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开始了
各大高校的学生已陆续返校
这时一个经常在网上吵翻天的
话题又出现了
父母该给大学生多少生活费?
孩子花超了该教育还是该闭嘴?
父母、孩子之间
消费观念的差距肉眼可见
老一辈讲求“苦难教育”
年轻人追逐“旷野自由”
父母觉得钱需要花在刀刃上
Z世代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则觉得
社交是刚需
金钱换来的情绪价值就是刀刃
......
大学生的经济大权总体由父母掌控,然而他们也拥有一定的自主控制权。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与学生之间的“财权博弈”引发了诸多问题。
整体上看,大多数家长和学生是理性的。父母能够给足学生的基本生活开销。
记者采访了在呼和浩特高校就读的几位学生,在这些学生的生活费中,大头部分都是用于吃饭的花销。
内蒙古农业大学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小宋,其一个月的生活费为 2000 元。小宋表示自己实际花费在 1300 元到 1400 元左右。他说在学校一天的饭钱不会花费太多,一个月最多花费 1000 元。除去正常的吃喝开销,偶尔和朋友出去吃饭、玩耍,没有购买奢侈品或特殊物品等情况,所以能够做到花销没有那么大。
小安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他每个月的生活费是 2000 元,吃饭的花销大概在 1500 元左右。冰心是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的研一学生,在她的生活开销中,有 70%是用于探店以及吃各种美食。
学生存在花超支的情况,其中有很多是因为学生的偶然性超支。对于这种情况,大多家长是能够满足且理解的。
小安的生活费有时会不够用,像遇到一些小长假的时候。小安说自己是个想花就花的人,他表示从这一学期开始要规划着花钱,是为了五一能出去玩。对于自己花超了的情况,家长比较支持他,家长认为在大学期间多出去看看世界、接触不同的人和事是好的。
大一学生小宋存在花超支的情况。他说:“上个学期谈恋爱了,所以花得比较多。”除了恋爱方面的经费,突然生病也会导致超支。小宋提到自己在期末感染了诺如病毒,得了肠胃炎,仅仅是治病就花费了不少钱。
研一学生冰心,若在考研报班、买书以及探店打卡等方面花费过多,就会导致生活费超支,在这种情况下,她就需要向爸爸妈妈求助。
意外超支父母可以理解
如果是学生和家长之间
金钱观、消费观的冲突
那争执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
大一学生小宋表示:家长认为必要的钱就应该花出去。对于非必要且超出自身能力接受范围的钱,家长肯定不会同意花费。例如,生病需要花费 2000 多元,家长能够接受;然而,为了购买小手办、玩具而花费 1000 多元,家长就不会接受。
内蒙古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研二学生斯楞格,由于消费观念不同,有时会与父母发生冲突。他的父母有时觉得他网购的东西太多,都是些没用的东西,而他却认为自己买的都是必需的。因为自身与父母购物方式存在差异,导致父母对网购这一行为有偏激的理解。消费习惯上存在差异,这也会引来父母的不理解。比如,我使用擦脸巾,而他们不用,在他们看来,我这就是乱花钱。
既然“掌控”不了父母
那就掌控自己
有不少学生选择
打零工、兼职、勤工助学
来增加额外生活费
我从大学的时候就开始赚取额外的收入了。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多挣一些钱,然后用这些钱去购买一些自己想要的物品。
内蒙古大学研一学生冰心的生活费来源有两部分,一部分来自父母,另一部分则靠自己兼职。父母每月给她 3000 - 4000 元生活费,这部分是固定的。她报班、买书等费用,父母会另外给予。她通过兼职给孩子们教口才也能挣到一部分钱,在假期自己兼职的话,20 天能够挣到 4000 元。
大一学生小宋会通过参与学校实践来增加生活费。去年寒假,他参与了学院与内蒙古考试院的合作,每天能挣 80 元。农大设有勤工俭学名额,每年寒假和暑假都可以去当地企业工作,从而获得生活补助。小宋身边有兼职的同学,其中有一位同学会去学校对面的快递站打零工挣生活费,因为他平时花销较大,喜欢买衣服,还不想让家长知道。
高校学生作为成年人,已经具备一定的经济规划能力。高校学生也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力。因此,在生活费支配方面,不会出现太大的差异。
额老师曾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做辅导员,谈及大学生的经济规划能力时表示,他们清楚自己拥有的钱数,也清楚这笔钱该如何花费。他接触过的学生,基本都没有被生活费超支的问题所困扰,且都具备一定的花销控制能力。
大家在规划生活费方面有自己的想法。当涉及到换手机、买衣服、买包等高消费物品时,他们会争取奖学金或者打零工。并且他们也不会去消费超出自己消费能力的东西。
冰心期望未来能够做到花钱有规划,能够把钱花在关键之处。而这个关键之处就是“购买自己想要的物品,或者像报名参加课程学习、进行健身等能够提升自己的事情。”
内蒙古大学研二学生斯楞格的消费观念是不超支且刚好够花。每个月近三千元的生活费刚好花完是他所期望的理想状态。然而,日后斯楞格想要攒些钱,以应对给朋友买礼物等突发情况。他还会在饭钱方面控制开支,比如一天之内如果点了一顿外卖,那么另一顿就会在学校食堂就餐。“如果一顿花得多,那么另一顿就会花得少。”
消弥观念上的差异需要时间,并且需要差异双方主动进行沟通。消费观念存在差异,其背后体现的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有所不同。不同辈分的人需要相互理解,既要理解彼此的生活品质追求,也要理解彼此的日常生活习惯。
辅导员额老师期望父母能给孩子留出支配生活费的余地。因为这笔钱已经给到学生手中,这就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自主进行规划的空间,同时也没必要进行过多直白的干涉。
孩子的消费观念与父母存在差距时,老师更倾向于让父母通过自身的行为去引导,在潜移默化中对孩子产生影响。“实际上学生们对自己家庭的状况是很清楚的,父母也应该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关于消费观念方面的教育。”
学生生活花费超支后,老师建议,在向家长请求经费支持时,首先要态度好,其次要说实话。老师认为,态度和事实陈述要正确,要诚实地告诉父母超支的原因。老师觉得父母了解超支原因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能防止态势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及时止损。
青橙融媒记者 赵江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