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有新的举动了,今天开始正式实施。世界上的人民都息息相关、命运相连,无论是欧美还是亚非拉,都一起体验到了川普游戏的公测版本。坦率来讲,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肯定会说:我们不能怯懦,用土地去侍奉他国就如同抱着柴草去救火,一味退让不会让对方理解,只会让对方更加肆无忌惮。从一个普通打工人的角度出发,我会进行思考。这会对我以及我身边的朋友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尤其是那些在外企工作的朋友,还有那些与外企有紧密合作的朋友。时代的一粒沙,落在普通人身上,就如同变成了一座山。
在口罩时代之后的这几年里,许多中国职场人自身都遭遇了极大的困境。如今特朗普又引发了一波人祸,对于众多职场人而言,他们的处境或许就像是屋漏偏逢龙卷风一样。本文出自微信公众号:瞎说职场,作者是 SeanYe,题图由 AI 生成。
职场人要经历一些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情,通常需要大概半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反馈。
2018 年的互联网处于寒冬状态。实际上,在 2017 年下半年就已出现征兆。创业相关的投资有所减少。新兴企业的数量也在减少。出于自救目的的并购以失败告终。公司出现了资金方面的问题。接着逐渐影响到其他互联网细分行业的大小公司。之后又到了公司裁员的阶段。差不多用了 1 年的时间,才让我们这些打工人切实感受到。
如今的川普“解放日”新政情况是这样的:首先是出口相关行业受到了影响,接着这种影响逐渐波及到了其他行业,并且也影响到了其他行业的打工人。
我想从自己过往经历中的一些具有历史性的事情上,去寻找一些能够借鉴的东西。
一、2008年:人生第一次海啸
我人生第一次经历转向,是在2008年。
我刚毕业 2 年,那时希望换个大公司。抱着诚实待人的态度,我先辞去了工作,接着开始找工作。因为在职时时不时能接到 HR 的电话,所以我觉得自己会很快拿到 offer。
事后回顾,这是一个颇为离谱的决定。我离职的时间是 2008 年 2 月,到了 3 月份,不少美国头部金融机构的年报相继出炉。这些年报的表现都不佳。
我不知道。那时候我经历了两年较为轻松的工作环境,所以并没有特别焦虑。当年的股市一直处于上升态势,股民们都纷纷喊出上证 1 万点的口号,大家都认为未来会非常好。
5 月份我入职了 Randstad。没过多久,到了当年 9 月,雷曼兄弟破产了。在那个时候,身处外企的我们都在讨论这件事。没人能想到如此大的机构也会破产,而更没人能想到的是,这一系列事件将会对我们中国的打工人产生怎样的影响。
10 月底很快就到了,也就是 1 个半月之后,公司高层开始着手准备“应急方案”了。 10 月底很快来临,在 1 个半月之后,公司高层已开始为“应急方案”做准备。 1 个半月之后,10 月底很快就到了,公司高层开始准备“应急方案”。 1 个半月过去后,10 月底很快来临,公司高层开始筹备“应急方案”。 10 月底很快在 1 个半月之后到来,公司高层开始准备“应急方案”。
这是我第一次意识到,我和全球经济居然绑定得这么紧。
一家美国银行倒闭了。1 个半月后,我桌上出现了需要离职的员工名单。那些时常与我一同吃饭,在入职时给予我诸多帮助的同事,即将离职。然而,我却无能为力,因为职责所在,我必须保密。
年底时,欧洲的高管来到中国,我陪同他们与每一位业务 Leader 进行开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才察觉到,猎头业务部门已经有 1 到 2 个月没有获得任何收入了。因为我们的客户全是外企,而这些外企都已经将 HC 全部锁死,客户不进行招聘,猎头自然就没有收入。
欧洲高管看起来很气定神闲。还好,他不断鼓励 Leader 们与客户一起度过难关。他还表示,从欧洲以往的经验来看,这次的事情不算什么大事。
当天晚上,我将高管送回酒店。我询问他,欧洲的情况究竟怎样?我期望能获得一些利好的消息。
他的回答是,欧洲的情况比这里更为糟糕,在那边也需要进行更广泛的裁员。不过,我必须说些好听的话来鼓励我们的团队,总不能直接告诉他们我们都要完蛋了吧。对了,我们说的这些话你要记得保密。
我记得当时是一个冬夜,风很大。
我知晓,彼时的 Randstad 刚刚借助对另一家竞争对手的收购行为,踏入了财富 500 强的范畴。公司的现金状况较为紧张。倘若雷曼都能够倒闭,倘若 AIG 都能够被实施托管,那么……
我从未想到,第一次进入一家财富 500 强企业时,竟然赶上了如此重大的麻烦事。
当时感觉天仿佛塌了下来。这个老外,先是安慰了一堆职级比我高的领导,接着就让我独自去扛着如此巨大的麻烦事。
中国的复苏速度很快,到 2009 年第一季度快结束时,公司猛然发现需要赶紧招人。不然的话,业务多得都无法完成了。在 4 万亿之后,中国的民营企业招聘需求一下子就起来了。
后来,我多次特意观看了《大空头》。之后我才意识到,在 2006 年,甚至更早的时候,真正靠近海啸中央的那些美国人已经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
回顾那段时间后,我总会觉得我自己过度反应了。
回头看这段引发诸多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处于岌岌可危状态的海啸,其持续的时间或许也就半年左右。 回头看引发诸多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面临摇摇欲坠状况的这段海啸,大概也就持续了半年的时间。 回头看这段引发诸多所谓“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处于即将倒塌态势的海啸,可能持续的时间也就半年上下。
但对我们没有经历过下滑期的中国职场人来说,反而是一个机会。
很多人离开外企后选择加入民企,从而赶上了未来 10 年的互联网爆发期。像阿里云的奠基人,他曾是微软中国研究院的副院长,名叫王坚。
福祸相依,那些杀不死我们的,终究会给我们开一扇窗。
这次的这件事,让我渐渐对这类事的破坏力不再那么畏惧了。你持无所谓的态度,不做出妥协,自然就不会被吓到。
二、2018年:第一次被互联网打脸
说来也巧,我可能真的是那个破坏大环境的人。
2008 年我加入了外企,那时恰好赶上了金融海啸。2018 年,我加入了互联网创业项目,又赶上了互联网寒冬。都是半年的时间,并且都是在 5 月加入的,到 12 月初,项目就撤资了。
2018 年时我已拥有自己的第二曲线,那就是自媒体,它就像是救命稻草一样。
当时的我虽然焦虑,但不至于活不下去。
我在公众号中试探性地问了一句: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寒冬呢?
很快,我收到了差不多近百条小伙伴的留言。这些留言都有大几百字。现在回想起来,那也算是公众号的一个很辉煌的时刻了。
有人遗憾地离开了:
去年冬天,我带着运营团队的几个小朋友,为筹备年初的千人线下活动而努力。在寒冷的北京冬天,我们从东头跑到西头,历经艰辛,终于确定了几个备选场地。接着,一周过去了,总监突然不再有任何消息。随后,我接到通知,项目被解散了。今年,同样的天气,同样诡异的气氛,同样有着想要最后拼搏一番的姿态。然而,却突然得知了结局,就仿佛积攒了满满的力气,却打在了棉花上。
我很能体会这种无力感。
大厦将倾,无力回天。自己明明没做错什么,却改变不了命运。
也有留下的人忐忑不安:
今晚得知了全公司第二波裁员的消息。我们部门的人员原本就已经经过精简,现在还要削减 60%的成本。一想到身边的同事,或许下个星期就会突然再也无法相见,心中总是感到难过。他们个个都很优秀,并且都有在大公司工作的背景,还有着拿得出手的经历,然而却也要面临被优化的命运。工作将近 5 年,每年冬天公司都会进行裁员。以往我总觉得这与我无关,但这一次,裁员却离我如此之近。也是在这一次,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职场生活的现实与冷酷。
当时,我在线下也聊了很多伙伴。
有 7 到 8 个朋友向我表达了这样的看法,2008 年的情况表明外企是靠不住的,2018 年的情况表明互联网也是靠不住的。
谁靠得住?自己创业才靠得住。
然而,声音喊得山响,仅此而已。
2019 年年中时,996.ICU 及其引发的马老师福报论引发诸多讨论。然而,关于创业的声音再度消失。尽管互联网不可靠,但自己创业更不可靠。
人似乎总是在最危急的时刻能迸发出最大的能量,接着会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危险,之后又会躺下。
我现在进行复盘。在 2019 年,我没有继续选择去做创业项目。相反,我调转方向进入了互联网中厂,继续充当一个打工人。这或许是一个错误。
我时常对自己讲,你身为一个职场博主。倘若你自己不上班,那么所写出来的职场内容便会失去灵魂。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选择上班,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追求安全的生活方式。在这个世界上,不会因为我们对安全的追求,就为我们提供安全。
那些未能将我们杀死的,在未来还会再度出现。倘若我不擅长应对变化,它们多次出现的话,终究会将我杀死。
三、2020~2022年:人生第一次居家办公
当局者迷。
2008 年的历史性破事,我大约要等到 1 年后才意识到,这破事不只属于我和身边一小群人,而是整个中国职场都在经历。2018 年的历史性破事,我大约也要等到 1 年后才意识到,这破事不只属于我和身边一小群人,而是整个中国职场都在经历。
到了 2020 年,我们意识到了这件事。和绝大部分网友一样,我们都意识到了这件事。
这破事,是一定会被写入教科书的。
当然,在这 3 年的经历里,对于中国职场人而言,有一段时期是相当顺利且收获满满的。
2020 年下半年开始至 2021 年这段时间,中国率先摆脱了口罩。在此期间,无论是中国制造还是中国互联网,都给人一种仿佛在康庄大道上奔跑的感觉。然而,很快这种豪迈的感觉就被上海的情况所掩盖,仿佛被淹没在了上海的鸳鸯锅中。
当时我在互联网公司,我自己经历过一轮“广进计划”,我算是幸存者。经过计算,我总是能够坚持到 2023 年。
然而,互联网公司的广告收入与双十一相关。当年的双十一出现了状况,算是崩了。
公司上下都没有哭泣。他们想到坚持到双十二还有一波逆袭的机会,然而之后就没有后续了。在双十二的时候,无论是客户还是供应商,每一个都倒下了,都在吃药。
公司没办法,不得不追加了一轮“广进计划”。
对我来说,2022 年的重要数字,其中一个是三天两检,另一个是一年三裁。
具体的故事我不重复了,之前写过:《》
好消息是,我来得比较晚,所以没有赶上互联网所带来的红利。不过还好,有这波裁员的机会,最终我总算拿到了互联网行业的最后一份收益。
2018 年的时候,2020 年的时候,一直到如今的 2025 年,这些没能将我们杀死的,一波接着一波地到来,确实是挺消耗人的。像我这样的职场老鸟,虽然会感到焦虑,但至少也有一些积累。在这两年进入校园给大学生做分享的时候,他们的情绪显得非常悲观。
核心表达就一个:为啥我一毕业就遇到这种破事……
写一点观点
从川普上任开始,我大概能猜到他会整一些幺蛾子。
但以我凡人的智力,还是没想到如此之妖。
从进出口行业来看,大概率会受到影响;从出海企业方面来说,大概率会受到影响;对于外企而言,大概率会受到影响;就连外企的供应商们,大概率也都会受到影响。
前两天,WS 微创作为微软的外包商。由于微软项目丢失,WS 微创已经开始考虑广进计划了。
2016 年,Mercer 的 CEO 在访华期间提到,他在当年的达沃斯峰会上听到了一个趋势。
未来的每一天都会比过去发展更快,变化更多。
对普通人而言,好消息在于有变化是好事。这意味着,不管历史性的事情有多糟糕,它或许比我们想象的要短暂,其杀伤力也没有那么大。
今天这桩历史性破事,可能会在半个月后就有新的变化。
我们知道,病毒是天灾,而这是另一种情况,是人祸。人祸与天灾不同,人祸存在可以挽回的空间。
川普的政策主要是“摇摆”的。不管怎样摇摆,最终都是他自己赢。其政策主要是为 MAGA 人群提供情绪价值。
但另一方面,这也意味着,历史性的破事,还会再来。
前两年我学到了一个新词,叫“提桶跑路”。职场人得具备提桶跑路的这种能力。
我很喜爱这个词,它意味着我的桶中具备足够的技能与资源,能够助力我们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生活得更为美好。
还有一个流行的词汇叫“一人公司”。倘若你的技能储备和资源储备足够充足,那么即便你脱离了公司,也依然能够存活下去。
那些未能将我们杀死的,最终会使我们变得更强大,不过我们得学会进行复盘。
最后,再次推荐塔勒布的《反脆弱》,这本书的含金量还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