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的那个下午,电话将王颖推向至暗时刻

admin

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

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

三个月前,一个再平常不过的下午。

忽然响起的电话,让王颖(化名)陷入了人生的最低谷,电话另一端,丈夫的工友气喘吁吁地说:他被车间的自动化设备给击中了,此刻已经失去意识了。

救护车飞驰,将伤者急送至本地区医疗机构。此刻,他身体完全失去知觉,口与鼻孔中充斥着血腥气味……马上进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揭示了一个让所有在场人士都感到惊骇的情况:他的颈椎出现了极为罕见的完全断裂并严重错位。

三天后,在上海长征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急救ICU病房,骨科副主任、颈椎外科病区主任陈华江见到了那位病人。

陈华江从业三十多年,早已历经无数风浪,但这次他的内心还是猛地一震,因为他从未目睹过如此严重的颈椎离断伤。

王颖几乎要哭出来,她告诉医生,全家都十分迫切,态度也很坚决:无论如何,哪怕有一点点希望,他们也愿意去试。

这趟手术,险象环生,堪称奇迹。陈华江坦言,这在他从医生涯中,是最为惊心动魄的颈椎损伤手术。

六月十八日,手术室的灯光熄灭之后,陈华江走出手术室,摘掉了口罩,对王颖露出一种轻松的笑容。

两个月后,陈华江又收到患者女儿发来的微信视频,视频中那个穿着病号服的瘦弱人影,已经能够连续完成抬手放下的动作。

这是医学的奇迹,也是生命的奇迹!

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

一、鬼门关,术前就走了几遭

二零二五年五月三十一日,下午三点多钟,位于江苏常熟的一家制造企业,一台自动化设备突然从上空坠落,名叫李安的人(化名)的生活,从那个瞬间起出现了翻天覆地的转变。

他跌倒在地,面部着地。工友们目睹后迅速联系了120急救中心,随后他被送往了本地的医疗机构。

抵达急诊科时,他意识已经不清醒了,呼唤他,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应答声,无法说出完整的话语了。紧接着,他的血压开始降低,情况变得紧急,大家立刻意识到必须立即进行输液治疗,气氛顿时变得十分凝重,预示着可能存在不祥的预兆。

李安刚做完CT检查,随即遭遇血压骤降、心脏停跳的险境。医护人员迅速启动心肺复苏急救,同时紧急进行气管插管操作。参与抢救的人员透露,在插管过程中,他的门牙意外脱落,舌头也受到损伤,并且身体多处出现出血状况,场面令人心惊。经过持续按压三分钟,他的心脏重新恢复自主搏动。然而,为了确保血压稳定,必须借助升压药物来辅助治疗。

拍片结果已经出来,颈椎出现严重错位,程度非常剧烈,像是身体和头部完全分开那样。

医生立刻做出决定:前往上海长征医院试试看,那儿是咱们国家颈椎外科的权威机构。

六月份三日,李安被送往上海长征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李文放立刻安排了集体诊疗和紧急救治。

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

这颈椎的损伤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陈华江感到十分震惊。那些顶尖的骨科医生们全都聚集过来了。包括袁文教授和王新伟教授在内的众多知名专家,也从未见过如此严重的病例。在国内外医学资料中,也找不到类似这样极端的外伤记录。毕竟,这种类型的外伤能送进医院的可能性本就微乎其微,更不用说还能成功实施手术并且存活下来。

他在室内,从机器里取出旧日的画面,一边比划一边讲,人的脖颈部位有两条血管为大脑输送血液。其中一条血管已经完全被堵死,或许是血块和组织将管道堵住,因而未引发严重出血;另一条血管在受伤后拉长,变得十分细小,只能勉强维持对大脑的血液供应……

诊查完病患后,陈华江立刻召集急诊部、重症监护病房以及麻醉专科人员,共商诊疗方案。

那个时刻若不实施手术,病患的血压和呼吸等生命体征已经非常摇晃,病患的结果只有一个,他说明,脊髓的伤害会慢慢向上升,最后波及呼吸和心血管的中枢,导致病患离世。

陈华江打算让神经外科医生为病人实施血管造影,目的是探明颅脑的血液供应情况,不过李安的血压状况很不稳定,即便在使用升压药物进行支持,只要稍微活动身体,血压就会降到五十毫米汞柱以下。

神经外科方面有所顾虑,造影剂在血管显影时可能使血栓脱落,进而引发患者椎动脉再度发生大出血的情况。

不手术,患者必死无疑;做手术,犹如火中取栗。该怎么办?

二、“想在世间有个能叫爸爸的人”

“那一刻,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议题,陈华江承受过无数次询问。在脊椎手术领域,特别是针对颈部的手术,始终潜藏着不确定性。部分手术,要求医生直面挑战,必须展现出非凡的勇气。

心中百感交集。他忆起杨杨(化名),一位罹患唐氏综合征的特别孩童。八年前,本就颈椎严重畸形的十一岁男孩,在一次意外跌倒中,致使头颅与颈椎的连接处——寰枢椎严重错位,将他推向了生死一线。

寰椎与枢椎构成了人体的首个和第二个颈椎节段,该处椎管内包含着位置较高的脊髓,邻近调节心脏搏动与呼吸功能的延髓,倘若遭遇损伤,便可能引发身体完全丧失活动能力,同时直接导致患者心跳和呼吸功能出现严重问题。

那场手术,由陈华江主刀完成。在当年,为了给女儿创造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他果断决定采用风险与难度都较大但成效显著的“寰枢椎复位固定术”。通过这次手术,他为这条年轻的生命达成了寰枢椎的完美解剖复位,并且使颈脊髓的压迫状况完全消失。手术结束后的第三天,杨杨在亲人以及医疗人员的协助下,再次尝试站立行走。

“明日”,一个多么寻常的词。在我们眼中,明日不过是日历里普通的一页;但对李安而言,明日,是系于生死边缘的一丝希望。

手术中存在诸多难以预料的状况,例如颈椎严重错位,椎动脉受损,大量脑脊液渗漏等,这些前所未有的复杂问题,可能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手术。

“你又是在哪一刻下定决心做这台手术的?”

也许,当所有亲属都郑重承诺“必须动手术”时——他们远道而来上海治疗,目标就是为了接受手术。就算仅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心甘情愿去冒险。李安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前面有父母需要赡养,后面有两个年幼的子女。他的孩子们表示:“渴望在这个世界上拥有一个可以称作父亲的人。”

也许,李安身上流露出的、令人赞赏的活力让人印象深刻。他神志虽然不清,可呼唤他时仍能回应,手指也能活动,孩子们这样描述。

二十余年前,我从长征医院骨科的资深师长那里领受手术刀,初次施行脊柱外科手术之际,内心充满澎湃的激动与莫名的紧张,同时深刻体会到那沉甸甸的责任。二十多年光阴流转,我始终不断回味着当时的种种心绪。陈华江的目光澄澈,宛如正与诵读《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本人进行无声的交流。

三、何止一个“难”字了得

那,就要和死神抢人了。

针对颈部错位的人,惯常存在三种手术途径,分别是前方入路方式,后方入路方式,以及前后联合入路方式。

颈椎前部骨骼为海绵状组织,与钢钉及内置物结合时,固定作用并不稳固。所以,如果前方支撑力不足,常会同时实施前方和后方的手术,以此增强颈椎的整体稳固性。

然而,李安并没有给治疗团队“保险”的机会。

他遭机械臂击打后,脖后部位出现了化脓性伤口,此刻若行脊椎后方手术,感染几率将急剧攀升。

因为脊髓已经断裂,硬脊膜彻底损毁,颈椎部位发生感染,细菌会直接侵入脑部,引发颅内感染,鉴于患者当前严重的外伤情况,合并颅内感染后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考虑到李安多多个器官功能严重受损,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手术,治疗小组决定对他实施一期前路复位固定手术。

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

CT三维重建提示颈椎离断部位情况严重复杂

上海长征医院麻醉科傅海龙教授进一步指出,颈后入路手术要求患者采取俯卧姿势,脊髓严重受损的病人,其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都存在不同层面的缺陷,手术过程若过于持久,病人很可能迅速陷入机能衰竭状态,甚至有生命危险而无法完成手术。

手术本身难度极大,术中潜在风险也是致命威胁。并发症如同死神利刃,其中最凶险的是椎动脉出血。影像学检查显示,患者右侧椎动脉或许因严重错位而断裂,但最终自行闭合;左侧椎动脉则被过度牵拉,管径显著变细,仅存微弱血流维持脑部供血。

真是万幸中的侥幸,右边的椎动脉险些断裂,却因骨折的软组织移位和血块阻塞而止住了血。陈华江对此表示赞叹。不过,椎动脉的内部压力极大,一旦发生出血,短短几秒内失血量就可能达到1000到2000毫升,进而引发休克甚至死亡。

当前情形下,每项行动都必须格外小心。医疗小组决定借助放大设备进行操作,小心地逐步打开手术区域,并且要注意防止因为拉扯过猛而引发出血问题

四、“拆弹”后看见“明天”

经历一波三折,手术在6月18日进行。

陈华江其实不想拖到那么晚,不过前两次去窗口,都因为突发高烧而不得不离开,连续两次都这样。

每当回想起那次手术,陈华江仍心有余悸,毕竟每一步都极其惊险。

采用固定复位手术方案,是个风险极大的决定。对于错位严重的脊椎,怎样实施复位缺乏借鉴;同时,怎样保证复位固定后颈部的稳定,也是一个难题。

陈华江突然有了新思路,想到了“卫星钢板”这种方法。这种“卫星钢板”包含一块大板和一块小板。先植入小板来稳固断裂部位,再植入大板来增强整体复位后的稳固性,小板就作为了大板的辅助结构。接着用两块钢板和三个连接部件,达成前方的即时稳定状态。

你看过银幕上排爆的情节吗?他忽然发问,随即又自言自语,这台手术与之相似。

李安的颈部从开始就极度红肿,里面充满了淤血和液体,同时组织也出现了水肿,解剖的形态完全被破坏了。陈华江说,那时候每切一刀都害怕会有血液喷溅出来,视线因此变得模糊,这样后面的手术就很难继续了。

我们的所有动作都必须借助显微镜来完成,目的是保证动作的精确度。陈华江表示,在这种极端条件下,主刀医生会调动自身的一部分潜能,把过去积累的所有能力都凝聚起来,专门用于达成这个目标。

历时一个钟头,接着是两个钟头,然后是三个钟头……当陈华江从手术室内走出来的时候,在外守候的亲人,全都望见了“未来”的景象。

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_新民特稿|断颈重生记

术前(左)、术后影像对比,手术效果良好

那天,李安停用了提升血压的药剂,表明他的身体各项指标开始平稳。七月份初,他离开医院回家休养,前往本地的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最近,李安的女儿向陈华江寄去了一段影像资料,视频里显示他身体状况良好,已经不再依赖呼吸设备,并且能够在家人的搀扶下站立。

这两个月的重要阶段,他总算经受住了。陈华江真心为他感到欣慰,不过前方的路途,依旧遥远。目前,李安需要重新获得自主咳嗽的功能——必须让肺部机能逐步改善。他反复告诫家人,恢复过程应当逐步进行,切忌操之过急;务必让病人不丧失信心,才能更迅速地恢复健康。

8月19日,正值中国医师节。当日,“中国医师成功挽救‘头尾分离’伤者”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长征医院作为脊柱外科手术量接近14000例的知名机构,吸引了大量媒体和公众的视线。陈华江的手机频频震动,收到了来自脊柱外科资深专家的赞赏,以及年轻同行的敬佩。

陈华江与他的同事们,持续保持着高效率的工作状态,日程安排得非常紧凑,即便是进行访谈,也必须在短暂的休息时段中寻找机会,勉强安排进日程。

他需要耗费大量光阴,才能重新掌握上肢活动能力。因为脊髓受损,这个人已经丧失了双腿的行动功能。不过陈华江话锋突变,指出借助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他将来或许能够获得更深入的治疗方案。

他想起出院那天,和李安女儿的约定。

“陈医生,我相信会有一天,爸爸能坐着轮椅,来找您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