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头痛,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一旦发作,会让人感到无比痛苦,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很多人以为只要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偏头痛并不是大家理解的小病,是全球疾病负担中第二大致残原因,也是中老年致残的首要原因。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陆秋云介绍,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血管神经性头痛,患病率为5%~10%。其特点是阵发性、多为单侧(也可为双侧)、中度至重度搏动性头痛,一般持续4~72小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光、声刺激或日常活动可加重头痛,安静的环境和休息可缓解头痛。
偏头痛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60%的偏头痛患者有家族史,其亲属患偏头痛的危险性为一般人群的3~6倍。本病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青少年时期。月经期间易发作,妊娠或绝经后发作减少或停止。某些食物、药物也可诱发。此外,强光、劳累过度、紧张及应激后的放松、睡眠过多或过少、禁食、紧张、情绪不稳定等也是诱发偏头痛的因素。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主要有血管学说、神经学说、三叉神经血管学说等。
无先兆偏头痛是偏头痛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80%。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额颞部疼痛,呈搏动性。疼痛持续时伴有颈部肌肉收缩,常伴有症状:恶心、呕吐、畏光、出汗、全身不适、头皮压痛等,年轻女性可与月经有明显关系。发作频率高,可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治疗常需频繁使用止痛药,易合并药物过量性头痛。有先兆偏头痛约占偏头痛患者的10%。发病前数小时至数天可有乏力、打哈欠、注意力不集中等前驱症状。 在头痛发作前或发作时,常有可逆性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作为先兆,表现为视觉、感觉、言语和运动功能障碍或刺激症状。最常见的先兆是视觉先兆,如视物模糊、暗点、闪光、亮点或线条,或视物扭曲;其次是感觉先兆,如刺痛或麻木,感觉症状多分布于面手区;言语和运动先兆少见。先兆症状一般在5~20分钟内逐渐出现,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 头痛与先兆同时出现或先兆后60分钟内出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额颞部或眶后搏动性头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畏光或畏声、面色苍白或出汗、多尿、烦躁、怕臭、乏力等,可见头面部水肿、颞动脉突出等。活动时可加重头痛,睡眠后头痛可缓解。头痛可持续4~72小时,消退后常有乏力、倦怠、烦躁、无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常于1~2天后好转。
那么,偏头痛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医生建议,偏头痛发作时应及时就医,确诊病因,对症治疗。疼痛剧烈者应给予药物止痛,治疗急性偏头痛建议使用曲坦类药物,一般疼痛可用阿司匹林、萘普生、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止痛。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对预防偏头痛的作用不可小觑,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少吃腌制食品、巧克力、奶酪和红酒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有助于减少偏头痛发作次数。此外,偏头痛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按摩、推拿等物理方法来缓解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偏头痛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的情绪,通过心理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耐心解释,适当引导,让患者保持心态开阔、情绪稳定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