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新闻客户端1月20日电(YMG全媒体·大小新闻记者刘海玲通讯员王侃)春节期间烟台蓬莱国际机场异常繁忙。 大学生、农民工返乡过节,市民外出旅游。 乘坐飞机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种民用运输方式。
2019年12月30日,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迎来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成为中国大陆第39个年旅客吞吐量超千万的机场。 看着眼前这座大型现代化国际机场烟台蓬莱机场住宿,作为第一代机场工作人员的瞿燕感慨万千。 从1984年烟台莱山机场开通至今,55岁的瞿燕正在经历第36个春运时期。 她将于下个月退休。 。 30年来,她见证了烟台机场成长的每一步,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它的变化毫不夸张。
曲艳与烟台机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4年,当时她只有19岁,是烟台山宾馆的一名服务员。 机场准备人员住在烟台山宾馆。 策划人员看瞿燕的颜值和服务好,希望她去机场做服务员。 就这样,瞿燕和另一名乘务员成为了当时烟台莱山机场首批也是仅有的两名地面乘务员。
当时,机场候机室由几间瓦房组成,周围都是农田。 没有像样的路,下雨天脚上泥泞不堪。 1984年10月8日正式通航,10月4日飞机进行试飞,候机室的窗玻璃尚未安装。 瞿妍的午餐是一包钙奶饼干和一瓶橙汁汽水。
“1984年冬天以后,因为候机室没有暖气,我不管好看不好看,都穿着军用大头棉鞋。另一名地勤人员冻得哭了。这一幕被乘客看到了。”领导来视察的时候特批了四个大炉子。” 这一幕在瞿彦的记忆中尤为清晰。 这些大炉灶陪伴游客度过了1985年的春节。
如今的蓬莱国际机场拥有四层国际和国内航站楼,面积达9万平方米。 冬暖夏凉。 餐厅还为旅客提供各种美味佳肴,贵宾休息室为旅客提供贴心周到的服务。 “一开始只有两个地勤人员烟台蓬莱机场住宿,现在机场服务部有120人,你觉得变化大吗?” 瞿燕自豪地告诉记者。
同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还有购票方式。 现在,您只需拿出手机,只需几秒钟即可在线预订门票。 20世纪80年代,买机票必须持政府部门出具的介绍信,到海阳售票处买票,然后去莱山机场搭乘航班。
瞿燕回忆道:“1984年,烟台到北京的机票价格是65元,到上海的机票是69元。我当时的月工资只有20多元,一张机票相当于相当于我三个月的工资,所以,坐飞机的大多数都是商务人士,飞行曾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2000年3月28日,南航推出全国首个“B2C”电子客票,建立了网上销售和网上支付相结合的南航电子客票系统。 直到2006年,整个行业才实现了电子客票的推广,消除了纸质环节。
2016年,中国民航开具了首张电子发票,2017年又推出了全国首张航空旅客运输电子发票。 客票形式的变化体现了民航业服务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 ,给人们带来真正的便利。
“开航时,莱山机场只有东航一架‘苏联AN-24’飞机,可载客48人,仅执飞北京和上海的航班,每周各有两个往返航班。” 曲岩说,整个80年代,烟台机场主要开通的航线是北京、上海、广州和济南。
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旅客运输量,烟台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底决定对烟台民用机场进行搬迁,2011年9月1日开工建设。2015年5月28日,烟台国际机场移交莱山机场至蓬莱机场开通。 运营。
如今,烟台蓬莱国际机场运营航空公司37家,过夜停泊飞机21架,航线170条,通航国内城市78个,国际城市16个。 2019年,全年旅客吞吐量1005.3万人次,航班起降8.6万架次。 目前,烟台蓬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计划已启动,将新建17.2万平方米的T2航站楼、33个近机座位及相关配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