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讯1月3日讯(记者贾楚航刘文)企业生活就是经济生活。 企业连接国内外烟台对外机械加工,连接城乡市场,关系千家万户。 近年来,烟台商业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进步、新突破。 截至目前,我市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50亿美元,与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 全市年进出口规模达4500亿元。
为更好地展现烟台商务“夯实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精神,2023年烟台商务媒体行“‘参与’烟台、拥抱大海”,由烟台市宣传部指导市委常委、烟台市商务局主办烟台对外机械加工,正式启动。 两天时间,近20家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深入烟台商务发展第一线,近距离感受烟台经济发展脉搏,探索高质量商务发展路径。
新业态丰富烟台消费活力持续释放
今年以来,烟台市消费复苏和经济增长前景看好。 汹涌的人群蕴藏着重新焕发的消费活力,大街小巷的烟火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复苏。
“今年市场上的年轻人明显比往年多了很多,这一直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只有人气了,生意才能持续下去。” 烟台三站市场主干道兴业路的一位商户说道。 已有28年历史的烟台三站批发交易市场,聚焦转型升级发展道路,不断丰富市场业态,满足新一代消费者多元化需求。
经过多次现场勘察、反复比对、详细规划、充分论证,烟台三站市场新区项目——吾悦广场商业综合体将于2021年正式摘牌。该综合体的加入,有效补充了烟台三站市场的商业业态。停止市场,吸引更多新生代消费力量。 今年8月25日,烟台三站市场吾悦广场正式开业,首日总客流量超过20万人次。 为释放消费活力红利,三站市场着力优化升级,重点升级美食步行街、品牌数码街、零假冒化妆品街三大街区,打造更加舒适的购物环境更高的品牌准入标准和更广泛的产品种类让老商圈焕发了新的生机。
随着经济复苏,文化旅游消费市场展现出巨大的爆发力。 烟台市倾力打造的朝阳、锁城历史文化区,将百年老街改造成新街,历史文化交织的鲜明特色,铸就了独特的芝罘魅力,成为城市地标。 朝阳街-烟台山特色文化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并被评为省级示范步行街。 修缮后的锁城街区以烟台建城起源、海防抗日历史、胶东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打造烟台文化寻根之地。
如今,朝阳街、锁城已成为烟台市具有标志性意义、鲜明特色的文化旅游新高地和旅游新地标,知名度日益提升。 芝罘区抓住人气趋势,以芝罘仙境烟台山朝阳街、锁城文化区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集群快速发展,成为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主战场行业。 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质”与“量”齐升。 烟台商业持续繁荣
烟台市围绕打造消费载体,持续推动消费升级,商贸领域持续繁荣。 在烟台栖霞市,金利城购物中心(即栖霞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于2022年10月成立,已成为集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文化、手工DIY为一体的购物中心。 栖霞首家全景体验式购物中心。 作为栖霞市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为大数据展示区、电商孵化区、电商培训区、产品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区,具有形象推广、展览展示、培训孵化、运营管理等功能。
中心创新发展方式、推出新商业模式,支持、引导、带动栖霞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 2022年至今,已举办直播带货促销、农产品推介活动20余场。 2022年,全市实现净零销售额8.897亿元,同比增长361.5%,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1月至11月,累计网上零售额11.6亿元,同比增长50.3%。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商贸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近年来,烟台市商贸流通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各项试点成效显着。 被批准为国家流通领域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城市、省级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山东省现代流通强县。
作为山东省水果类唯一的“独角兽”企业,齐鲁泉源供应链有限公司的发展顺应了商贸物流的整体崛起。 为打通苹果销售网络,齐鲁泉源公司先后在栖霞北服务区打造了“烟台苹果体验店”,与山东高速公路网无缝连接。 服务区还规划建设2万平方米的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和展示销售中心。 印、快手等平台快速助推,线上线下结合,编织销售“密网”,打造“生产、供应”六位一体的“世界果仓”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营销、仓储和配送”。 公司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并入选“中国驰名商标”,成为栖霞苹果产业的黄金品牌。
发展新高地 烟台特色产业园区不断崛起
特色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新高地、产城融合新地标,将发挥产业引领作用。 近年来,烟台市持续深化经济园区建设,围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重点企业引领、数字赋能、基础服务共享、绿色低碳发展、开放合作、人才支撑引导园区的发展方向。
黄渤海新区嵩山工业园区是栖霞市与黄渤海新区以“飞地式”模式共建的工业园区。 规划面积12.1平方公里,建成面积3.32平方公里。 “准飞地”模式作为区域发展合作的新思路,顺应了资本、技术等要素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趋势,开辟新领域,拓展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新空间。 。 黄渤海新区的产业溢出与嵩山的空间承载力形成双联动,进一步拓展产业链的发展,让好的产业不断在当地扎根。
园区依托栖霞独特的发展背景和黄渤海新区的产业优势,聚集高端装备制造和非化工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深化食品产业升级,吸引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培育“四新”经济,努力成为产业协调发展示范区、自由贸易联动创新试验区和区域合作构建新模式。
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总部基地形成总部基地、创新孵化园区、黄石湾海洋经济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加快建设“山东省科技繁荣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首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之一。 目前已有烟台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山东海洋“蓝昆”项目组、中俄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中国科学技术海洋新兴产业研究院、明石创新等20余家企业(烟台)微纳传感技术研究院等重点项目陆续落户总部基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构筑深蓝梦想,努力将黄石湾海洋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首个以蓝色种业为特色、运用海洋科技的高能现代海洋科技创新湾。为引擎,以海洋新兴产业为导向。 区。
向深圳、向新烟台要当好对外开放的“排头兵”
烟台是国家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对外开放一直是烟台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优势。 当前,烟台外资活力和质量不断提升,外资企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烟台首钢电装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12月,是由电装株式会社、首钢集团等公司共同组建的汽车零部件公司。 这是电装株式会社在中国大陆的第一家合资企业,也是第一家落户黄渤海新区的日本世界500强企业。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烟台首钢电气设备有限公司适应时代发展,积极开展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转型。 致力于为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与华为(烟台)智能创新中心合作,加快企业数字化发展,持续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不断丰富产品类别,进一步开拓新市场,抢占新赛道。
深化开放离不开政策支持。 作为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和外贸政策“试验场”的“样板区”,烟台综合保税区西区依托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围绕发展需要加强制度创新。 推动企业逐步由“境外两端”向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
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综合保税区西区现已形成坚实的发展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正在高标准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高端封装测试产业园、跨境电商及保税物流产业园、酒类保税区等。 “两园两中心”加工和咖啡交易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开放型经济高能平台,打造自贸烟台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
创新驱动烟台新能源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向大海寻求力量,追逐深蓝色的梦想。 近年来,烟台市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加快新能源产业板块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位于海阳市以南海域的山东半岛南3号海上风电项目于2021年12月16日满负荷并网,是山东省首批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也是山东省第一个海上风电项目。国家电力投资公司山东风电项目。 项目在陆上集控中心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配套建设30MW/60MWh储能装置和高效地源热泵系统,满足全区各区域供暖制冷需求。陆上集中控制中心,打造风、光、储互补、发电、供电一体化的综合智慧能源系统。
数据显示,山东半岛南部3号海上风电项目每年节约标准煤约24.1万吨,年收入约5亿元,年等效满负荷利用小时2594.4小时。 截至2023年12月13日,半岛南3号项目已安全运行740天,累计发电量14.22亿千瓦时。
走进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产业园,可以清晰地看到烟台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 产业园主要建设卫星数据智能计算中心、卫星智能AIT中心、综合运维楼、孵化办公楼、院士工作室等,集数据存储、容灾、超级计算、交易、科研服务、技术孵化于一体。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综合产业基地。 随着建设进展,东方航天港卫星数据应用中心项目将利用海阳市清洁能源优势,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卫星数据应用科技孵化器,实现从星箭制造、发射、数据存储、处理、交易延伸至航天信息服务整个商业航天产业链闭环,助力海阳航天产业发展。
商业繁荣,城市繁荣。 走在烟台经济工作第一线,烟台在稳外贸、稳外资、扩大消费、招商引资、建设园区等方面取得的经营成果可以明显感受到。 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商务系统吹响了新的号角。 以融入国内大循环、衔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目标,持续调动能源、稳定存量、扩大增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 新经济体制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谱写中国现代化的烟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