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丽乡村】井陉县于家石头村:粗犷硬朗的石头世界

admin

【走进美丽乡村】

光明日报记者耿建阔、陈元秋; 光明日报记者 赵元军

夏日的清晨,驱车穿行在河北省井陉县的群山之中,几座村落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拐过一个弯,余家石头村便映入眼帘。不同于南方古镇的清秀秀美,这座完全由岩石堆砌而成的村落处处流露出粗犷硬朗的风采。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__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

于家石头村的清凉亭。 梁子东 摄/光明摄影

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_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_

“余家石头村依山而建,但地势低洼,俗话说,不到村口就看不见村子,看到人家的房子就等于到了村子。”随着乡村导游余翠田的简明讲解,这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的面纱逐渐被揭开。

走在光滑闪亮的石板路上,随处可见石楼、石屋、石院、石栏杆、石桥,仿佛置身于一个由石头砌成的世界。幽深幽静的小巷里,隐约能听到狗吠声。时间在这一刻仿佛凝固了,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不知汉朝,莫知魏晋。”

“村里有石屋4000多间、石街3700多米、石井1000多眼、石碑200多块、石器2000多件,是名副其实的石头村。”余翠田告诉记者。

余家石头村的创始人是明代名臣于谦的后代。相传,于谦被明英宗朱瞻基斩首后,其子余谦逃到井陉县南余村隐居。明成化年间,于谦长孙余有道携家迁至此,开山凿石建村,石头村由此得名。如今,余氏已发展成为24代1600余人的大家族,全村95%的人都姓余。村内还建有于谦纪念馆和余氏宗祠。

余家石头村的房屋多为四合院,门对门,户户相连。村内道路东西向称街,南北向称巷,不相通的称弄。全村共有六街七弄十八弄。

清凉亭位于村东口,是村里的标志性建筑。这座横跨古街的三层阁楼,用大块山石砌成,没有地基,也没有填充物。一层为拱券四门,二层为实心四室,三层为带柱廊。整个阁楼虽然看上去粗犷豪放,却丝毫没有沉重笨拙的感觉,反而有种与山体相连、直冲云霄的轻盈曼妙之感,令人赞叹。

据《井陉县志》载:“清凉亭在县南十五里的余家村,又名三界亭。明万历九年,村里一位力大无比、贫穷却善良的余熙春人,独自修建了此亭。”

余翠田说,相传余熙春用16年时间凿石建亭,亭子建完两层后,余熙春病逝,村民被他的诚心感动,用砖头和木头修缮了第三层,为亭子盖上盖子。几百年过去了,清凉亭依然矗立,每一块石头都刻着岁月的痕迹,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历史。

从小巷走出村子,登上高处,向远方望去,这片石头世界与周围的青山融为一体,蔚为壮观。不过,这座山虽然保护了余家的祖先免受灾难和战乱,但也一度将村子与外界隔绝。

山路难行,把村子牢牢地绑在山里,甚至因为田地稀疏,土地干旱,老一辈人就把这里叫做“四十里草坡”。

2016年,为盘活区域古村落资源,井陉县开始打造“井陉天路”。2019年,随着“天路”全面开通,这条全长60.4公里的旅游环路犹如一条巨龙穿行太行山脉,沿途串联起27个传统古村落,形成“一带三宅九景”格局。

过去,山高路远,行路艰难。如今,道路变得平坦,玉带环绕。这条蜿蜒的“天路”把“深藏山中,不为人知”的绝美风景带给了世人,也给大山里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_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_河北省井陉县于家石头村:山中石村有“桃源”

临近中午,村民李翠娟经营的农家乐热闹起来,院子里的凉棚里挤满了前来品尝农家风味的游客。柴火炉上炖着的大锅菜香味四溢,炒花椒叶、炒“苦蕾”、拌野菜、炖土鸡等农家菜让人食欲大开。

“自从‘天路’开通后,这个农家乐就红了!”灶台边忙碌的李翠娟说。几年前,公公婆婆老了,她就接手经营。农家乐虽然不大,但游客络绎不绝,旅游旺季,每天能接待20多组游客,收入上千元。

近年来,该村引进专业旅游公司发展旅游业,村民有的当导游,有的做保洁,增收门路变多了。余家石头村在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发展旅游的同时,还培育了研学旅行、传统手工艺体验、非遗表演等新业态,全村近一半的家庭靠旅游为生,把这个石头世界变成了金矿。

蜿蜒曲折的石巷,淳朴深厚的民风,石头村有着被时光拉长的旧影,没有喧嚣,只有寂静。这就是余家石村的美,像一幅浓淡适宜的水彩画,缓缓展现在世人面前。

光明日报(2024年7月21日第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