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你能从哪里得到钱?
刚刚过去的2024年告诉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随时都在改变,因为AI即将到来。人工智能被认为是2015年后唯一能与移动互联网抗衡的趋势。
2025年,这一趋势还将持续。投资者判断Agent(智能)可能会带来AI原生应用的爆发,而AI眼镜、AI耳机等硬件若量产,也有望普及一批AI应用,就像量产后一样智能手机、社交网络、本地生活APP迅速崛起。
也有投资者将目光投向了具身智能。虽然聚焦具身智能是2024年下半年投资行业达成的共识,技术范式还不够成熟,但对于一向乐观的一级市场投资者来说,具身智能代表着机器人行业的希望。
除了AI软硬件和前沿技术之外,更贴近普通百姓的消费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机遇。零食折扣、平价餐饮连锁店是2024年仍在融资的消费板块,也是即时零售、工业白牌等2024年将增长的“潜力股”。他们也将在2025年迎来细分机会。
无论你是企业家、投资人还是打工者,面对新浪潮,你都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2025年伊始,《焦点一》与科技、消费领域的众多投资人进行了交流,总结了一些趋势。大势必有机会。希望我们都能搭上时代的快车,以自己的方式迎接未来。
1. AI机会:原生应用和硬件量产
2025年刚刚开始,不少投资者就喊出了“All in AI”的口号。
这个行业的趋势变化很难预测,但大多数投资者的共识是,2025年,AI原生应用和AI硬件场景细分将是两大机会。
在软件层面,2025年,大家都期待着强大的AI应用的出现,背后的Agent会带来突破。简单来说,大模型为Agent提供智力支持,使Agent能够做出决策。 Agent的自主和决策能力为AI原生应用的开发提供了可能。
到2024年9月,OpenAI将发布大型AI模型GPT-o1。与之前的大型GPT模型相比,技术范式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推理和多步骤复杂问题、强化学习和后期训练。
Inno天使基金合伙人王胜告诉《焦点一号》,如果GPT-o1的技术范式成熟,能够连接不同垂直领域的数据,中国的Agent业务将在近两年得到发展。这将带来更多真实的人工智能应用。
王胜一直看好原生AI应用,但整个2024年,几乎没有出现原生的、高价值的、大规模的AI应用。国内AI搜索、AI教育、AI陪伴等赛道的玩家主要采用两种模式。一是通过AI赋能完成原有业务的转型,二是启动TO B大模式业务,但为了商业化考虑,开发了针对TO C的AI应用。例如,Minimax 为 TO C(Hoshino 和 Glow)开发了配套聊天应用程序。
不过,大多数投资者乐观地认为,2025年将迎来原生AI应用的井喷发展。一些科技行业投资者认为,上一个阶段,AI解决了效率问题和工具属性。从长远来看,人工智能在健康诊断领域,特别是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领域将会有一些新的机会。
在硬件层面,虽然2024年AI会非常普及,但更多的资源会集中到拥有大模型的龙头企业。直到下半年,AI硬件才会有一个热门赛道——AI眼镜。
这一趋势是由 Meta 发起的。与雷朋合作打造的智能眼镜Ray-Ban Meta拥有拍照、播放音频、语音识别等功能。它们一推出就很受欢迎。有券商预测其2024年全球销量约为200万台。 1月4日,外媒报道称,Meta将于今年推出第三代雷朋智能眼镜,该眼镜将首次引入HUD显示屏,变身AR智能设备。
Meta眼镜的成功促使国内企业纷纷行动起来。据《Fix Focus One》报道,进入AI眼镜市场的企业可分为三类,包括各大互联网企业(百度、字节跳动等)、消费电子企业(华为、小米、OPPO、TCL、魅族、等)、AR智能手机硬件科技公司(Rokid、善机科技、映目科技等)。但由于技术限制,目前大部分AI眼镜都处于“只发布不销售”的状态。
很多人预测,2025年将是中国市场的“AI眼镜元年”。是否真的如此,王胜认为,关键取决于两点。首先,国内智能眼镜整体出货量必须达到1000万副,这样的市场规模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创业者进入;第二,现阶段的智能眼镜最重要的不是堆砌很多新功能,而是让用户愿意一直佩戴。只有解决了用户的使用时间,AI眼镜才能像手机一样成为新的载体。有了新的运营商,应用程序就会开始。
研究院wellsenn XR预测,从2025年开始,在传统眼镜销量稳定增长的背景下,AI智能眼镜将快速渗透。 2029年,AI智能眼镜年销量预计将达到5500万副,到2035年预计将达到1400万副。数十亿份。
在AI硬件领域,还有AI耳机、AI手机、AI录音机、AI电脑等赛道。有投资者认为,AI硬件的产品应用将是2025年的一大趋势,关键是挖掘并满足用户的需求。细分场景,让产品足够实用、足够日常。
2、消费新趋势:快餐与店内配送融合
2025年线下消费仍将是主流。数据显示,2024年前三季度,电商渗透率已见顶,线下渠道表现好于整体,线上线下流量正在重新分配。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线下消费最受欢迎的行业是零售和餐饮。
我们先来看线下零售。 2024年,明明很忙和万辰集团两个折扣零食品牌突破1万家门店,瞬间让这条赛道火了起来。三只松鼠还收购了两个折扣零食品牌来进军市场。随着零食折扣赛道进入精细化运营下半场,有投资者预测,这种零售折扣趋势将在2025年延续。折扣渠道正在成为零售的主流渠道形式之一,全品类折扣超市是零食折扣的新战场。 2025 年的硬折扣轨道。
2024年,休闲食品友名、万辰集团宣布进军全品类折扣超市。除了行业龙头之外,区域折扣超市也不断涌现,利用硬折扣的逻辑改造百货店品类,重塑百货店的流通效率。
线下零售另一个注定激烈的赛道是即时零售。 2024年,美团、饿了么、抖音、京东都主攻即时零售。作为品牌,如何利用即时零售同时部署店内和家庭场景,如何融合线上线下多渠道零售形态,是2025年的新命题。
放眼线下餐饮,坚果创投创始人、诸葛店创始人詹浩看好2025年的以下几大餐饮趋势:快餐化晚餐、集合流行单品、高端审美风格。
展豪于2024年孵化出“铁锅炖大鹅”品牌,8个月开设19家门店。定位是超高性价比。传统的铁锅炖菜通常需要一个小时,通常是4-6人一桌,多是聚会场景。这个品牌主要主打两人用的小锅。每人50元。一锅15分钟就可以煮好。每天最多可翻10次,覆盖工作餐场景。 “它比正餐好,但也比快餐好。”
此外,很多经典餐饮品牌现在也开始从爆品逻辑转向爆品集合逻辑,以提高消费者进店频次。比如喜家德饺子卖的是鲜菜锅、麻辣拌饭和卤肉饭,而巴满牛肉面则卖的是各种拌饭和炒菜。 “在这个转型过程中,2025年餐饮业结构调整存在新的机遇。”占浩说。
他还预测,2025年,一种具有差异化审美的餐厅将继续流行。比如,他投资了一家装修比Salia更高端的西餐厅。主营西式快餐,每人五十、六十元。 “带上你的家人或者邀请你最好的朋友去那里,不尴尬,便宜,好看,而且你会吃饱。”这也是一种口红经济。 ”
纵观2024年,线下业务如此火爆的原因之一不容忽视,就是线下场景能够很好地承载用户体验。
因此,消费行业投资人陈沫沫看好2025年的线下体验式消费,尤其是强调服务和差异化、能够与消费者深度沟通的方向,比如线下品牌自营店。
过去几年,很多消费品牌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电商、短视频、直播等线上渠道的增长。然而,当渠道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考验品牌力的时候就到了。她向《焦点一》解释,线上渠道解决消费者的“购买”动作,而线下渠道可以承载销售服务、综合体验等体现品牌力的环节。
她举了一个例子。 “香港第一国货化妆品公司”毛戈平2024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41%至4.93亿元。与其他主打线上渠道的国货化妆品相比,该品牌以其店内化妆服务和培训系统而闻名。 ,实现稀缺性和差异化,客单价也明显更高。
线上消费并非没有机会。 2025年,当大主播逐渐失去标杆意义时,“白标品牌”有望成为电商行业新趋势。
近两年,不少平台纷纷打造潮流,从运动领域的骑行风、露营风,到服装领域的谷仓风、多巴胺风,再到美妆护肤的“油基”风等等,都很受欢迎。一切都与品类有关,而不是与品牌有关。陈沫沫表示,这种趋势更有利于有供应链背景的行业趁势增加销量,同时通过线上渠道布局品牌。这可能是2025年的一个重大机遇。
2025年消费品出口海外将延续前几年的热潮,但品牌和制造商将不再关注品类和价格,而是注重本土化的品牌运营,这与国内消费趋势类似。
陈沫沫指出,他以前并没有看到很多品牌强调在海外市场打造品牌的能力。更加强调供应链能力,即选择当地合作伙伴或在当地开店,而没有实际运营和动员。本土用户甚至一些品牌更多地向海外市场推广材料,让自己的产品在国内卖得更好。
泡泡玛特是一个典范,在泰国成功打造品牌,并直接提高产品在国外的销量。
2025年,随着众多奶茶、美妆、潮流品牌发力海外市场,本土化品牌能力的竞争也将展开,国货海外出口也将进入新阶段。
3、前沿科技畅想:巨智能与量子计算
2025年伊始,众多投资者将目光投向AI,集体喊出“押注实体智能”的口号。
王胜告诉《焦点一》,他和他的团队实际上从2022年底就判断,机器人行业的未来一定是具身智能,但当时具身智能的技术范式还处于起步阶段。直到2024年下半年,他才觉得业界已经达成了初步共识,开始看好并投资体现智能。
简单来说,体现智能就是将人工智能融入到机器人等物理实体中,赋予它们感知、学习以及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目前,这条赛道的玩家主要分为三派,分别是大学教授派、大工厂派、老牌机器人厂商。
有人戏称,隐身情报公司都是视频拍摄公司。他们可能拍了100个视频,只有一个会成功,然后把它剪辑出来,放在一起给投资者看。而且,就现阶段的具身智能而言,机器人的任务还不够通用。例如,如果训练机器人抓取杯子,一旦周围环境发生细微变化,任务就会失败。
2025年,投资者对体现智能的期望是:一是体现智能的数据量能否增加,这需要加强培训;第二,技术范式是否能有新的突破,但结果非常不确定。王胜解释说,与ChatGPT发布后不同,如何构建大模型已经有了明确且共识的路径,而具身智能仍在探索中。
他指出,人形是机器人领域的最终形态,具有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相当于L4级别的自动驾驶。由此看来,“人形机器人是一条漫长的赛道,目前还处于早期阶段,不仅难以进入To C业务领域,而且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也很难看到智能应用”。近两年的行业发展。”
前红杉资本投资人、未知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杜宇也认为,实体智能皇冠上的明珠是人形机器人,实体智能的核心是其集成。这个方向是正确的,但整个行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他看到,OpenAI这段时间的发展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的大量信息在移动互联网阶段已经数字化,但还有很多东西无法数字化,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等。医学和心理咨询师的看法。力量等等,而这正是李飞飞的空间智能大模型正在做的事情——让AI像人类一样对视觉信息进行高级推理,让AI拥有五种感官和世界观,这对发展也很有帮助体现智力。 。
同样在前沿科技方向,杜宇也看好生物科学、量子计算等赛道的前景。
2024年12月,谷歌最新量子计算芯片Willow发布,性能击败超级计算机。杜宇认为,未来量子计算将在算力、算法、数据、芯片等领域得到很好的应用,一些此前只存在于理论层面的AI算法也可能得以实现。届时,可能会有很多类似ChatGPT的创新。
在合成生物学方面,他提到我们即将进入合成生物学2.0时代。上一个时代合成生物学的产出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等健康领域。接下来将更加关注生物制造,其在服装、包装等与日常生活融合的场景中的应用,在这一领域具有巨大的投资和创业前景。
综上所述,在前沿技术方向,一些技术范式仍处于早期阶段,但轨迹已经存在多年。 2025年,资本普遍更加看好其底层技术的突破以及长期发展的想象空间。不过,这些赛道尚未大规模商业化,还在继续考验投资者的耐心。
然而,在这些领域创业其实是比较困难的。它不仅需要团队具备高科技的技术能力,还需要有商业头脑。杜宇表示,自己似乎对纯粹搞技术的公司越来越不感兴趣了。 “尖端科技领域的创业不仅要抓住技术的变化,更要抓住消费者的变化。”
4. 结论
2024年,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都会感受到水温的变化——世界热闹起来,几乎每天都有大事件发生;但生意是残酷的,很多红利正在消失。我们要面对现实,回归主业,稳中求进。
在当今剧变的时代,上述三大行业的机会可能很快就会被“证伪”,也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突破,但请让我们再次相信商业的本质,相信“创新”。这是一个永恒的障碍。
面对2025年新的一年,投资者和创业者将聚焦“确定性增长”和“灵活突破”。
确定性来自专业知识。展浩认为,消费需求进一步分化,表明消费行业更加成熟。这进一步考验了从业者的专业性,他们不仅要预测趋势并做出相应调整,还要思考竞争对手会打什么牌。
灵活性来自于生活。杜宇认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只有懂得生活、懂得人性的企业家才能打造出优秀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