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古老与现代交织,延续七世纪的城市传奇

admin

光明日报记者 李云 曹亚男

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首都秩序的杰作”以其宏伟的规模、均衡的规划格局、井然有序的城市风貌,通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审查,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是不是一个静态的东西?我们只能去参观、去记住世界文化遗产吗?北京中轴线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贯穿老城南北的北京中轴线,依然充满生机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

从鼓楼向北望钟楼、钟鼓楼文化广场。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社摄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_

从钟楼向南望鼓楼 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社

1. 古代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近代,在七百多年的城市历史中一直延续至今,连续性特征十分突出。这是记者在采访中感受非常强烈的一点。

记者从钟鼓楼出发,沿中轴线向南行走,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南段遗址中轴线以南,最后到永定门。太庙、社稷坛、天坛、农坛分别位于中轴线的东西两侧。以上就是北京故宫博物院15处遗址。北京的中轴线。

钟鼓楼及周围街区的肌理和历史功能形成于元代13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万宁桥也是这一时期的遗迹。它们为延续钟鼓楼提供了历史证据。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位置和方向。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正阳门等都是明朝迁都北京时修建的再往南到永定门,其规划格局和主要建筑群是在16世纪中叶北京外城修建时形成的。 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内其他建筑均建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但其规划格局依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中心对称的景观形态:国家纪念性建筑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所在地延续“中”轴线走向,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对称排列,形式上衬托出中心建筑。

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__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

万宁大桥依然车水马龙。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社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_

故宫午门-雁池楼 光明日报记者李云拍摄/光明图片社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北京中轴世界遗产保护文本团队负责人吕舟介绍,《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导中国古代社会治学的主要理论。提出了中国传统都城主要建筑群规划的理想范式。自公元三世纪以来,中国都城的修建呈现出较为规整的城墙和棋盘式的道路网络。北京中轴线是中国古代都城的轴线,也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主要建筑群。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对《考工记》理想都城规划范式最为完整的体现,体现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成熟阶段对礼仪秩序的追求。它以南北中道为枢纽,骨架,连接宫殿、花园、祭坛、寺庙、市场等,形成左右平衡对称的建筑群体。 其中,天安门、端门与故宫、钟鼓楼及周边商业街共同构成“前朝后市”的空间格局;祖庙、社稷坛遵循“左祖右社”;其上道路的走向、规模,建筑的大小、高低、色彩、装饰等都体现了《考工记》所强调的礼仪和秩序。

采访中,不少专家提到,中轴线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择中心”观念,比如重要的功能建筑沿中轴线由北向南排列,或沿中轴线由东向西对称排列。西,是“中心”与“和谐”的终极追求。同时,在这条长达7.8公里的中轴线上,各栋建筑因地制宜,在建筑形态、大小、装饰、材质、色彩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设计。根据它们不同的位置、环境、功能和重要性,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在和谐统一的整体中,有变化、有对比,平衡与包容之美由此而生。”陆舟说。

2. 生活中轴

沉睡于地下半个世纪的明代石雕御水兽被北京的考古学家唤醒。

在正阳桥考古发掘现场,记者见到了它。它的头朝东南,尾巴朝西北,全身布满鳞片,双眼圆睁,威风凛凛却不怒自威。据资料显示,正阳桥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四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护城河被掩埋,道路被重修,镇水兽随正阳桥一同埋入地下2021年、2023年两次考古发掘,控水兽和其下方的盐池泊岸、桥身终于再次现身。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_

从正阳门箭楼向北望正阳门 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社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_

先农坛神仓的主要作用是储存皇帝亲自从田里收获的粮食。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

“正阳桥是中轴线上最大的单体桥梁,也是内城九门之外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桥梁。”北京市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丽芳说,“这次考古发掘,使我们更加准确地了解正阳桥的位置、形制和历史场景,为北京中轴线提供了实物证据,增强了中轴线南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古人设水御水兽栖息在河的两岸,希望它能吸水、控制洪水。时代变了,河水不再存在,但御水兽依然安详地躺着,默默地守护着向南延伸的街道。桥头——前门步行街;如今,这里依然商铺林立,人群熙攘,充满生机,如同在它睡着之前。

沿中轴线往北走,就能到达中轴线与大运河的交汇处——万宁桥。桥边修建的控水兽,控制着水位,这里的控水兽也保留了昔日的风采。碑文“九月东北岸治水兽颌下镌刻的“至元四年造”匾额至今仍清晰可见,表明万宁桥的历史可追溯至元代。

万宁桥为大运河要道,桥西侧有一座闸门,名为“承清上闸”。古代通过闸门的升降来调节水位,以通行明代,皇城东扩,万宁桥功能发生变化;清代称“地安门桥”;民国时改为石板桥面改用沥青路面,降低有轨电车的坡度,这一举措一直延续至今。“万宁桥是北京中轴线上至今仍发挥历史作用的最古老的桥梁。”设施管理科科长段文志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颇有感触,“元代的拱门、金刚墙,今天还在支撑着人们的通行。”桥上溪水不断,桥下流淌着河水。 一座石桥见证了北京中轴线七个世纪的历史变迁。

中轴线南端,与天坛并立的先农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神农的地方。“这里就是耤田,又称一亩田。” “一亩三分地”,北京古建筑博物馆研究员张敏指着一片田地说道。皇帝曾在这块小小的土地上耕作,举行耤田仪式。昔日皇帝的“一亩三分地”如今已成为人们体验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场所。春天,民众可以在“先农坛知五谷一亩三分地”栽种一把秧苗。开展“一地一坟读古今”活动;每当芒种节气到来时,民众可以在这里体验收获,劳作之余,还可以把收获的成果——“平安穗子”纪念品带回家。 记者看到,地里的谷子有半米高,叶子饱满、绿油油的,想来今年的收成应该不错。

3.幸福的中心轴

夜幕降临,酷暑渐渐退去,退休工人赵师傅正焦急地爬上景山山顶。赵师傅今年68岁,每周都会骑车两次去景山公园。“我最喜欢在景山看日落了。”山上,万春阁的景色最好。”万春阁距地面45.7米,是北京中轴线上的最高点。他一边和记者聊天,一边热情地给问路的游客指路:“就一直往西走就到了。”以中轴线为基准的方位观念传承了750多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老城居民,他们习惯用“东、西、南、北”来表示方向。人们习惯用“北”来指代方位,也习惯将中轴线的风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市民孙先生习惯于每个周末早上到天坛公园散步。作为北京中心城区最大的城市公园,天坛公园一年中超过一半的游客都是周边地区的居民。对于孙先生来说,称天坛为“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天建筑群”可能不够亲切,但天坛的古树、蝉鸣和蔚蓝的天空天堂的风景是最平易近人、最实在的。

中轴线最北端的钟鼓楼,曾经掌控着整座城市的脉搏,铿锵有力的钟鼓声响起,传递着白天即将结束,夜禁即将开始的信号。帝都的风貌在这里展现,历史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记者从鼓楼外廊向南望去,能看到景山万春亭,脚下的街区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风貌。古老的街巷,传统民居组成的四合院,分布有序,与中轴线两侧的商业建筑,共同构成了一幅烟火气息十足的城市景象。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

天坛祈年殿是皇帝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地方。光明日报记者李云/光明图片社

北京北中轴线周边外迁__北京南中轴线发展规划

正阳门至永定门的中路,是古代帝王从宫廷前往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图为中轴线南段遗迹。光明日报记者李云摄/光明影业

庄严的气氛和百姓的生活似乎从一开始就在这里交织在一起:南北对峙、遥相呼应的钟鼓楼,在明清时期只是一片空地;民国时期华侨城时期,商贩们聚集在这里,开设了“平民市场”;1999年,这片空地被改建成文化广场,成为人们休闲娱乐、举办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这里不仅是虽然这里不是附近居民锻炼身体的重要场所,但他们跳丝绸舞、舞龙等活动的欢乐气氛,却常常吸引外国游客驻足,甚至参与其中。广场上,一家三口的外国游客正在踢毽子。举止非常专业,虽然语言不通,但他们抑制不住的笑容让记者瞬间感受到了他们的喜悦。

这些平凡的日常背后,是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者们的深沉付出。钟鼓楼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李银新介绍,为了保护绿树掩映下的灰色屋顶,相关部门编制了保护规划严格控制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街道肌理,重点对平房区街道、院落进行系统性治理修缮,改善居民居住条件。“街道、院落均采用透水砖铺设,改造下水管道,安装环保太阳能灯。”住在鼓楼脚下的市民范来友对此感触颇深:“前段时间北京下了大雨,这里的路面干涸了雨后,公共区域更大了,环境也更明亮了,总之很漂亮!”

“保留老北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的追求。”烟火气息与庄重感交织互动,共同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风貌。虽然第五立面的风格控制要求由于钟鼓楼较高,在对中轴线周边区域进行整修时,保留了更加美观实用的鸽舍并进行精心设计,使鸽哨嗡鸣、鸽子飞舞的场景得以保留。李银新说:“毕竟北京的中轴线除了厚重的历史之外,也是人们生活、做饭的地方。”

4. 时代的中轴

2012年,北京中轴线申报保护工作正式启动。12年来,申报保护文化遗产不仅仅是申报团队的工作,更是北京推动城市建设的工具。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中轴线与市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这一点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屏幕上得到了验证。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保护平台上,志愿者的中轴线巡护信息可以实时采集,志愿者反映的各种问题,如巡护人员的巡护意识不清、巡护人员的巡护意识不强等都可以实时反馈。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标识牌、墙面脱落等,工作人员都会进行专门处理和解答。北京中轴文物保护中心文物监测部主任周子宇介绍,“自去年启动‘中轴数字守夜人’活动以来, “目前,已有六万多人加入到中轴线的日常巡逻守护中。”说话间,系统收到一条新上传的巡逻信息,点开一看,是一个七八岁左右的小女孩拿着与天安门广场遗产区界桩合影 - “看,我们的小志愿者们!他们是中轴线保护的新活力!”

北京的中轴线既是空间轴线,更是发展轴线,不断延伸的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记载着古都北京的发展历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29个用烟花做成的巨型“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北京古老的中轴线向鸟巢行进。这29个脚印代表着第29届奥运会,也象征着一个泱泱大国的首都,在传统的中轴线上被赋予了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当代意义,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奔向美好的未来。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出台,明确了中轴线及其延伸的起止点。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在空间维度上将继续延伸。向南,它连接大兴机场,构成北京南部的主干道,不仅承载着促进南北均衡发展的重任,也高度契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和雄安新区,未来将建设成为承载北京新国门的高端功能区,从而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升级,成为潜在的时代中轴;向北,途经水立方、鸟巢、奥林匹克公园,一直到国家图书馆中央馆所在地燕山脚下。 中华文化的种子基因“藏于名山,流于后世”。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表示,未来将围绕保护、解读、开放三个层面开展工作。北京的中轴线。“成功申遗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说。

小学生杨子若是群众组织的中轴线公益志愿巡游团成员,当她说:“未来,保护人类遗产和城市发展的历史责任,终究要由我们肩负。”在我们身上”,我们有理由相信,拥有750年历史的北京中轴线依然在生长、在繁荣。

光明日报(2024年7月28日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