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重庆9月18日电 梁钦卿报道 9月18日到19日,一场关于长江文化的探访和互动活动在重庆市开展。18日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专家们前往重庆市涪陵区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他们对中国水下文物的保护工作表示高度赞赏。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高度认可,被称为全球首个无法通过潜水方式进入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采用具有鲜明东方浪漫主义风格的“刻鱼记水”方法,将自唐代以来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时期水位情况完整保存下来,为古代农业灌溉系统的运行、现代水利航运事业的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历史科学资料。
图为中外专家参观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梁钦卿 摄
白鹤梁题刻堪称长江文化的珍贵见证,上面镌刻着诸多诗文、记事以及题字,其中既有黄庭坚等文人雅士的墨宝,也包含水文观测的珍贵资料,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塑造了“历史、艺术与科学和谐共存”的非凡景象。
我过去没去过水下博物馆,这次感觉很特别,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这样说,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体验十分好,水里的很多碑文说明河流对古代文化影响很大,这点很吸引人,古人清楚水位变化,这对他们管理农田和种植庄稼很有帮助。
近些年,涪陵地区同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一起,开始研究国际系列文化遗产共同申请的新方法,借助“中国白鹤梁碑文—埃及罗达岛尼罗河测量标尺”国际联合申请新模式,更加有效地促进了中华与埃及两个古老文明间的沟通,推动了文化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图为中外专家参访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梁钦卿 摄
埃及本哈大学的萨维·萨维·艾哈迈德教授谈到,白鹤梁题刻与埃及尼罗尺石刻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例如二者都历史悠久,并且都承担着水文监测的功能,同时它们都对当地经济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在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进行参观之后,这位教授认为,白鹤梁题刻和尼罗尺石刻今后可以在水文监测和技术协作领域展开交流合作。
萨维·萨维·艾哈迈德表示,在水下考察白鹤梁时,他看到了很多高科技的文物保护措施,他期待埃及的专家们能借助联合申遗的机会,向中国借鉴文物保护的方法和经验。他说,尼罗尺石刻和白鹤梁题刻一起申遗,对全球的文物维护事业意义重大,他希望中国的学者和埃及的学者能加强往来,无论是在申遗项目上,还是在文物保护领域。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的负责人蒋锐谈到,白鹤梁上的“石鱼出水”图案象征着好年成,而尼罗尺则用水位标记来安排农业税收,这两种装置虽然构造方式不一样,都显示了古代社会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将这两者合在一起申请世界遗产,既能补齐当前世界遗产名录在水文遗产领域的不足,也是促进世界主要河流文明交流的一种新尝试。
现阶段,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正着力探究白鹤梁题刻与罗达岛尼罗尺石刻所蕴含的水文遗产,在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共性及其意义。此外,该馆正全力促进中埃两国在联合申遗事宜上的多层面、高频率且富有成果的沟通协作,以促成中埃联合申遗的共同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