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的大棋局中,经济大省始终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要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并且要支持经济大省挑起大梁。今年,在各地陆续召开的两会上,经济大省都表明了自己勇于挑起大梁的态度。
经济大省挑大梁这件事关乎经济全局。那么,如何去挑大梁呢?这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以及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去找准发力的点。
那么,作为经济大省的山东怎么挑大梁,走在前列?
刚刚出炉的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或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
一、基本盘
经济大省的意思是经济总量比较“大”的省份。即将突破 10 万亿的山东,确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块头。
山东即将成为北方第一个、全国第三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10 万亿的大省,这一趋势已呼之欲出。
此外,山东工业、投资、消费等主要指标增速跑赢全国……
山东的大块头在经济总量方面有所体现,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山东在农业和工业方面都有突出表现,是齐头并进的硬核大省。
山东是全国农业方面首屈一指的大省。它产出的粮食约占全国的 8%,产出的水果约占全国的 11%,产出的蔬菜约占全国的 12%,产出的水产品约占全国的 13%。并且在渔业产值方面以及肉蛋奶产量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位居全国第一。
山东在工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它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 41 个工业大类的省份。在 207 个工业种类里,山东拥有 197 个。在全部 666 个工业小类当中,山东拥有 526 个。
此前,山东的“大”常被理解为“五大三粗”“虚胖”。这主要体现在山东的产业结构较为笨重,转型面临着较大压力。在过去的山东经济舞台上,“唱主角”的大多是大化工、大煤炭、大钢铁、大水泥等这类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正因如此,山东被赋予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特殊使命,也有了山东是“转型中国的经典缩影”这一说法。
山东持续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改革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改革。在这过程中,山东在升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山东工业的增长态势十分强劲。新增了 3 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获得了 235 个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在全国处于首位。数字经济的贡献很大,撑起了“半壁江山”,其规模占比超过 49%。卡奥斯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首个千亿品牌。关键软件产业的规模在全国跃居首位。新增了 22 家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外经外贸保持着持续提升的态势。进出口的金额达到了 3.38 万亿元。其中,出口首次突破了 2 万亿元。
统计显示,到 2024 年时,山东拥有 237 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在全国居于首位。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数量超过了 1200 家,展现出了很强的产业竞争力。例如,山东成功地研发出了多个属于“全球首个”以及“全球首发”的产品。
山东成功研发出 12 英寸碳化硅衬底,超大尺寸铌酸锂晶体实现全球首次发布;全球运力最强的固体火箭“引力一号”点火并升空;全球最大直径的智能盾构机“山河号”开始投入使用;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海葵一号”完成交付并投入运营;潍柴柴油机的热效率第四次刷新了世界纪录。20 万吨聚烯烃装置以及高强高模碳纤维材料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扎实的经济基本盘是山东挑大梁的脊梁,而新旧动能转换是山东挑大梁的后劲。如果说有这样的情况,那就是扎实的经济基本盘成为山东挑大梁的脊梁,同时新旧动能转换成为山东挑大梁的后劲。
那么,山东是如何发力的?
二、发力点
虽然都是经济大省,然而因为发展基础不同,资源禀赋各异,区位存在差别,所以不同的经济大省在“挑大梁”时的发力点会有不同,关键在于要聚焦自身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最终释放出新的效能。
江苏排在山东前面,浙江紧随山东。它们都将更好地激发民营经济活力置于突出位置,如何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以及提振民营企业的信心和投资意愿,成为未来工作的发力点。
那么,山东在哪些领域发力,才能肩负起了“挑大梁”的担当
“转”与“挑”。前些年,山东经历了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痛苦。近些年,共实施了投资 500 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 1.2 万个,技改投资在全部工业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五成。针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进行绿色化改造,到 2024 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的能耗下降了 6.7%。山东的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在同步推进。到目前为止,已经累计培育出了 46 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也培育出了 35 个智能制造示范工厂,这两个数量在全国都是位居首位的。
2021 年 GDP 破 8 万亿元,到 2023 年迈上 9 万亿台阶。“十四五”以来,山东 GDP 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且 3 年年均增长 6%,经济增速连续 3 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 2021 年到现在,山东省经济增速一直连续 3 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从发展趋势看,能看出山东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态势。山东通过实际行动,打破了各种网络上的传言。这不仅为北方缩小南北差距做出了贡献,还为引领北方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增强了信心。
“进”中“争”。山东不满足于自我满足与守成,而是努力追求不断挑战自我。2024 年,其高铁通车里程突破 3000 公里,在全国居于首位;沿海港口吞吐量超过 20 亿吨,保持全国第一的位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突破 1.15 亿千瓦,占比历史性地超过煤电;全年粮食总产量为 1142 亿斤,连续 4 年稳定在 1100 亿斤以上……将众多的“第一”“首次”串联起来,所展现的正是山东走在前列的坚实脚步。
如今看来,山东交出的答卷是超出很多人想象的。
那么,山东未来是否有后劲?
三、后劲足
山东经济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未来发展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山东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包括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以及加强区域协同发展等。
同时,全球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山东需要持续创新发展思路,主动应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怎样克服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难点和堵点,这正是山东未来经济发展所具备的后劲所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5 年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有主要预期目标。其一,地区生产总值要增长 5%以上;其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需增长 3%;其三,居民收入的增长要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其四,城镇调查失业率应在 5.5%左右;其五,城镇要新增就业 110 万人以上;其六,居民消费价格需保持在合理水平;其七,要全面完成节能减排降碳以及环境质量改善的约束性指标。
- 努力建设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
山东的后劲源自区位和资源。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它北与京津冀相接,南与长三角相连,东临黄渤海,向西能辐射到黄河流域腹地。它是南北均衡发展、东西陆海统筹的重要“纽带”,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里占有重要地位,有责任、有条件并且有能力扛起区域协调发展的“大省担当”。
山东的资源禀赋较为丰富。山东目前拥有 150 种矿产,占已发现矿种的 87.7%。在国民经济赖以生存的 15 种支柱性矿种中,石油、铁、铝、金、钾盐、石灰岩等资源储量位居全国前十。其中,金、铪、自然硫、石膏等 12 种资源储量列全国第一,有 9 种资源储量列全国第二,还有 9 种资源储量列全国第三……如此厚实的“家底”,正是山东的优势所在,也是其潜力所在。
山东的后劲体现在均衡的区域格局上。一羽能承受千钧的重量,关键在于平衡。山东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拥有三个 GDP 过万亿城市的省份。山东十六地市各有其优势和特色,全国百强城市中有 12 个。这里强市众多,强县崛起,所以被赋予了“狼群模式”的称呼。在当下复杂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均衡发展的态势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的后劲体现在敢为人先的精神上。要大胆地尝试,大胆地闯荡,在各个方面都争取做到第一,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走在前面,这样才能够在探索和探路的过程中实现突破和突围,在先行先试的行动中树立起标杆,在比学赶超的氛围中争取到先进的位次,才能够奋力走出各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道路。
海尔原本是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如今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白色家电制造商;潍柴曾濒临破产,却围绕发动机主业进行锐意改革,在全球率先突破了柴油机本体热效率 50%的大关,其重型商用车动力系统关键核心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从负债 3 亿多元发展到进入世界企业 500 强;威高集团从一个乡镇企业起步,现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医疗器械制造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扛起了民族品牌的旗帜。山东展现出了敢为人先的风貌,这些都是见证。这种精神会激励山东不断向前迈进,一往无前。
有人说:山东如同一辆超级重卡,它块头较大且启动较为缓慢。而这一比喻恰好契合了“山东之于中国”所具有的意义。山东作为中国的一个缩影,需要在面临压力的情况下勇敢地担当重任,肩负起充当中国经济引擎的角色。
迈向10万亿元对山东来说是新征程的起点,而并非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