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一线报道组从1月9日举行的西藏定日6.8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一轮全面搜救工作已经结束,将继续深入细致的搜救工作,确保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月9日,志愿者们在日喀则市定日县昌索乡扎村临时安置点为孩子们制作爱心拉面。光明日报记者 刘宇航 摄/光明影业
西藏自治区应急管理厅党委书记、副厅长郝涛表示,地震发生以来,西部战区1.5万余名官兵、公安干警、应急消防救援队和社会救援力量已组织开展多轮全面排查。由于灾区流动人口少、数量明确、搜救目标明确,灾区居民建筑结构相对简单,目前没有人员失踪的情况。
在基本保障方面,采取六项措施,确保受灾群众有棉衣穿、有热饭吃、有干净水喝、有温暖住所,让他们安全温暖地过冬。
一是快速建立转移安置点。目前,已设立转移安置点224个,搭建棉帐篷12730顶,转移安置受灾群众4.75万人。他们已配备了床铺、应急灯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尽快开通灾区患者就医绿色通道,确保受灾群众及时转运至灾区。快速、安全、高效地转移至安置点。
二是及时发放防寒保暖物资。地震灾区地处高寒高原地区,距震中10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4471米。冬季天气特别寒冷,夜间最低气温达到-18℃。御寒保暖是受灾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安置群众发放了棉被、毛毯、棉衣、棉衣、棉裤、棉鞋等保暖物资25万余件。还配备了炉灶、取暖器、电热毯等取暖设施和燃料,确保群众有火、穿暖御寒。
三是确保灾区群众吃上热饭。各级运输保障米、面、油、蔬菜、牛羊肉、糌粑、酥油等食材供应。我们组织解放军、干部职工、公安干警、社会餐饮企业向灾区集中供应热菜、热饭、热水。为移民发放厨具,确保他们吃上热饭。
四是全力保障医疗救治。我们及时调配医疗救治力量,全力减少因伤致残。协调派出国家、省、市、县各级医疗救助队33支658人、救护车110辆,开展转运救治工作。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整合医疗救治力量,开通绿色通道,全方位开展救治工作。目前,伤者已全部入院,91人正在医院接受治疗,2名重症患者已转至自治区人民医院救治。
地震当晚,震中定日县昌索乡扎格苏村的一名孕妇被转至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待产。在医护人员的全力救治下,胎儿于1月8日7时40分顺利出生,成为地震后首个出生的女性。灾区第一个新生儿,新生命的诞生让人们在这个痛苦的时刻看到了未来和希望。目前,医疗救治工作正逐步从急诊救治转向规范化救治。我们协调区市县26名卫生防疫人员,对安置点进行防疫消毒,设立医疗服务点,配备医护人员和药品,积极开展检查、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五是扎实做好保畅通、畅通工作。地震发生后,有关部门立即调集充足力量,开展道路、电力、通讯等抢修工作。他们在最短时间内修复了地震受损路段,恢复了震区供电。受影响地区的公共通讯已恢复。恢复正常。
六是对受灾群众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继续做好群众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群众组织、村工作队、基层干部的作用,及时受理和解决受影响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加强对群众的特殊照顾。对老、弱、病、残、幼,特别是受灾群众家属进行心理安慰,团结带领受灾群众坚定信心、互相帮助、共同克服困难。
在国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目前震区救灾物资供应充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能够得到保障。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拨付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助资金,支持西藏抗震救灾工作。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迅速行动,全力向灾区提供援助。北京、上海、甘肃、新疆、辽宁、陕西、湖北等省市及各界纷纷向西藏提供援助。截至目前,自治区已收到救助资金1.15亿元;日喀则市慈善团体已收到捐赠资金8387万元。在平均海拔4300米以上、昼夜温差20多摄氏度的震区,党员干部带头带领群众开展救灾自救。定日县180个驻村工作队605名党员干部就地变身抗震救灾先锋队,解救被困群众253人,搬迁7296户33227人;军队官兵、消防救援人员、公安干警、医护人员等多种救援力量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争分夺秒抢救生命;全国各地、社会各界及时组织捐赠救灾物资,并以多种方式参与救灾。
据介绍,下一步的重点任务是:一是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加大救灾物资运输力度。着力解决灾区燃眉之急,确保人民群众过上安全温暖的冬天,做好灾区群众抚恤、心理救助等善后工作。二是加强余震监测预警,深入检查受损房屋和地质隐患,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和安全检查,坚决避免发生次生灾害。三是积极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调查、灾情核查和综合评估,科学确定灾害范围和灾害损失,带领受灾群众尽快重建美好家园。
(光明日报一线报道组成员:伽玛多吉、付强、刘宇航)
《光明日报》(2025年1月10日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