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是“蓬莱仙境”的所在地。 它是神话故事中“八仙渡海”的所在地,也是历代帝王求仙求药的地方。 如今,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加速崛起。
生物医药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是近年来竞相布局的热门产业。 在这条竞争激烈的赛道上,烟台为何能够如此快速地前进,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 近日,证券时报记者来到黄渤海之滨,与烟台当地政府部门、上市公司、投资机构深入对话,探寻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的增长密码。
聚合推动“链”向千亿产业发展
俯瞰山东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生物医药产业园,虞水河像一条丝带贯穿3.2平方公里的土地,厂房排列整齐。 目前,园区已形成细胞与再生医学、医用同位素与放射性药品两大主导产业。 是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发展、异军突起的生动缩影。
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烟台绿叶制药怎么样,核心关键词是“链长体系”。 2021年起,烟台将重点围绕石油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等16条重点产业链,拟推行“链长制”。 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链长。 各重点产业链确定市级龙头企业为链龙头,通过“链发”,打造链、延伸链、补链、强链。 其中,生物医药是烟台实行“链长制”的“雏形”产业。 市长作为第一链长负责,实行“一链长、一布局、一链办、一基金、一联盟、一平台”工作机制,打造链条,打造生态圈。
在“长链体系”带动下,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 烟台市市场监管局医药产业科科长张令辉告诉记者,目前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重点企业274家,其中上市企业146家。 各业态主营业务收入连续四年突破1000亿元。 不仅拥有荣昌生物、绿叶制药、石药百科等龙头企业,还有正海生物、宏源氧气等一批国内单项冠军和独角兽企业。
种一棵梧桐树来吸引凤凰。 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李晶晶表示,蓝药谷生命岛产业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了国内唯一的“销售-研发-中试-临床” “检测、审核、生产”闭环垂直生态系统,为企业发展各环节提供精准服务,园区自2022年开工建设以来,累计注册企业92家,签约产业项目40个。东城核聚、兰纳城创新药。
“以中试环节为例,企业研发的药物在通过基础实验后,还需要进行中试。我们打造了中试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直接租用我们的设备。” 李晶晶表示,如果企业自己购买检测设备,成本往往高达数百万元。 如果租用设备,成本可以大大降低。
作为核医学领军企业,东成药业医用同位素产业基地是首批落户蓝药谷生命岛的项目之一,致力于解决国内核素短缺问题。 东诚药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公司已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流体物理研究所在40MeV电子加速器上进行合作。 加速器建成后,核药物研发企业可以利用该设备生产核素原料。 “目前国内从事核药物研发的生物科技企业不少,但大部分原材料依赖进口。这个加速器可以吸引下游企业向蓝药谷生命岛园区集聚,更好发挥产业链集聚效应”。 负责人说,人家说的。
东部,蓝药谷生命岛和高新区国际生物科技园双驱动带动的生命科学创新核心区继续领跑; 中部,生命科学融合发展示范区欣欣向荣; 西部高端医药装备集聚开发区不断壮大; 南方,高端原料药绿色承载区蓬勃发展……走在烟台大地,各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协同互补,形成了资源共享、价值共赢的烟台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生态系统。 ——创造、生态整合。
创新加深和拓宽了发动机的“护城河”
对于生物制药行业来说,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护城河”。 记者在烟台调查发现,受访的生物制药企业都把创新放在首位,在研发方面投入巨资。
正海生物历经十余年,致力于研发新产品——活性生物骨,可用于填充因外伤或手术造成的骨缺损,且不影响骨结构的稳定性。 它专门与骨支架材料和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结合。 可实现整体低剂量、局部高浓度的精准定向修复,填补了国内市场空白。 2022年10月,活性生物骨获得国家药监局优先审批,获准注册。 它成为国内骨科重建领域首个获批的具有药械结合属性的产品,为正海生物在骨科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市场。
同样历经十余年,荣昌生物创新药Tatasercept的研发也走过了一段“漫漫长路”。 2008年,荣昌生物CEO方建民带队向有“新药坟场”之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发起进攻。 历经重重困难,他们终于收获了丰硕成果——2021年,Tatasip获批上市,并于当年年底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作为全球首个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双靶点新药,Tatacept填补了行业空白,为荣昌生物未来业绩增长开辟了新的空间。
创新药研发投入巨大、周期长,能够成功上市的很少。 不过,在烟台,正海生物、荣昌生物等例子并不少见。 正海生物科技董事长宋侃表示,烟台是我国现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 在“实业报国”文化的熏陶下,企业家们形成了扎扎实实办企业的传统。 “烟台非常适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因为这个行业属于高端制造,技术壁垒高,投资周期长。烟台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坚持长远主义,聚焦主业,不断迭代。并创新”,宋侃说。 。
企业注重创新研发,政府则在各要素上提供保障。 “无论是土地、水电等基础设施,还是人才、资金、金融等,公司都受益于烟台不同阶段各部门的优惠政策。” 荣昌生物董事长王卫东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2021年,公司获得烟台市创新发展扶持资金6000万元; 2022年,公司全球首个治疗眼科疾病的VEGF/FGF双靶点融合蛋白药物RC28获得800万元奖励。 这些支持政策不断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公司做大做强。
除了对研发创新提供财政奖励外,烟台相关部门还优化服务,协助企业办理产品审批、境外出口材料准备等工作。 绿叶制药是烟台一家致力于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制药公司。 去年1月,公司自主研发的新药利培酮缓释微球注射制剂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 绿叶制药负责人告诉记者,烟台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协助完成出口产品材料的申报和准备,使公司产品最终顺利在美国上市。
资本为企业插上翅膀,助力企业飞得更高
生物制药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 尤其是对于一些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盈利的企业来说,资本输血至关重要。 记者调查发现,烟台生物制药企业普遍高度重视资本工具对公司发展的价值,用好资本帮助企业飞得更高。
记者了解到,为推动产业发展,烟台设立了100亿元的“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基金”,打造总规模500亿元的生物医药“母婴基金群”,打造生物医药“母婴基金群”。 “项目招商-项目招商”全周期产业投资闭环-项目落地-载体赋能-回报投资。
作为一家深耕再生医学领域的创新型生物科技公司,成立于2012年的君秀生物是政府引导基金的受益者。 公司董事长高秀岩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发展初期,通过引入近千万元政府引导资金,公司的研发投入和运营运营得到了资金保障。和资本背书,成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品商业化。
纵观烟台生物医药上市公司的发展历史,用好资本工具是企业巩固优势、扩大布局的法宝。 以东城药业为例。 自1998年成立以来,其主营业务之一就是一种名为“肝素”的抗凝药物。 2012年上市后,公司开始寻求新的创新突破。 经过几年的探索,2015年公司瞄准了核医学新方向,转型的方式是通过资本运作——东城药业投资7.5亿元控股国内第一的治疗性核素制剂生产企业。 成都云科药业迈出了核医学的第一步。
但核药物作为放射性药物,其特点是半衰期短,有的只能保存十分钟。 因此,核药分销半径的范围从根本上决定了行业的发展,构建全国性的核药生产和分销网络势在必行。 2017年,东城药业再次利用资本运作,斥资16亿元收购南京江源安泰科。 Antico手中掌握的是全国最大的核医药生产和分销网络。 此举直接奠定了东城药业在中国核医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上市公司,我们积极利用资本市场平台,推动企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东城药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经过多次产业收购和重组,公司现已成为一家涵盖原料药、制剂、核产品的公司。 是一家集医药、大健康四大领域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
突破人才瓶颈,迈向产业高地
生物医药作为最具创新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各地招商引资的重点产业。 上海、广州、深圳、苏州等城市发展迅速,已成为知名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烟台之力”虽然加速崛起烟台绿叶制药怎么样,但仍落后于一些城市。
其崛起的下一步,就是向工业高地发起冲击。 第一步是突破人才瓶颈。 与大城市相比。 烟台科研机构较少,人才相对缺乏。 接受采访的烟台生物制药企业普遍反映,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面临的首要困难是综合性高端人才的短缺。
“生物再生材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领域,行业内企业能否吸引和培养优秀技术人才,保持核心技术团队的稳定,对于企业持续创新、稳定经营至关重要。”阚说。 目前,正海生物培养了一批高水平复合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但产品研发和创新仍需要更多高端人才的有效补充。 东城药业还表示,公司对高层次研发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特别是公司核医疗产业基地项目在烟台启动后,核医疗专业人才需求激增。 如何实现? 更多高端人才愿意落户烟台成为工作重点。
事实上,在人才引进和培养方面,烟台有关部门已经在积极行动,弥补不足。 2021年,烟台成立全省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整合全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企业、机构资源,搭建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融合发展的相互促进、共享平台。 目前,全市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国家级特聘专家11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带头人80人,培养和引进省级以上骨干工程人才144人,博士492人。具有研发和生产管理经验。 ”张令辉说道。
宋侃表示,正海生物通过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进山东省高层次人才,为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产业化提供了人才保障。 同时,通过人才规划和个性化指导相结合,为员工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和广阔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