坝,就像建一座只有一层的房子一样。 墙体不坚固,殿堂维护不好,规模不便,地基容易倒塌。 这是一种守一角之策,而不是谋全局。 数字。 想要协调商业和国防的整体战略。”“此外,我国的旅顺、大连、胶澳、威海也相继被外来者租用。 北部省份寻求海军基地但未能获得。 烟台正对着渤海入口,是金谷的门户。 东面,崆峒群岛与之相距不远。 西边,蓬莱群岛星罗棋布,遥遥相对。 情况虽不如魏、鲁,但海水很深,冬天不结冰。 果管理法好,在商港外测量地形,设立造船厂驻扎海军。 筹备不仅可以振兴东部行省的商业,还可以坚固行省的边疆。 虽然修筑大坝的金额要高得多,但开港后,钱财与税收日益增加,利润也十分巨大。 该国的收入比今天低。 会突然增加好几倍。 对于整体的长远规划来说,似乎没有办法促成这一点。 拟在防水坝建设之初就招募欧美海港建设技术人员,统筹烟台海口和商港的大局,进行相应管理。 ”
1935年烟台海坝工程协会会员合影
(罗巴,左二。马茂兰,左三周,修文,右二,林秋浦)
1913年5月15日,在外国人的参与下,烟台正式成立了第一个港口管理组织——烟台海坝工程协会。 其组织有东部海关监管局、税务局、烟台总商会会长、领事领事、西部商会会长五名,以监管员为会长。 海坝工程协会设会长(东关海关兼职监事)、会计主任(东关税务处兼职主任)、会员三名(中西方代表)五名职务。烟台商会及外国驻烟台领事代表)。 聘任王前刚为首任院长,聘任东莞海关税务科梅洛诗为会计总监。 烟台海坝工程协会聘请了荷兰港口工程专家瑞利德负责项目方案的制定。 次年5月,计划完成。 为了提高劳动力成本,协会确定了码头捐货和捐船(称为“海坝捐”)的费率,每年从中央和山东省拨付白银五千两。 这样,每年海坝捐款可得到约12万两白银。 还款期限取决于利息的多少和白银的多少关于烟台的海的资料,但也只有二十四年到二十六年之间。 民国四年,经政府批准,开始招标。 竞标者有五家,荷兰香港管理公司以267.7万两的价格中标(协会原估价为250万两)。 项目启动后不久,项目协会发现为了支付工程费用,必须提前借钱。 海坝项目协会与华俄道生银行签订贷款合同。 该贷款经当时中央财政部批准并提供担保,以烟台海关加税和特别航海税作为预担保。 民国六年八月,部分未完成工程被大风毁坏,计划稍有改变。 协会又在建造费用上追加观音11万两,使总建造费用达到278.7万观音。 二。
二、项目范围
根据烟台海坝工程协会与荷兰港口管理公司签订的海坝建设合同,海坝工程必须在四年内完成,即应于1919年完工。民国六年(1917年)八月,部分建筑受损,工程又进行了部分增建和修改。 又延长了一年半,总共五年半,也就是工程应该在1920年完工。
烟台海坝工程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在烟台港东侧修建一段海坝,长2600英尺,有两个出入口; 二是在港口西侧修建一段防波堤,长5800英尺。 关于。 其南端与陆地相连,西北端建有600英尺长的码头; 第三个是深港的一部分,被疏浚至低潮以下 20 至 25 英尺。
工程实地勘察
3、工程考虑:
烟台海坝作为烟台港的大型工程,在设计和施工时主要考虑淤积、风力、风向、水深、潮汐、交通等因素。
根据烟台港以往的经验,风暴携带的泥沙量很小,港口内不存在影响港口并造成淤积的重要航道。 因此,海坝工程中设计的船舶出入口在减少淤积方面问题不大。
据当时日本领事馆气象台的记录,烟台海坝设计前五六年来,风力最强、最频繁的风来自西北、北、东北方向。 各个方向中,东北风主要影响港口安全。 此外,北风对崆峒群岛带来巨浪,反射成东北方向的波浪,也是对香港安全的重大威胁。 同时,当西北风穿过西泳滩的屏障时,虽然不会掀起巨浪,但强劲的风力有时可能会给香港带来不便。 这些都是烟台海坝设计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由于东北风是威胁港口的主要风向,因此海坝设计和出入口位置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烟台港的船舶除帆船外,吃水都很浅。 主要船舶是往返于沿海各港口的船舶。 吃水深度在 16 英尺到 18 英尺之间。 偶尔会有吃水深度为22英尺至25英尺的海外船舶。 来到港口,但人数很少。 烟台海坝设计时水深为20至25英尺,足以供船舶进出烟台港。
在烟台港建设规划中,铁路建设是与海坝建设并重的项目。 烟台海坝建成后,防波堤将与陆地相连,连接码头。 未来铁路建成,连接将非常方便。 卡车可以到达船舷,交通便利,也不会有换车的麻烦。 码头很快就会被填平,而且还会以防波堤为基础,只需要拓宽堤岸,建造码头和仓库就可以了。
建设中的波浪坝
4、工程设计方案
目前已知的烟台海坝工程设计方案如下。 最早的规划是在1900年左右提出的,用一条东北西(南)长的堤岸围港。 设计相对简单。 其中之一是 1910 年为海关总工程师迪克制定的计划。 规划包括海坝东段和西段两段,以及与西侧陆地相连的防波堤段,共三个出口。
另一种方案是荷兰港口工程专家瑞利德制定的方案(即已采用的方案),是参考1910年方案后改进的。 本规划仅在东侧修建一座大坝,形成西坝包围的港口。 虽然港湾面积略有减少,但节省下来的坝墙长度却大了很多,东坝的建设也改为垂直墙式。 民国六年八月,恰逢暴风雨。 当时,东坝只完成了部分工程,西坝北段(即防波堤)仍在建设中。 结果东北侧和东北侧没有任何防护,西坝未完工的部分被风浪卷走了。 该项目的很大一部分被冲走了。 台风发生后,烟台海坝工程协会与荷兰海港公司就台风责任产生争议。 纠纷的结果是,荷兰港湾公司采用填石方法修复毁坏的工程,烟台海坝工程补充价值11万两白银的材料和材料,使施工得以继续进行。
北岛采石场
五、工程设计总结
海坝是烟台海坝工程的主体。 海坝的设计是在基槽内的岩石堆上放置石灰堆。 灰堆顶部采用水泥混凝土砌筑,顶部平坦。 退潮时海坝裸露的部分。 从水平方向看,灰块排列时,共有竖三排,内外两排。 它们的排列方式相同。 每组由三个灰块组成。 中间一排由四个灰块组成。 但由于两者的厚度不同,最后三排的高度应该相等。 内外排与中排的连接处错综复杂,形成交错的效果。 从垂直方向看,每组灰块都与地面倾斜75度。 灰堆的放置设计最大程度地起到了加固作用,有效抵抗了风暴对灰堆的影响。
在海坝的南北两端各放置一个长五十英尺、宽四十英尺、高二十五英尺的钢筋混凝土潜水箱来替换灰块,从而保护灰块。 这些潜水罐首先被倒在陆地上大约一半的高度,然后拖入水中,然后完成其余部分。 大坝长 2,600 英尺,两端各有一个灯塔以方便航行。
防波堤的修建是用沙土将两坡填成土丘状,上面铺上柴排,用大石块压住柴排和顶部,然后填上堆石,砌石挡土。防波堤一侧的墙。 防止大浪的侵入。 整个路堤道路系统均采用碎石铺设,路面与挡土墙之间设置铁轨,方便货物转运。 路堤长约5,800英尺。 堤北侧建有一段墩墙,长600英尺。 墙后填满石块,以减轻土压力,保护墙体。 剩下的部分填满了沙子和石头,从而形成了一条约 140 英尺宽的码头道路。 为了方便运输,码头上还安装了电缆栈桥、栈桥等设备。
为了增加港口水深,方便大型船舶停靠,海坝工程还包括港口的疏浚工程。 该项目需要将海底沉积物疏浚至低潮以下20英尺,覆盖内港面积约100英亩(40公顷)(内港总面积约300英亩(100公顷)) ,沿着码头和大海。 大坝的一部分,放置浮标。
六、施工流程
建设如此庞大的工程需要工程专家、现代化机械和大量材料,并且需要完整的计算和规划。
(一)材料订购
这块石头来自芝罘岛的一个采石场。 最初,采用的是土方开采方法。 后来由于产量有限,供应不足,安装了压缩机,用气钻钻孔,用新型炸药爆破岩石。 石头收集完毕后,从芝罘岛运至烟台港。 石头主要通过帆船运输,偶尔也通过小船运输。
海坝建设的另一种重要材料是水泥。 使用的水泥是大连生产的日本水泥。 建造海坝的树条是从宁波用帆船运来的。 沙子取自当地的 West Sawang 或从海底挖出。
(二)慧拓建设
灰坨由石料和1:2.5的砂、灰制成。 灰块有多种尺寸,长度均为十英尺,重量从二十四吨到三十二吨不等。 坝外桥台使用的灰块较轻,有的仅重三吨。 每块灰块在西沙旺工厂预制完成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自然干燥,然后运至施工现场沉积。
(3)潜盒的构建
潜水池均建在芝罘岛东端。 底箱由钢筋混凝土制成。 根据不同的用途,潜水罐的设计也有所不同:修建海坝的潜水罐一端为半圆形,长五十英尺,宽三十英尺,高二十五英尺; 用于建造码头的潜水箱是燕子翅膀的形状,长五十英尺。 潜水池上部和中隔板入水后建在西海滩上。 潜水罐建造完成后,首先由小船拖至施工现场,并用锚索确定其位置。 然后泵入水,水充满,潜水箱沉入海底。 位置准确后,用麻袋外来物和灰色混凝土填充潜箱。
(4) 排柴结构
柴锅有多种类型,每种用途不同,施工方法也略有不同。 它们可能被绑在成捆的树条上,形成多个有底的方形笼子。 这些笼子是用来装载石头的。 柴筏的宽度从十英尺到四十或五十英尺不等,具体取决于堤坝的坡度。 取决于宽度。 这个木筏是海滩上的工人制作的。 涨潮时它浮上来,被小船拖到下沉地点,沉入海底。 然后在上面放一块石头,形成所需的坡度。
(5)船舶机械安装、修理
波浪坝
1、东坝及岸边设有起重设备。
2、西沙旺场地配备两台35吨蒸汽移动式起重机,其中一台用于吊灰并装车。 一种用于将灰装入驳船。
3、西沙旺场地配备了一台较小的凌空起重机,用于吊起小灰堆并装入卡车。
4、西沙旺厂区码头设有杆式起重机,用于吊运中小型灰块装船。
5、东坝配备手吊,用于运输和卸载沙子、碎石、水泥等材料。 此外,本项目用户还包括斗式挖泥船1艘、附有铁管等配件的吸泵式挖泥船1艘、吸吸驳船2艘、自动挖泥船3艘、两用泥浆运输船1艘。 小型帆船4艘,小型油机船1艘,油机船3艘,35吨起重船2艘(用于沉灰堆),采抽船1艘((用于零星作业),运输用铁驳船4艘大灰块,运输水泥的铁驳船一艘,木驳船十艘,石质运输船二十七艘。
(6) 员工大概人数
公司聘有外籍工程师五名,监事、监事十余名,中方工程师三四名。 最忙的时候,工人总数达千余人。 工程委员会拥有不少于十名工程人员。
1921年,历时六年的港口建设工程竣工。 9月14日,海坝工程协会举行“烟台海坝正式揭牌仪式”。 税务总局安格利安专程从上海赶来参加庆祝活动。 整个项目耗资超过280万海关美元。
已竣工的波浪坝
烟台海坝工程的竣工对于烟台港迈入现代化港口行列具有决定性意义。 同时,Yantai港口的功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完全结束了Yantai港口由于强风而无法运作的历史。 大型船只可以随时运行。 将货物加载并从港口卸下。 在这一点上,Yantai的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