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 41 城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揭晓,哪些城市跑在前列?

admin

近期,各地区前三季度经济数据陆续出炉。

其中,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GDP过万亿元城市数量最多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的表现尤其令人关注。

这41个城市中,哪些城市位居前列?城市竞争格局出现哪些新动能?

徐州温州携手进军万亿俱乐部?

从经济总量看,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超过23万亿元,占全国近四分之一。从发展增速看,三省一市均超过或接近全国平均增速。 。这样的规模和发展势头,直接体现了其对国家经济发展整体的压舱石和引领者作用。

具体来看41个城市的表现,前三季度GDP突破万亿大关的城市有6个。其中排名全国第一的上海接近3.5万亿,苏州接近2万亿,杭州超过1.5万亿,南京超过1.3万亿。它们均位列全国GDP前十名的城市。

新长三角城市群_长三角城市群2035规划_

苏州金鸡湖。视觉中国 资料图

截至2023年,长三角已有9个GDP过万亿的城市,位居全国城市群之首。而且,这一优势有望继续扩大。因为在目前全国6个准万亿级城市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了两席——徐州和温州。

2023年,这两个城市的GDP总量分别为:8900亿和8730​​亿。今年前三季度,两市GDP排名竞争十分激烈。其中,上半年温州GDP以微弱优势超越徐州。第三节,徐州再次反超温州。

不过,目前两市GDP总量差距还很小,仅不到200亿。全年排名以及今年能否加入万亿俱乐部仍存在悬念。

从全国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徐州、温州拉开了与唐山、大连的差距,成为最接近万亿门槛的两个城市。这主要得益于增长优势:前三季度,徐州、温州GDP增速均为6.2%,在六大准万亿城市中并列第一。

继徐州、温州之后,长三角41个城市中,有绍兴、扬州、盐城、嘉兴、台州5个城市前三季度GDP总量突破5000亿。与此同时,淮安、宿迁等GDP相对较低的城市在增长方面却处于领先地位。这反映出长三角地区的“腰部城市”同样发展良好,呈现出较为合理的梯次发展结构。

“双子座”城市大赛有哪些新内容?

长三角头部城市中,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多组“双星”城市。同省唯一的“双星”城市是杭州和宁波、南京和苏州。

今年前三季度,这些“双子”城市之间的排名争夺也有新亮点。比如,前三季度,杭州GDP总量超过宁波2500亿以上,但增幅却被宁波反超。两市增幅分别为:826亿元、777亿元。

一个直接原因是,宁波GDP增速达到5.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杭州GDP增速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从具体产业来看,宁波相对于杭州的增长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其中,宁波第二产业增速为6.1%,而杭州仅为4.1%。

众所周知,制造业一直是宁波的强项。 2023年,宁波工业增加值排名全国第六,杭州排名第十五左右。而且,随着近年来外贸结构的变化,宁波的制造业优势也带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相对于杭州的增长优势。

比如,前三季度,宁波货物进出口总额105372万元,同比增长10.3%。同期,杭州货物进出口总额6292亿元,同比增长5.3%。

因此,考虑到两市产业结构的差异,在一定时期内,宁波经济总量差距继续缩小与杭州的差距的可能性很大。事实上,2016年,宁波GDP与杭州GDP之比为77.3%。到2023年,这一数字已增至82%。

同样的变化逻辑也体现在南京和苏州的“双星”身上。前三季度,以制造业闻名、被誉为“最佳地级市”的苏州GDP增速为6.0%,而南京仅为4.4%。两市经济总量差距进一步拉大。

近两年,省会城市与工业强市之间的发展增速出现了明显的反差,这一点在长三角城市群上体现得非常直观。两组“双子座”城市的变化可以说提供了值得观察的样本。

此外,由于发展速度的差异,当前南京、宁波、天津争夺“GDP第十名城市”也成为全国一线城市格局变化的重要方面。

2023年,南京、天津、宁波将分别排名全国第10位、第11位、第12位。三个城市的GDP差距在千亿以内。今年前三季度,三城市排名保持不变,但差距进一步缩小。排名一年四季都在变化,充满想象空间。

制造中心,集体领跑?

如前所述,随着当前全球产业变革加速,制造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意味着为一些制造能力突出的城市打开了新的发展窗口。这一趋势在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的长江三角洲尤为明显。

例如,除了苏州、宁波等制造业中心外,南通、徐州、无锡、常州、合肥等具有制造业优势或近年来制造业取得重大突破的城市,前三季度GDP均实现增长。好的。例如,南通、徐州、无锡、苏州增速均在6.0%以上。合肥前三季度工业增速高达15.2%,在26万亿城市中排名第一。

长期以来,长三角制造业整体配套体系和产业链基础的完备程度,以及相应的人才、技术等发展要素资源,一直位居全国第一梯队。据此前媒体报道,一辆新能源汽车拥有数万个零部件,仅需4小时即可完成长三角地区所有配套零部件的供应。

近年来,长三角三省一市大力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共建上持续发力,有利于进一步放大长三角地区制造业整体优势。各地区、各城市也有望通过相互协作、相互竞争,释放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例如,近期发布的《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23年版)》显示,长三角城市智能制造整体发展以上海领衔,苏州、杭州、无锡位列前三。其中南京、宁波、合肥、常州为四大重点辐射源,整体格局多点支撑。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说是当前长三角城市竞争格局的一个缩影。

长三角城市群2035规划__新长三角城市群

海报设计: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