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支持大规模推广无人驾驶网约车服务?
日前有消息称,路博快跑已推出第六代无人驾驶网约车,并将很快在武汉部署1000辆。加上现有的数百辆,可覆盖3000平方公里的城市区域。同时,该公司还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2个城市迅速拓展业务。
明眼人都能看出,无人驾驶网约车已经从科幻走进现实,即将颠覆整个行业,引发网上热议。
经常打车的人大多对无人驾驶出租车持支持态度。无人驾驶网约车每里程价格仅为普通网约出租车的3/4,考虑到平台优惠后甚至只有后者的1/2。而且机器不会因为路途近拒载、不敢随意涨价、不会因为堵车骂人、不会因为抠门拒绝开空调。
反对去自动化的网民们有非常充分的理由——人需要吃饭!
近年来,大量从业者进入网约车、出租车行业,全国司机人数已近千万,这个行业本来就很拥挤,现在又有无人驾驶汽车来抢他们的饭碗,他们当然很焦虑。
有网友并不为网约车司机开车,但担心自己所在的行业也会出现同样的失业现象,所以站在网约车司机一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反对者已经开始行动。今年5月,武汉市相关部门接到大量无人驾驶网约车阻碍交通的投诉。罗伯因此迅速报警,十几名散布谣言的黑公关被抓。最近,也有不少人抱怨罗伯低价扰乱市场,但依然没能撼动他的权威。
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考虑到有网友情绪十分激动,扬言要在车上做XXXX,把罗博变成第二个联动云,第二轮冲突可能很快就会到来。
当高科技开始抢走工人的工作时,工人的反抗真的有用吗?
或许答案在两百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1. 工业革命的另一面
说起人类科技的崛起,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工业革命。短短两百多年时间,人类就取得了几万年都未曾有过的成就。生产力呈现爆发式增长。世界各国的教科书都把工业革命视为人类伟大的里程碑。
但很少有人知道工业革命带来的时代之痛。
如今我们回顾历史,通常把现代机械纺织机的发明视为工业革命的起点和标志性事件。从积极的角度看,这些机器可以帮助人们完成大量重复工序,不仅省时省力、提高产量,而且使产品更加标准化。
珍妮纺纱机
另一方面,纺织机的出现,让手艺不再是工人的必备技能。只要雇一个工人,花一两天时间培训如何操作纺织机,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纺织品。非技术工人工资低,而技术工人工资高。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如何选择?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的又一大成果就是蒸汽机,后来老板们用这个东西来驱动纺织机,甚至不需要再增加多少劳动力了。
机器抢走了人们的工作,引起许多纺织工人的不满。
传说 1779 年,一位名叫内德·路德的年轻英国纺织学徒因失业而砸毁了工厂里的两台织布机。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否真的存在过,但路德这个名字将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时间来到1810年,当时的英国深陷拿破仑战争,不仅耗费巨额军费,进出口也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日益困难。
为了维持利润,工厂主开始疯狂压缩成本、提高效率,不仅引进更多机器替代工人、进行大规模裁员,留下的工人也普遍遭遇工资削减。
工人们积怨已久的怒火一下子被点燃了,他们“请”来砸坏纺织机的卢德,让他当上名义上的将军,然后以卢德将军的名义给老板写信,要求老板停止引进机器,保证岗位数量,给工人提供良好的待遇,否则就要受到惩罚。
工厂主最初认为这个威胁是无稽之谈,但工人们很快就把宣言变成了现实。1811年3月11日,英国诺丁汉发生了第一起大规模破坏事件。工人们晚上聚集在一起,举着火把,带着刀、枪和棍棒冲进最大的纺织厂,点燃了63台纺织机。
此后,这样的场景每晚都在上演。工人们不再满足于独自密谋,他们聚集在郊区,大声商量今天要砸毁哪家工厂。商量好之后,他们戴上口罩,立即投入工作。
三周内,诺丁汉超过200家工厂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类似的破坏活动迅速蔓延到诺丁汉附近的兰开夏郡和约克郡,甚至在伦敦也发生了大规模游行,工人们高唱自己的“卢德之歌”,激起席卷街头的洪流。
这些向机器和老板宣战的工人后来被称为“卢德分子”。
2. 血腥升级
工厂主也试图反击。他们给参与破坏活动的工人发放奖励,但收效甚微。他们花钱雇佣保安,但对付人数更多的卢德分子仍然很困难。
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他们开始使用更具威慑力的武器——火枪,英国政府也响应这些老板们的要求,派出大批全副武装的警察到工厂夜间守卫,冲突的升级在所难免。
1811年11月,数十名卢德分子袭击了一家家具厂。工厂的守卫们做好了充分准备,开枪打死了其中一名守卫。这位年轻的卢德分子不久后就死了。临死前,他大喊:“继续前进,我勇敢的朋友们。”随后,更多的卢德分子来到家具厂,经过激烈的枪战制服了所有守卫,然后把工厂彻底烧毁了。
1812 年 4 月,数百名卢德分子闯入约克郡的一家羊毛厂。工厂戒备森严,他们袭击了 20 多分钟后未能闯入。英国巡逻队及时赶到,逮捕了人们。冲突期间,两名卢德分子被枪杀。
冲突不断升级,1812 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机器破坏法案》,将“破坏机器”定为重罪,可处以流放甚至死刑。随后,他们公开审判了数十名被捕的卢德分子,并公开绞死了几名头目。
与此同时,愤怒的卢德分子也越来越热衷于使用暴力,他们开始伏击顽固的工厂主,将他们打入马蜂窝,并向法官和政府官员发出死亡最后通牒,迫使他们释放被捕的卢德分子。
在这场血腥的斗争中,工厂保安只能被动挨打,而英国警察则忙得不可开交,他们不得不集中精力对付诺丁汉,而曼彻斯特和伦敦又开始闹事,然后他们又转头去对付伦敦,而其他地方又陷入混乱。
最终,卢德分子抓捕和杀害了越来越多的人,并控制了英国一半的纺织厂和不计其数的其他各类工厂,几乎切断了英国的经济命脉。
3. 反击
事态长期拖延,国内陷入动乱,英国高层认为不能长期维持这种局面,最终决定予以重击。
英国紧急派遣1.2万至1.4万名士兵前往风暴中心诺丁汉,对卢德分子进行大规模镇压,这是英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镇压暴乱行动,军队规模甚至超过了当时威灵顿公爵带去与拿破仑作战的士兵人数。
卢德分子缺乏先进武器,也没有受过正规训练,最重要的是没有统一的领导,大城市的卢德分子大多都是单独作战,面对真正训练有素的军队,他们很难坚持下来,所以在军队大规模介入后,破坏活动很快就减少了。
此后,游戏进入了垃圾时间,只有少数卢德分子仍在战斗,零星的破坏一直持续到 1817 年。
1817 年的博特尼克事件被普遍视为卢德分子的最后一战。当时有 80 多名工人试图以武力攻占小镇博特尼克,但最终被军队击败。3 人被绞死,11 人被判处终身监禁。
此后,卢德分子逐渐消亡,卢德运动失败,成为工业革命中一个无足轻重的插曲。
直到最后,英军也没有抓获领袖卢德将军,史学家普遍认为,此人根本就不存在,只是工人创造出来的精神象征。
有趣的是,不少学者认为,卢德运动的失败似乎与现代足球的兴起有着一定的关系。
过去,英国工人阶级常常依靠酗酒、赌博、打架、看斗鸡斗牛等方式来为压抑而贫困的生活寻找宣泄渠道。当高效的机器取代了他们练习多年的技能时,感到失落的工人们找到了新的宣泄和运用技能的方式——足球。
他们在泥地里疯狂地追着球跑,没有裁判,没有规则,没有人数限制,就是这么疯狂,几百人尽情地奔跑、打斗,发泄着心中的不满。
19世纪中叶,谢菲尔德足球俱乐部诞生于卢德运动中心之一的约克郡,是现存最古老的足球俱乐部。不久之后,著名的诺丁汉森林足球俱乐部也在该运动的发源地诺丁汉诞生。得益于工人阶级的参与,英国很快成为足球强国,英超联赛至今仍是最具竞争力的联赛之一。
这也是每届重大赛事上总会出现的“让足球回家”口号的由来。
4. 这是先驱吗?还是一个笑话?
踢足球固然好玩,但却无法改变卢德运动失败的事实,也无法阻止卢德分子成为后世的笑柄。
大规模骚乱结束后,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缓和冲突的措施,包括赦免部分卢德分子领袖;解除成立工会的禁令;改善工人待遇等等……但唯一没有做的,就是限制机器继续向自动化方向发展,工厂不断引进更高效的机器来取代人力。
卢德运动时期,担任议员的大诗人拜伦十分同情工人阶级,他认为英国应该保障工人的生计,而不是简单地压制工人的呼声,为此他极力阻止《机器毁灭法案》的通过,而该法案得罪了一批贵族。
讽刺的是,拜伦的女儿艾达——一位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却做了与父亲的愿望截然相反的事情。
艾达对当时刚刚流行的手摇计算器差分机很感兴趣,经过深入研究,她认为这玩意儿的用处可不止是算术,只要在里面设定足够多的规则,把文字、指令等信息转换成机器可以计算的符号,就能解决一些复杂的问题,比如指挥织布机自动编织出复杂的花纹。
基于这个想法,艾达为手摇计算器编写了复杂的算法,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程序”,她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位程序员。
Edda 的笔记本 G
计算机、算法、程序、自动化……后来的历史大家都知道,这两百年来这些技术取代的人力难以统计。
如果拜伦知道这一切的根源是他的女儿,他会怎么想?
如果他极力阻止,这位伟大的诗人可能就成了一个小丑。当人们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果时,卢德运动逐渐成为历史的笑话。西方人常用“卢德分子”来指代那些厌恶新技术、害怕做出改变的保守派,这是一个严重的贬义词。
就连从工人阶级中崛起的足球,如今也常常用这个词来羞辱那些拒绝新规则和新技术的球迷。比如近年来推出的VAR视频助理裁判就被大家斥责为“扰乱节奏、影响看球”,而支持VAR的人则把前足球运动员称为卢德分子。
国外有一个科学基金会专门设立了卢德奖,每年评选出阻碍科技发展的人或行为。
2015年的卢德奖中,“人工智能将导致世界末日”的论调获得提名,虽然颁奖人没有直接点名,但马斯克和盖茨不久前都刚刚发表过类似言论,因此很明显这个奖项是针对他们的。
5. 每个人都是卢德分子吗?
当艾达编写第一个计算机程序时,有人问她,当计算机足够智能时,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并抢走我们的工作。
艾达当时就想:“分析机不是用来创造的,只要我们知道怎么下指令,它就知道怎么做。它能按照规则去分析,但不能预测分析关系或者真理。”
纵观当今人工智能的爆炸式增长,我们可以感受到,即使是有远见的科学家也无法准确判断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那些嘲笑卢德分子的人并不知道机器何时会抢走他们的工作。
1900年,农业是美国最大的就业岗位,41%的美国人从事农业生产。但随着大型农机的普及,无数农民失去了工作,跑到城市街头露宿,但这依然没能阻挡机械化进程。到2000年,农业人口占比已经下降到2%。
20 世纪 60 年代,银行业开始使用自动取款机提供服务,引起了银行柜员的强烈不满。但经过十多年的争议,自动取款机还是得到了广泛普及。这激发了各行各业引入更多自动化机器。自助结账通道取代了大量收银员;自动闸机取代了大量检票员。
2023年5月,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针对人工智能的大规模打击来临。
好莱坞剧作家们举着横幅围攻Netflix、派拉蒙等影视公司,要求巨头们停止使用生成式AI编写剧本,认为这贬低了创作的价值,抹杀了人类的存在。影视公司的应对措施是立即询问AI供应商:“如果大规模打击来袭,AI能不能立刻投入实战?”显然,他们并没有打算屈服。
据某舆论机构调查显示,目前79%的美国员工担心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导致自己的工资降低,45%的美国人担心自己的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两百年前愤怒砸毁织布机的场景,或许会在这个时代再次上演。
当机器不对自己构成威胁的时候,人人都嘲笑卢德分子,但当高科技真正与自己发生关系的时候,人人都可能变成卢德分子。
6. 去哪儿?
1817年,英国军队未能抓获卢德——这个人们精神世界的幽灵领袖,两百年来一直活跃在工人心中,不断驱使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反对技术。
随着技术变得越来越强大,未来这种抵抗可能会变得更加激烈。
很多乐观的学者认为,抵抗没有必要,应该从人类整体进步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科技降低了产品价格,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也使企业能够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有多余的产能投资其他行业,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技术进步仍然需要人的介入和推动。这就好比自动化淘汰了大量工人的工作,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工作——程序员。
悲观派认为,下岗人员往往不符合新岗位的要求,就像生产线上的工人无法立即转行做程序员一样。在这一轮人工智能革命中,即使是十年前毕业、熟悉逻辑编程的程序员,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掌握大模型训练所需的数学基础和平台工具。因此,新技术带来的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是不可忽视的时代之痛。
而且,退一步讲,企业花钱雇佣员工,就是在买劳动力,员工用工资消费只是副产品。当AI或者机器人足够强大时,企业不用再花钱雇佣员工,可以想办法继续生产或者提供服务。原本用来发工资的支出,变成了AI的运营费用和能源、原材料等成本。极端情况下,自动化工厂可以相互供给、相互消耗,市场就会变成企业主+股东+能源供应商+机器人厂商之间的经济循环。工人阶级不再是循环的参与者,失去价值,最终一无所有。
哪一个是正确的?我们还不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技术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工人的意志而受到影响,工人如果想以破坏或拒绝合作作为反抗手段,效果将十分有限。
生命总会找到出路,但是谁会记得绝望中的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