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极具创新活力的代表企业有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等,它们被称为“杭州六小龙”。这些企业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空间设计等领域展现出了夺目的光彩,也使得各地对抢占新科技产业革命高地的紧迫感大幅上升。近来,很多地方都对照杭州进行了反思。江苏主流媒体接连提出三个问题,直接指向“南京为何发展不出像杭州六小龙那样的事物?”。广东人也在发出疑问,“广东人为什么只有在杭州才能获得成功?”。甚至,科技界的人士也在进行反思,为何国家的顶级科学研究机构中没有涌现出“杭州六小龙”这种以年轻人为主的创新群体呢?
应当看到,发问的维度是多元的,反思的焦点各不相同。然而,深层核心或者说底层逻辑都在于,面对新科技产业革命,我们需要拥有怎样的创新环境,并且要知道如何营建创新环境。时值“十四五”收官和“十五五”谋划之际,各地都在深入开展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近期进行了集中反思,这种反思顺势把营建创新环境以及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到了更前沿的现实命题位置。
从“营商环境”到“宜商环境”的迭代转向
世界银行从 2003 年开始提出“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Ease of Doing Business Index)。它持续发布年度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该报告用 10 个与企业投资营商紧密相关的指标,对全球各个经济体的投资经商便利程度与友好程度进行评价。2021 年时,世行的这套评估体系将全球 191 个国家、地区和区域经济体都覆盖了。其系列评估报告成为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绩效评价之一。这些评估报告有力地推动了各经济体相关体制机制的改革。同时,对全球投资、国际贸易和营商环境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在这一过程中积极推动各地对营商环境进行优化。长三角区域的表现较为突出,其营商环境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领先的地位。
2021 年 9 月,世界银行做出决定。这个决定是停止发布《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以及相关数据。同时,世界银行宣布将会研究一种新的方法来评估商业和投资环境。2022 年 2 月 4 日,世界银行发布了关于“宜商环境评估体系”(Business Enabling Environment,简称“BEE”,国内现译为“宜商环境”)的说明。同时,世界银行启动了宜商环境评估项目的试评估。这意味着世界银行用新的《宜商环境评估体系》来替换之前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评估体系及其指标从 1.0 版逐步升级到了 2.0 版。
世行“宜商环境(BEE)”2.0 版的数据指标和评估报告有两个突出目的。其一,鼓励并推动国际投资贸易制度的改革。其二,更加注重服务于经济研究以及提供具体的政策建议。
宜商环境(BEE)新的评估指标体系如下:
BEE 评估体系的十个一级指标是依据企业从开业到运营再到关闭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设计的。国内研究表明,从 BEE 所采用的企业准入这一评价指标来看,“宜商环境(BEE)”与过去的“营商环境(DB)”存在显著变化;从经营场所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公共服务接入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劳动力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金融服务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国际贸易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纳税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争议解决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市场竞争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企业破产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从数字技术这一评价指标来看,二者存在显著变化。总体而言,“宜商环境(BEE)”与过去的“营商环境(DB)”相比,存在五大显著变化。
DB 项目是针对各国中小企业进行考察的,而 BEE 是从整个私营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评价的。
主题选择方面,DB着重对企业全生命周期适用的法律法规进行评价;BEE不但关注政府的监管框架,同时也关注政府和社会所提供的公共服务。
反馈主体方面,DB 的评价大多由第三方机构来进行。而 BEE 则更加注重实际的执行,它通过专家咨询以及企业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收集评价数据,这样做突出了企业家对于宜商环境的执行感受以及反馈改进所起到的作用。
DB 项目构建的指标体系是按照企业从开办到破产的全生命周期来进行的。BEE 项目的评价指标涵盖了企业准入以及经营场所等多个领域。
技术赋能方面,BEE 导入了跨领域的数字技术应用并为之赋能,不过具体的指标目前仍在研究和设置当中,这也彰显了数智时代产业所具有的新特征。
目前国内开放高地的省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经积极进行“宜商环境”新体系的研究,并且加强了与“宜商环境”新评估体系相衔接的方案谋划以及政策设计。新春开始的时候,上海就发布了《上海市聚焦提升企业感受,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行动方案》,该方案的内容明显吸收了“宜商环境”的理念和方法,其政策设计和行动部署展现出了营商环境升级的指向和特征。
从“宜商环境”向“创新环境”的必然演进
当下,对于“杭州六小龙”现象的热议和反思正逐渐把焦点集中在“创新环境”上。创新环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区域经济研究学派提出来的,它强调的是产业区内的创新主体、集体效率以及创新行为所带来的协同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在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及创新综合实力评价等领域展开了诸多探索。然而,常常把创新环境与营商环境相混淆,未能将创新环境的独特模式和战略意义充分提炼出来。当有某项新技术成果突然出现,或者某个地方的创新集群迅速崛起时,仅仅凭借单纯的赞叹和反思是无法推动创新的。关键在于要深入地去探讨创新成果的成长环境,并且营造出适合新科技革命特点的创新环境。
可以看出,创新环境与营商环境是不同的。营商环境主要侧重于招商引资,然而创新环境更加注重科技创新的内生式发展。营商环境是依据已知成熟产业的企业全生命周期来构建的,其企业运营模式和生命周期相对比较确定;而创新环境则面临着由熊彼特提出的“毁灭性创造”所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创新技术及其应用的伦理评估、纠纷解决以及社会共识的形成等方面也存在争议和分歧。这些新特征是既有营商环境体系所不能充分涵盖的。所以,需要构建出一种有别于一般营商环境的创新环境。
杭州的经验也表明,创新环境涵盖四大要素,分别是创新人才、科创金融、新基础设施、包容型制度。具体来讲,年轻创新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且不受路径依赖束缚,他们是创新的主力军,可自由组合形成多样化创新组织和团队,这些年轻创新人正是创新环境需要培育的主体。新基础设施方面,除了营商环境所涵盖的电、水、气、电信等设施的供给外,人工智能在新科技革命中的全面渗透,使得数据算力基础设施的需求急剧增加,这成为了创新环境公用设施供给的新内容。大科学装置和高等级实验室设施对于科技创新策源地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创新基础设施。包容型制度非常重要,对创新主体、创新过程以及相关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系统化容错,这是创新环境体系的关键所在,建立并健全相关制度已是当务之急。
加强创新环境“顶层设计”的可能路径
普遍对“杭州六小龙”现象进行反思,这促使各地都非常重视营造创新环境。从我们调研的实际情况来说,当下各地的有关部门以及学界在对创新环境的理解和谋划方面,还存在着定义不相同、标准不清晰、体系不统一等这些问题。“科技创新并非是通过计划就能实现的”,然而创新环境的营造却需要精心地去设计并且进行有序的组织。所以,强化营建创新环境的“顶层设计”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012 年 12 月,国务院把《关于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工作的意见》印发了出来,这对国内各地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建设进程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下,在营造创新环境的“顶层设计”以及总体指引这两个方面,同样需要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做好。
在具体实践方面,要注重科技创新在引领新质生产力以及高质量发展里的核心作用,还要深入去研究新科技产业革命的特点与趋势。尤其当科技创新范式正经历第三、第四次变革时,创新环境的建设必须适应新路径和新形态的需求,要精准地把握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创新环境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企业家的反馈,同时注重实践中的执行效果,推动政策和措施的落实与完善,并且要及时总结经验,形成最佳实践,以此来推动创新环境建设的标准化和系统化。
“营商环境”演进到“宜商环境”,接着又演进到“创新环境”,这一演进过程折射出了中国发展环境在不断地优化。全面去营建“创新环境”,这样做有助于把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给释放出来。各级政府应努力,社会各界也应努力。要加快推动创新环境的顶层设计出台,还要加快推动创新环境的总体指引出台。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发展土壤,这个土壤要更加包容,要更加开放,还要更加高效。以此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作者宋宏系安徽省“十五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研究员)
-------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多个机构共同发起。其中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还有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以及澎湃研究所。该专栏能够解读长三角一体化的最新政策,能够提供一线的调研报告,还能够呈现务实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