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旧店面塑传承人张俊红,最近是忙得不可开交。自幼跟母亲学习平度民俗花馍制作技术的张俊红,在民俗花馍基础上自主创新形成了独特的花馍艺术风格,花馍作品受到了各地花馍爱好者的喜欢,客户订单越来越多。
“跟威海、烟台的花饽饽都不同,基于旧店面塑技艺做出来的花饽饽不怕摔、不腐坏,是游客馈赠给亲朋好友的特色旅游商品。”张俊红说烟台面点学徒招聘,目前她已接到来自甘肃、内蒙、南京等各地客户订单千余份,每天都在加班加点为客户赶制。
其实,花饽饽又称“花馍”、“面塑”、“民间面花”。在山东胶东地区,一年中家庭里很多重要的时刻都离不开花饽饽,给老人祝寿送“寿桃”,订亲买上一对“鸳鸯”,过年用蒸锅“枣饽饽”,正月十五摆“圣虫”……。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大大的花饽饽,寓意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2019年,历史悠久的胶东花饽饽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入选为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手艺人的传承和创新烟台面点学徒招聘,如今的胶东花饽饽食材上营养健康,造型方面活灵活现,既有民俗艺术品的外在美又有美食美味的内在美,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美食,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学习传承这门“老手艺”。
80后的王君正是其中一位。考取了高级面点师资格证的他,原本在一家面食公司工作,因为酷爱花饽饽所以辞掉了稳定工作,专职做起了花饽饽工作室。为了把花饽饽做精做好,王君还专门去威海、烟台等地拜师学艺积累做花饽饽的经验。
“制作花饽饽要求原料好,做工精、品相美,所以得先把基础功夫打牢,然后再加上自己的创意。”在王君看来,花饽饽虽然用料单一工具也不繁琐,但源于生活质朴且充满温情,可以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各种动物、花草树木等等,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手工艺品。
在传承纯天然手工制作老手艺的同时,王君还结合现代面点技艺创新花饽饽的造型、味道,利用各种果蔬汁调配颜色、加入鸡蛋、牛奶等改良口感。醉心于花饽饽制作的王君有个大梦想,就是把胶东花饽饽推向全国,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这门“老手艺”爱上它的“新味道”。所以,王君的面点工作室营业后生意一直不错,制作的花饽饽逢年过年都被抢购一空。
据了解,除了做产品接订单,王君还和几位志同道合的师傅一起招收全国学员培训学习制作胶东花饽饽,把自己的手艺豪无保留传授给学生。“我们的学员有的回去开了花饽饽工厂,有的开了花饽饽连锁店,还有的把花饽饽做成高端酒店特供,都很有成就。” 王君自豪地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媛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