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曲彩云摄影报道
原烟台京剧院著名青衣、花旦、刀马旦,国家二级演员。 师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 曾任烟台艺术学校京剧专业代课老师。 2019年,她荣获省级优秀辅导员称号,并出访了十几个国家。 和地区慰问演出,为烟台京剧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这是烟台晚报青年记者、京剧团女班主任孙某华的简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的风采。 70年来她的辉煌过去和她所散发的精神。 耀眼的光芒。
为弘扬烟台“京剧之乡”的美誉,为更多的孩子们提供学习和了解国粹艺术的机会,烟台晚报与天影艺术培训学校联合成立了烟台晚报青年记者京剧团,致力于弘扬民族传统。 文化,继承和发展烟台京剧,发现京剧人才。 73岁的老师孙某华尽管年事已高,腿部有问题,仍决定担任小记者京剧团女班主任。 他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走进戏曲的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 在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熏陶的同时,我们要做到懂事、自信、堂堂正正,让孩子在接受京剧艺术教育的同时,学会感恩父母、尊敬师长、热爱祖国。
同学提供的信息让她有机会进入京剧团
孙某华的童年是在文登的一个小村庄里度过的。 当时,她不仅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烟台著名的京剧演员,她的父母也没有想到这个孩子会离开农村进入城市。
1960年,孙某华12岁。 那时,她经常挨饿,骨瘦如柴。 有一天,同学带她去文登剧院看文登鲁剧团的演出。 正在看戏的时候,同学突然转向她,问她:“你不去考剧团吗?烟台来招生了。” 孙某华毫不犹豫地回答:“带我去吧!” ”
于是,两个孩子赶到烟台区京剧团(烟台京剧团前身)招收学员。 招聘老师问孙某华:“你会唱歌吗?” “不,你可以唱歌。” 孙某华堂而皇之地唱道:鸟儿引路,风向我们吹……没几天,同学们就赶到了孙某华的家人,告诉她,你考试通过了。
她不退团的真正原因是对京剧的热爱
“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家里没有东西吃,妈妈就去奶奶家拿红薯皮和叶子给我们吃。” 当孩子有了人生目标后,离开农村去外面闯一番事业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这是好事,但孙某华的父母却不愿意让女儿离开文登去烟台。 由于当时的交通状况,他们觉得烟台是一个很远的地方。 面对父母的反对,孙某华执意要去烟台,父母无奈只能含泪收拾行李。 孙某华和其他被选中的孩子一起乘坐公交车前往烟台区京剧团。 从那天起,孙某华就成为了京剧团的一员。
在孙某华父母的意识中,不仅不愿意让女儿远离家乡烟台吕剧团演员,而且还觉得唱歌没有前途。 一段时间后,与孙某华一起被选中的孩子有的离开了,有的因为吃不惯苦,有的因为家人的强烈反对。 孙某华也动摇了,“我姐姐写信给我,说她在济南给我找到了工作。我去找团长说,我妈妈不让我唱歌,团长也不让我唱歌。”离开。” 事实上,孙某华并没有离开剧团。 真正的原因并不是领导的反对,而是她对京剧的热爱。
看到老师的棍子下来,我一个跟头翻了个身。
喊声、压腿、翻筋斗……就这样,孙某华开始了严格的训练。 我早上四五点起床练习,晚上演出结束后继续练习。 白天我和老师唱歌、背诵,晚上和老师打架。 时间已经完全安排好了。 不仅需要脑力劳动,还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 “我在农村麦田里做小翻滚的时候,我不敢做,老师很‘残忍’,棍子下来的时候,我一个跟头就翻了个身……”这些对于其他孩子来说可能是难以忍受的痛苦。 但对于热爱京剧的孙某华来说,累却又快乐。
杜凤忠、顾宝禄老师教武术,徐中恒老师教花旦,颜问天老师教埙式,刘君如老师教埙式,还有省里的演员按部就班地教。 勤奋的孙某华什么都学会了,《春香闹派》、《贵妃醉酒》、《恭喜皇后骂宫》、《小牛郎》、花旦、青衣、刀马旦……最后,剧团决定让孙某华出演刀马旦主角。
在剧团里我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
孙某华第一次登上舞台是在大连劳动公园演出三个小时的《小牛郎》时。 剧团请孙某华上去给主要演员表演一个小戏,其中包括宫女等,也算是给了她一个舞台出场机会。 锻炼身体的机会。 时至今日,孙某华非常感谢剧团对她的培养,也因此对剧团十分依赖。 剧团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
1964年,烟台区京剧团改制,部分人编入乳山县京剧团。 孙某华等人与艺术学校和老烟台市京剧团的人合并,继续参加各种演出。 第一次当群众演员、第一次当配角、第一次当主角……这期间,孙某华经历了人生的许多第一次,开始出演现代京剧。 《威虎山》中的“红灯笼”李铁梅、“智取”肖常宝。
随后,孙谋华又陆续出演了《白蛇传》中的青蛇、《雪金莲》中的薛金莲、《春草闯堂》中的春草、《恋人》中的金玉女、《红娘》中的红娘。 。 ……要么是主角,要么是主要配角。 “当时剧团人才济济,感谢党对我的培养,感谢剧团给我成长的机会。” 孙某华心里始终充满感激之情。 从12岁离开家乡到退休,她从未离开过剧团。 尽管剧团几经更迭,她始终坚守在京剧第一线,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
师从著名京剧艺术家吴素秋
1982年,孙某华成为著名京剧艺术家吴素秋的老师、尚小云的徒弟、四大名旦荀惠生的“养女”。 由于来自烟台蓬莱,在北京京剧院工作的吴素秋对家乡充满了感情。 他对进京学习班的孙某华照顾周到,亲自给她讲戏,教她唱腔。
经过名师的指导,孙某华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这段师徒关系,让孙某华得到了巨大的成长。
1984年,孙某华开始有机会出国演出。 她曾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国京剧文化。 孙某华认为烟台吕剧团演员,他的京剧人生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因为他为传播国粹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孩子
尽管腿有问题,她还是再次出来了
1998年孙某华退休时,她一开始完全放弃了京剧,专心在家照顾丈夫。 丈夫去世后,心情不好的她在老同事的邀请下重新拾起了京剧。 2011年,受到京剧院同事的邀请,孙某华开始了不一样的京剧人生。 2014年,孙某华出现腿部问题,行走困难。 她本想安定下来在家安享晚年,却接到了老同事韩涛和刘萍的电话,盛情邀请她加入天影艺术学校。
当得知天影艺术学校的教学理念是从小开始京剧的教学理念后,孙某华非常感动。 就这样,她忍受着腿病的折磨,为了孩子们再次走出来。 她曾担任烟台晚报社社长和天影艺术学校联合创办的晚报青年记者、京剧团女班导师。
进入天影艺术学校给孩子们教京剧后,孙某华老师每天都收获了很多快乐和成就感。 “学习京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只要努力、认真、坚持,就能取得成绩。” 自从接手少儿京剧教学以来,孙某华很高兴“每个孩子都进步了”。 “学京剧不一定要成为名演员,通过京剧的学习让孩子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就是成功。” 孙某华在带领孩子们了解京剧、热爱京剧的道路上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