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上指出,要“打造新生产力素质和新战斗力素质增长极”。新战斗力素质是战斗力要素发生革命性变化而产生的新战斗力,其中,人仍然是最核心、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性的能动主体。新战斗力素质必然催生和呼唤新军事人才。士官队伍作为现代军事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队中一支非常基层的骨干力量,是新战斗力素质的载体。打造新战斗力素质增长极,要统筹军官队伍、士官队伍和文职人员建设,把士官队伍作为新战斗力素质的重要支撑,确保在未来高端战争中保持战略主动权和竞争优势。
新军事革命方兴未艾,使得作战空间由传统的陆海空天电五维作战空间发展到临近空间、极地、深空、深海、地下等领域。士官作为战争巨人的“神经末梢”,未来将更多地活跃在物理域、信息域、生物域、算法域等战略新兴领域,必须提前谋划、提前布局、预先训练。新领域、新素质作战力量必然催生大量信息装备运维技师、智能装备操作员、无人装备操作员等新型士官。新素质作战力量的生成离不开保障部队的全方位保障与融合,作战保障士官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通信、后勤、运输、卫生、装备维护,而是贯穿在现代战争情报、指挥、决策、杀伤的全链条中。 新型士官队建设必须跟上新型优质战斗力发展步伐,加强规模化、专业化、精细化训练和管理。
为了更好适应体系对抗、智能化杀伤、联合作战要求,保持敏锐的战场观察、理解和解决问题能力,提高战场执行和任务承载能力,士官必须更新思维理念。一是科技认知。学习和理解现代战争指挥、保障、杀伤的关键机制,对敌我双方新的攻防手段、新的作战方式有科学准确认识。二是战场理解。深入了解现代战争智能化、隐身化、超远程、分布化的作战形态,能更高效地从现代战争视角向上传递情报、向前执行决策、对内组织管理。三是跨域协同。适应指挥扁平化、作战体系化、高效打击趋势,熟练掌握作战单元专业岗位,了解相邻节点作用机制和联合作战环节体系结构,能在未来联合作战中有效沟通、高效协同。
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武器装备的作战使用与过去有着根本的不同,要求官兵深刻理解新型武器装备的原理、机理,具备战场操作、维护和应用能力。一是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快速获取、传输、处理、分析战场信息,融入信息化对抗体系,担任信息化装备操作维护工兵;二是要熟练使用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情报筛选、目标识别、决策支持等智能化应用软件;三是要熟练掌握无人机、无人战车、无人船、机器人等新型作战无人装备的遥控操作、数据管理和载荷控制。
要深刻把握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实践要求,探索更新与新素质战斗力生成相适应的士官教育训练理念。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把育人育人、理想信念同战斗精神高度统一,培育复杂未知战场中士官的政治定力、战斗意志、顽强作风。顺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新型武器装备发展和部队作战编组变化,全面深化实践教学训练改革,推动士官基础作战素养向新素质作战素养转变。做好高技术作战训练应用,广泛推广“网络+”“情报+”“兵棋模拟”等训练方式,推动士官训练模式、方法、手段创新发展。 要聚焦新兴科技领域,发挥军地资源优势,联合育人,开放办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士官训练格局。
高校教育在士官培养中发挥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作用。要抓紧备战战略新兴专业、变革性前沿专业,加强专业交叉融合,推动专业建设向无人化、智能化、颠覆性领域逐步拓展,加快构建“专业-本科-研究生”士官职业教育体系。加大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教学比重,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及时将新质量战斗力生成过程中的技术创新、装备更新、战法创新等融入教学。增强教学的探索性、创新性、网络化、对抗性,将教学实践嵌入重大军事演习训练活动,培养士官在贴近实战条件下熟练操作武器装备和应对战场特情的能力,实现高校在新质量战斗力生成中的人才供给侧作用。 构建士官新素质战斗力训练目标模型,强化专业化、精细化建设,重点发展基于人工智能的人机交互、无人操控、任务规划、跨域联动、直接支援等能力。打通由单兵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训练路径,加强训练过程中的协同配合和信息共享,推动士官训练融入联合训练体系,锻炼未来战争中的洞察力、协同性和战斗力。
(作者单位:火箭军士官学校)
光明日报(2024年07月07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