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6日电 题:花旦刘昌钰:演技应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这个类型”
作者:郭宣
兰花指扬起、眼珠转动、歌喉优美,现年82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玉日前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畅谈执导京剧《苏小妹》复排的经过。她在讲解示范的同时,眼神里满是苏东坡才女妹妹苏小妹的英气和风采。
7月5日晚,京剧《苏小妹》在北京人民剧院上演,刘长玉担任艺术总监。上世纪80年代,刘长玉师从该剧创作人、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饰演苏小妹。从台前到幕后,从黑发到白发,不变的是她对京剧的热爱和追求。
7月5日,京剧表演艺术家刘昌宇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 郭璇 摄
《苏小妹》这部戏是唱做结合,集花旦、花山、青衣、小生表演于一体,台词重唱,对演员的综合实力考验极大。“从理论到动作,甚至最后拍定妆照时如何面对镜头,都是吴老师一步步教我的。”对于刘长宇来说,40年前学戏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为了充分理解这部戏,融入到角色中,她特意买了相机,把吴素秋教戏的场景都录了下来,以便反复欣赏、学习。
在苏小妹之前,刘长雨已经凭借花旦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无论是《红灯记》中的李铁梅,还是《卖水记》中的梅英。初出茅庐时,苏小妹的形象依然让她眼前一亮。“这部戏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开始探索京剧旦角中的‘才女’形象。”
“苏小妹是一个才华横溢、性格豁达的女子,她既像少女般聪明活泼,又像书香门第般的端庄稳重。当她扮作青年男子,用娃娃音唱歌时,显得潇洒倜傥,彰显出突破封建束缚的女性独立意识。从‘四艺五法’到她的身姿歌喉,都与传统的邻家大才女形象不同。”刘长宇说。
在她看来,京剧艺术不仅要带给观众审美的愉悦,更要承担起教育、娱乐的使命。因此,在这次复排中,如何用京剧风格化的特征去诠释苏小妹的学识和才华,用这个独立的女性形象传递正能量,是刘长宇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图为7月5日,京剧《苏小妹》在北京人民剧院排练。郭璇 摄
尽管已年逾八旬,刘长宇每天都会来到现场,严格把控整场演出的细节,就像排练时一样。看着饰演苏小妹的张艺欣和饰演秦少游的郝世鹏之间的对手戏,她时而点头微笑,时而若有所思。排练结束后,她又会急忙跑到后台纠正学生的每一个小问题。她还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戏剧学习资料和多年从艺经历分享给学生,一步步示范、指导,乐此不疲。
在陪伴青少年成长的同时,刘长玉时常想起自己学戏的日子。她9岁开始学戏,虽然训练条件艰苦,但她乐在其中。没有排练厅,她在院子里练功,冬天寒冷,手总是皲裂。练毯子功时,她没有毯子,就脱下棉袄铺在地上。为了练出一双灵动明亮的眼睛,她关灯后就点上香,香火感动了她的眼睛,她常常哽咽落泪……
“塑造角色,我们要的是‘这个’,而不是‘这个类型’。”与花旦结缘一生的刘昌钰将自己的理解与创作融入到每一次表演中,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个”。
为实现“一人千面”的艺术追求,舞台上,刘长玉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各流派的精髓,展现每个角色的独特风采;退到聚光灯照射不到的地方,她把自己一生所学的一切都传授给年轻演员,帮助他们探索适合自己的表演技巧。
“舞台要留给年轻人。”自20世纪90年代转入幕后,刘长玉一直致力于培养新生力量。她参与组建国家京剧院青年团、举办艺术院校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进修班、策划“京剧艺术传承保护工程——老艺人谈戏曲谈艺术”项目……通过收藏珍贵的艺术资料,刘长玉希望将前辈积累的经验传播出去,让国粹艺术后继有人。
“我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学京剧的,京剧学校培养了我,让我找到了人生的价值,现在我有了‘报恩’的心态,趁我还活着,我要为发展京剧事业多做贡献。”刘长宇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