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IT之家网友HH_KK提交线索!
IT之家1月4日报道 今天,“中山大学极地”号破冰科考船从广州南沙出发,前往渤海冰区,对渤海海域冰层形成的关键过程进行重大科学考察。冬季冰海系统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图片来源中山大学公众号
据中山大学介绍,本次航次是在中山大学领导下组织实施,国内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规划运行时间为44天,涵盖冬季渤海海冰形成、高峰和消退期。这是我国首次在冬季对渤海冰区进行海冰-海洋-生态综合调查。
据该项目负责人、中山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极地研究中心主任程晓介绍:
科考队将在辽东湾和渤海中部海域设立2个纵剖面和2个观测剖面,重点研究渤海海冰生成和消散过程、热力研究大气和海洋对渤海海冰生成和消散过程的动力影响,以及渤海海冰生成和消散过程。构建了冰的生成和消散过程对水环境的影响机制,构建了渤海冰生态动力学模型,揭示了海冰对渤海生态系统季节变化的潜在影响。
本次航次首席科学家、著名物理海洋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陈贤耀介绍:
冬季渤海高密度冰区观测数据的匮乏,限制了对渤海冰下海洋环境和生化因素变化的认识和理解。此次航次是国内首次对渤海冰区进行冬季综合海冰-海洋-生态调查,将弥补以往观测数据的不足。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科技大学、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12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45名科研人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人员共同参与了本次航次任务。团队带头人是卫星遥感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陈卓琪。
IT之家从公开信息获悉,本次航次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编号为NORC2025-302渤海冬季航次。 “中山大学极地”号是我国高校建造的第一艘极地破冰科考船,具备极地全海深部科学研究能力。去年7月26日至10月7日,“中山大学极地”号圆满完成2024年北冰洋科考。这是中国高校自主组织的首次北冰洋科学考察,标志着我国继“雪龙”号、“雪龙”二号之后,正式拥有第三个可在中央冰区作业的海上科考平台北冰洋的区域。
广告声明:文章中包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用于传达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所有 IT House 文章均包含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