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队的拼搏精神令人敬佩,即便是在雨天,球员们从始至终都全力以赴,而拉拉队成员们也始终在雨中高喊助威,这种氛围感染了我们所有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陈先生带着妻子和女儿从南京驾车前来观战“苏超”,他的情绪无比激动。
6月21日,常州队与南京队的“苏超”第五轮主场比赛拉开帷幕。在此之前,这场比赛的门票预约人数已高达76万,且在6月18日开票当天,门票便告售罄。比赛当天,球场观众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达到了36712人,其中省外观众人数超过1万人。
常州队与南京队的比赛现场吸引了36712名观众前来观战,相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陈先生有幸购得两张原价仅为19.9元的门票,而张远(化名)则未能如此幸运,当他打开小程序准备购票时,心仪的票已在一瞬间售罄。即便是黄牛票,他也难以入手,价格已飙升至每张600元。
观众的支持正逐渐转化为经济效益:在6月初,“苏超”赛事的赞助商数量寥寥可数,然而到了6月21日,这一数字已增至19家。
此外,若干企业对多个赛区及足球队提供了赞助,比如在6月21日的赛事中,《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大致估算,现场至少出现了四家新的赞助商,甚至还有烧烤店加入到了赞助行列。
这是常州赛区赞助商的名单展示,资料来源于“晋陵体育+”官方公众号的截图。
6月22日,《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成功连线了常州赛区的赞助招募热线,对方透露,自招募信息发布以来,确实有众多赞助商主动来电咨询。尽管如此,整个招募过程始终保持公开与透明,遵循的原则是按照申请顺序进行。他们强调,对于任何热爱体育赛事、并愿意为常州体育事业提供支持的赞助商,都持欢迎态度。
不少企业纷纷前来寻求我们的帮助,期望我们能从中斡旋,促成他们成为“苏超”的赞助者。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想要赞助这项赛事,早已变得十分困难,难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
伊利集团作为成功夺得“苏超”赛事赞助权的参与者,其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表示,“‘苏超’各参赛队伍所展现出的敢于尝试、贴近民众、善于自嘲的特点,成功消除了传统体育赛事与观众之间的隔阂,这种源自本土、充满活力的足球热情,正是我们所看重并期望共同追求的独特价值所在。”
“苏超”能否持续保持热度?我们离吸引到千万元级别的冠名赞助商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呢?
场面盛大!喜力、伊利、京东纷纷亮相,第三级别赞助费用激增至800万元。
常州“笔画保卫战”这一赛事的激烈程度并未因雨势而减弱,观众们身着雨衣,依然热情观战;球员们在雨中奋力拼搏,拉拉队成员则不顾雨水侵袭,现场高声助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先生仍旧沉浸在赛场的激动情绪中,他向记者透露,这场比赛中赞助商的标志更为显眼。“我注意到了国缘酒、理想汽车等多个品牌。”陈先生向记者逐一列举了赛场上出现的品牌。
图为常州队VS南京队比赛现场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供图
在短短20天内,“苏超”的赞助商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初夏六月,赞助商的数量仅限于6家;然而,到了6月21日,这一数字已攀升至19家。江苏银行继续担任总冠名商,官方的战略合作伙伴数量增至七家,其中包括了被网友呼吁赞助的京东,以及理想汽车、海澜之家、肯德基等众多知名企业;吾器酷体育和花红药业成为官方合作商;官方赞助商的数量也上升至五家,新加入了中兴努比亚、途虎养车、伊利和宇视;此外,官方供应商的数量也增加到了四家。
喜力啤酒,一贯只对顶级赛事提供赞助,即便中超赛事未曾涉足,其名字也赫然出现在了赞助名单之中。据澎湃新闻报道,苏超联赛全赛季的官方赞助席位价格已激增至300万元,且一席难求。
在常州赛区,除了赛事官方公布的赞助商名单中列出的品牌,还有一家烧烤店的广告与京东、喜力等知名品牌一同出现在场边,吸引了众多球迷的目光。据该烧烤店的老板娘透露,他们是在6月7日得知官方招募赞助商的消息的。此外,常州赛区公布的赞助名单中,还包含了“面馆”、“汤团”等品牌的赞助信息。
《每日经济新闻》的记者成功联系到了常州赛区的赞助招募热线,对方透露,自招募信息发布以来,确实有众多赞助商主动来电咨询。尽管如此,整个招募过程无疑将保持公开与透明,遵循的原则是按照申请顺序进行。对于任何热爱体育赛事、并愿意为常州体育事业提供支持的赞助商,我们都持开放态度,欢迎他们的加入。
张庆,体育营销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采访时透露,企业纷纷抢夺赞助权自有其深意。他指出,体育赞助具有明显的排他性,一旦某个品类被某一品牌占据,其他品牌便难以涉足。
据市场信息,官方的赞助商在这一级别投入的赞助金高达300万元,而整个赛事的总冠名赞助金更是达到了800万元。在张庆眼中,这样的赞助数额已属地方赛事中的较高水平。国内知名赛事运营企业的负责人武锐(化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几乎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三大球”联赛,然而,赞助费用达到千万级的赛事,“苏超”却是首个。
以马拉松比赛为例,地域性的小型马拉松赛事的赞助费用通常仅在几十万元左右,而诸如北京马拉松这样的赛事,其赞助费用则可高达数百万。足球比赛相较于马拉松,其受众群体更为庞大,话题传播也更加容易跨越界限,加之联赛持续时间较长,影响力也更广。因此,若“苏超”继续保持当前热度,其赞助费用突破千万元大关或许只是时间问题。武锐如是说。
吸金或达5000万元!专家:可持续性才是真考验
官方的赞助商通常归属赞助等级中的第三级别,目前“苏超”的第三级别官方赞助商共有五家。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些赞助商已经为“苏超”带来了千万级别的收益。记者观察到,若以目前所知的赞助标准,将官方合作商以及官方战略合作伙伴的赞助金额大致估算为每家300万元,那么“苏超”的总赞助费用或许将达到5000万元。
截至目前,“苏超”的赞助商数量已达到中超的两倍之多。据公开信息,2025赛季中超的赞助商数量为9家。然而,中超联赛在赞助金额上则远超“苏超”,其冠名费用已达到亿元级别,而官方合作伙伴的赞助额介于5000万元至1亿元,官方赞助商的合作级别也都在千万元以上。
凌雁咨询的创始人林岳表示,赞助苏超具有很高的性价比。相较于中超,2024年的每场比赛观众人均流量不足两万。赞助中超的起步价大约是2000万元,而苏超的每场比赛观众人均流量和线上话题度都超越了中超。林岳认为,苏超不仅接地气、擅长运用网络流行语且团队凝聚力强,而且球员们的拼搏精神也与品牌希望传达的形象相契合。
张庆指出,企业纷纷赞助“苏超”现象背后,部分原因可归结于“天时”因素:恰逢体育赛事相对较少的一年,缺少世界杯、奥运会等顶级赛事的举办。在他看来,“苏超”正好弥补了品牌内容营销的空白期。
场外,“苏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催生了诸多额外收益。据去哪儿平台提供的数据,在“苏超”前三轮赛事期间,江苏地区各大景区的预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0%,其中盐城、徐州和泰州三地的景区预订量增幅更是超过了150%;而在第四轮赛事即将开始之际,六个主场的酒店预订量也同比大幅上升。江苏各赛区亦纷纷推出个性化的观赛与互动计划,以苏州赛区为例,观众购票后可免费游览超过四十个景点。
江苏省体育产业集团预测,整个“苏超”赛季的综合经济效益将突破3亿元大关,平均到每个城市,增收额将超过2000万元。
目前,“川超”和“粤超”正忙于紧张的筹备之中。林岳指出,江苏所拥有的独特经济文化底蕴是“苏超”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这种模式在其他省份同样具有可推广性。他强调,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拥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诸如方言、美食、名胜古迹等,只要能够打造出特色,便有机会实现成功。
张庆指出,“苏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背后离不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交通的便捷等优势条件。然而,其他城市在借鉴其经验时,不应盲目复制,而应探索并塑造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形象。
草根赛事,如何打破赞助天花板?
行业专家向记者透露,通常而言,“草根赛事”由于地域特性鲜明、公众关注度不高、商业化水平有限,普遍面临赞助规模较小、品牌级别较低、资金来源不稳定的诸多限制,仿佛一道难以逾越的“天花板”。“苏超”若想实现长期运营,就必须突破这一困境。
在体育赛事的赞助领域,品牌尤为重视赛事的持久性。张庆表示,体育爱好者们对赛事的忠诚度极高,故而,企业若能持续赞助某一赛事、球队或运动员,便能与粉丝群体建立起更为紧密的联系。
现场观众在为球员鼓掌 图片来源:受访对象供图
资深体育赛事运营专家王政(化名)向记者透露,就赞助金额而言,“苏超”在短期内很难达到亿元规模。他强调,中超与“苏超”不能简单等同,观众期望的是高水平的竞技赛事,而赞助商所看重的则是长期稳定的高水平赛事。“苏超”若想吸引长期稳定的赞助,首要任务是证明赛事的稳定性和热度可持续性。若未来热度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亦或赛事在运营与管理方面遭遇难题,“苏超”品牌仍存在仅短暂辉煌的可能。
记者现场看到,目前“苏超”与赞助商的合作模式相对单一,主要表现为传统的广告展示,如场地围栏和球衣上的标识,而缺少了深层次的营销互动。张庆提出,“苏超”应当参考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在运营上的策略,不仅要考虑价格因素,更要评估其能否充分激活赞助权益,看看哪一方更愿意为赛事投入资源,共同打造内容。张庆指出,若品牌能够围绕赛事进行后续推广,不仅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还能对赛事的知名度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实现双方共赢的局面。
伊利等知名体育营销企业的参与,促使赛事组织者更加精心地构思活动内容,进而助力苏超朝着更加完善的知识产权(IP)构建方向迈进。以伊利为例,本次以“苏超搭子有伊利”为主题,精心策划了线上线下多形式的互动活动,并深入挖掘苏超的“梗文化”。伊利相关人士透露,未来还将探讨推出联名产品的可能性。期望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加在球迷群体中的品牌知名度,同时致力于长期构建深厚的情感纽带,进而促进江苏及其周边地区产品的广泛渗透和业务量的持续增长。
有业内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苏超的商业开发并不仅限于赞助费用这一部分。武锐指出,只要苏超运营得法,未来有望逐步构建起一个更加完善的商业开发体系,赛事版权和衍生品开发等领域也将有望带来收益。
苏超的商业价值上限由制度化运营、赛事品质以及品牌协同能力等多个方面共同决定。若草根联赛希望摆脱短暂的辉煌,走向持久的成功,就必须解决品牌权益的激活、版权变现的机制以及深度用户运营等一系列长期性的问题。
“苏超”的传奇,可能仅仅揭开了序幕,而摆在其面前的挑战,绝不仅仅局限于赢得千万元级别的赞助冠名那么单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