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潮涌动,港城百万员工正在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释放着拼搏进取的光热。 从万华化学聚氨酯产业链一体化乙烯项目到塔山南路项目,从中建八局烟台成发城市广场项目到石药百科抗肿瘤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烟台机场二期工程到南山铝业的航空板连轧生产线上,一轮又一轮的技能竞赛正在蓬勃推进,奏响了一曲充满激情、鼓舞人心的劳动赞歌。
功勋大赛汇聚澎湃能源百万员工,比拼技能
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广大职工作为业主的贡献。 阳春3月,全市“主力军、聚新动能、建功新时代”重点工程立功竞赛宣誓仪式,已吹响了全市职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贡献的“冲锋号”。高质量发展。 目前,百万职工正聚焦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四大主战场”,大力开展161个重大项目“八比一创”立功竞赛,为了推动重点项目优质高效。 完成工会智慧和工会方案的贡献。
“从筏板到正负零正常工期为65天,劳动竞赛计划工期为30天。截至目前,竞赛开始14天,负三层已完成75%已完工,比正常工期提前了20天,比竞赛计划提前了“用了4天时间”在烟台成发城市广场项目施工现场,中建八局负责人张元山说。局二建设有限公司告诉记者,为确保该项目正反封顶和主体封顶两个节点按计划完成,项目部将立功竞赛融入到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不仅为员工搭建了提高技能、成长为人才的平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而且通过立功竞赛,起到了推动项目建设的作用,全面提升了管理、技术和安全水平。项目的质量水平。 职工们在技能大赛中凝聚力量、汇聚智慧、激发活力、激发斗志,掀起了“争先创优”的竞赛热潮。
“凡是有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地方,就提倡和覆盖劳动竞赛。” 今年,全市职工将聚焦治海、助力乡村振兴、打好“三大攻坚战”等重点任务主战场。 他们将投身现代海洋、装备制造等八个主导产业和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参加“职工科技创新大赛”“创新创业先锋行动”和“职工创业行动”等广泛开展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发明创造,为创新创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烟台工匠”汇聚卓越力量,用智慧和汗水创造非凡业绩
工匠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和工艺,享受产品在手中升华的过程; 工匠追求完美、极致,坚持从“0”到“1”提升品质。 好处虽小,但会使人长期受益。 世界。 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奋斗精神。
在4月28日召开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暨烟台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市委、市政府表彰了全市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市总工会通报表彰第一批第二批“烟台市十佳工匠”。 其中,有一些一线工人几十年来坚持创新,抛下家庭、抛下事业,不断为企业解决生产问题; 有诚实守信、为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 还有环卫工人,露宿街头,默默工作,美化城市。 工人; 有的企业家,在艰苦的岗位上奋力拼搏,艰苦创业,成功实现了人生的“逆袭”; 有的基层支部书记扎根农村、扎根社区,尽职尽责,无怨无悔,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他们以强烈的责任心、突出的劳动创造、无私的努力和奉献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伟大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为全市人民树立了榜样。
在闪耀着精益求精精神的烟台工匠名单中,有山东中矿集团有限公司北街金矿的高级技师孙华晶,他刻苦苦练技艺,精益求精。 他从一个零专业基础的“门外汉”成长为一个作风严谨、技艺出众的“门外汉”。 “技术大师”; 于涛,山东鹏翔汽车有限公司高级技师烟台三环锁业,技术精湛,勇于创新。 他独立完成了两条直缝焊流水线项目的电气控制设计、安装和调试,每年可节省人工成本25万元。
山东诺维科轻量化装备有限公司铝焊工赵庆,焊前、焊中、焊后每一个细节都精心雕琢,确保产品焊缝绝对熔合,无任何缺陷,堪称“绝活”; 李峰,烟台三环锁业集团有限公司车锁分公司装配部部长,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先后获得9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进步; 上汽集团东岳动力总成有限公司组长刘兆涛从事发动机装配与调整工作21年。 从发动机装配调试到关键尺寸测量和快速故障诊断,他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烟台环球机床装备有限公司公司创新工作室主任林浩擅长根据生产需要对旧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和创新,并将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 许多学徒已成为技术骨干。
他们用专注、严谨的工作作风,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新旧动能转换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企业、每一个领域、每一个产品细节。 他们坚持高标准,拒绝“差不多”,对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负责; 他们攻坚克难、担当担当,敢于亮剑,善于创新,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优异的业绩。
打磨“劳模工匠”品牌,年内培养各级工匠1000名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全市职工奋发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市精心打造的“劳模示范引领行动”,赋予了新时代劳模新的内涵,使劳模在香港这座城市备受尊重和敬佩。 随着劳模示范引领行动的开展,“劳模广场”脱颖而出,成为功勋品牌的排头兵。 去年共举办宣传会24场,为万余名员工讲述劳模故事、深化劳模精神; 助力乡村振兴,劳模在行动,劳模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农业劳模响应并积极行动。
全市1500多家各级各类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竞相争创,人才辈出。 获得国家发明、新型专利授权1500余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成为传承精神、充分发挥劳模作用的劳模(工匠)(是服务劳模(工匠)的“新平台”)作为工匠的示范带动作用,解决生产技术问题的“科研站”,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训练场”,10个市级“工匠孵化基地”。成立了首批“烟台工匠”10名,齐鲁工匠4名,齐鲁大工匠1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省前列;推出了全国“十大”工匠。目前,“烟台工匠”建设项目已成功纳入全市制造强市建设总体规划,并纳入市人才发展体系,让“烟台工匠”享受到同样的待遇。给予全市“首席技师”政治、经济、社会待遇,极大地调动了全市职工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练就技能的热情。
今年,我市将大力推进“烟台工匠”建设工程,用一系列措施,真正擦亮“劳模工匠”品牌,培养孵化更多齐鲁工匠、大国工匠。 搭建工匠成长平台,在新工人文化宫设立“烟台工匠学院”烟台三环锁业,培育一批“工匠孵化基地”,支持在烟台建立200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年内,培养县级以上各级工匠1000人。 引导广大员工积极参与理性建议、技术改进、技术攻关和发明创造活动,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成为制造的灵魂,让提高技能、争创一流成为自觉行动。
新时代的宏伟蓝图需要广大劳动者共同努力; 新时代进步的号角激励着广大职工奋勇前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职工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责任、争当第一,为烟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取得更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