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杨璐
编者特记:旨在全面展示山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果,并讲述人大故事,近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精心策划,联合中央驻鲁媒体以及省直相关新闻机构,对威海、烟台、滨州等地区进行了深入的集中采访。齐鲁晚报·齐鲁壹点特辟“人大履职创新”专题,旨在深入挖掘并呈现山东在全面实行人民民主过程中的创新举措和实践探索。
自2015年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取得地方立法权限之后,该机构便依托“山海相依”和“仙境海岸”的地理优势,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既体现地方特色、又满足治理需求、同时顺应民众意愿的地方性法规。至2024年末,在24项法规中,有10项专门针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它们以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为核心,辅以芝罘岛和养马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海岸带保护和海洋牧场管理条例,共同构建起一套海洋生态保护的法规体系,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海洋生态保护的“四梁八柱”。
彰显特色,以精准立法护航蓝色海洋
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东侧的四十里湾海域,“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宛如一朵盛开在碧波之上的“海上之花”。
作为我国首个打造的海洋牧场休闲综合体,“耕海1号”成功将渔业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与休闲、文旅、康养等功能深度融合,为游客带来一场从海洋深处到餐桌的全感官体验,同时在海洋牧场的管理与建设领域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
山东海洋集团烟台耕海运营公司总经理靳海峰在介绍时提到,我们已在海底安置了多种礁石,为鱼类、虾类、贝类等生物营造了栖息之所,助力生态恢复。此外,养殖区域的年产量可达到15万公斤。而综合保障区不仅提供餐饮服务,还具备会务、研学以及科研等多种功能。
位于山东半岛的胶东五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这些资源得天独厚。在此背景下,众多海洋牧场正在迅速兴起。鉴于这一现象,迫切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来进行规范。为确保海洋牧场的健康、有序以及可持续的发展,山东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统一规划和协调。在此背景下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海洋牧场立法被确立为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首个地方立法协同项目。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五市的人大常委会共同商讨并共建,成功突破了海洋牧场管理中“各自为政”的传统观念,实现了“统一规划,全面管理”的立法协同,从而在山东省塑造了海洋牧场立法的典范。
《烟台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烟台市海洋发展和渔业局渔业科副科长崔晓军指出,该条例颁布之后,烟台市若干海洋牧场投礁区的基础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增幅达到了63%,生物量更是增长了5.6倍。同时,近岸海域的一、二类海水水质面积已达到99%,海洋牧场的繁荣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和谐共生。
盛夏时节,养马岛风光旖旎,碧波荡漾,天空湛蓝,游客络绎不绝。《烟台市养马岛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自2021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岛上严格贯彻保护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提升,游客数量也实现了显著增长。
2024年,游客总数攀升至619万人次,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21%,充分展现了文旅产业发展的显著成果。迟建松,作为养马岛旅游度假区人大工作委员会主任,他指出,2024年,养马岛积极推动了总投资高达17.46亿元的EOD项目,该项目旨在提升近岸海域的环境质量,并与产业发展相结合。该项目的重点在于推动海洋牧场的高端养殖,同时严格维护养马岛的生态海岸线。此外,该项目还致力于实现“碧海蓝天”与“金山银山”之间的双向转化。
烟台地区岛屿众多,分布广泛,其中亚洲最大的陆连岛芝罘岛以及被誉为“东方马尔代夫”的养马岛,尤为突出,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这两座岛屿位于海陆交界处,发挥着天然生态屏障的作用,承担着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使命。
为强化“两岛”的生态环境维护,烟台市委明确提出了启动“两岛”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立法工作的指示。烟台市人大常委会已多次深入养马岛和芝罘岛进行立法调研烟台海洋产权交易中心,将征求意见座谈会直接搬到了渔民家中,确保渔民能够充分表达意见、各抒己见。
在部分海岛条例的制定阶段,岛上居民提出了一系列关键问题。为此,市人大常委会将立法座谈会直接搬到了岛民家中。会上,针对岛民提出的就业、医疗、住房等方面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这些措施不仅有效保障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提升。烟台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朱旭光如是表示。
建强专业智库,提升地方立法质量
提升地方立法水准,需依托智库的坚强后盾。2022年10月,烟台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携手省属顶尖综合性学府烟台大学,共同创立了地方立法研究机构,构筑了一个融合立法咨询、理论钻研、人才孵化等多功能的高端立法智囊平台,这在地方立法的诸多实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自立法研究院正式运作以来,它始终深度介入市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进程,并为立法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智力资源。烟台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振武如此阐述。
烟台市地方立法研究院,作为省内首个由高校与人大共同创建的市级立法研究机构,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并定期举行工作协调会。在这些会议中,研究院会研讨并确定年度立法研究项目以及关乎自身发展的关键议题。此外,研究院还设立了专家委员会,并邀请了10位专家担任委员,负责引领和推动学术研究工作。针对完善立法观念与机制构建、城乡规划与管理、生态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增强基层治理能力等关键立法领域,成立了五个研究小组。将人大“开放立法”与高校“开放办学”理念相结合,每年高校会选拔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及在读研究生,前往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进行任职锻炼和学术研究。
2023年,烟台市人大常委会成功完成了6部地方法规的制定、修订及评估工作,立法研究院全程参与其中。通过组织专家评审、实施专题调研、举办交流研讨等活动,研究院共提出了200多条建设性意见,有效增强了新出台法规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操作性。
烟台市人大常委会不仅依靠外部智力资源来提高立法水平,同时紧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法定责任,形成了市一级统筹协调、县一级协同配合、乡镇街道拓展延伸的全方位工作体系,致力于将备案审查工作深入基层、不断深化。
烟台市人大常委结合市地方立法研究院的力量,全省之先设立了一个市级备案审查的研究机构,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他们建立了一个由宪法、行政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际操作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全面介入市和县级的备案审查工作,向基层单位提供定制化的法律援助,有效解决了审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误和不准确问题。将备案审查课程融入高等院校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框架,为备案审查流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