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提琴家,能够在毕业当年就担任剧团首席小提琴手,并一干四十年直至光荣退休,这不仅需要机会,更需要实力。
著名制琴师詹志良非常幸运。 他抓住了这样的机会,拥有了这样的实力。 这不仅在烟台京剧院前所未有,在全国也很少见。 四十多年辉煌的梨园艺术生涯,造就了詹志良卓越的京胡表演艺术。
科班出身,师从名师
在海滨城市烟台,人们所熟知的有:国家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京剧演员、张派传人董翠娜,毕业于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 鲜为人知的是,詹志良也毕业于这所学校,不过詹志良毕业的时间更早,是1964年7月,距离他20岁生日还有五个月。
在梨园之外的人眼里,烟台艺术学校或许算不上全国名校; 但梨园的人都知道,烟台艺术学校是一个精英荟萃、名师云集的地方,其中就包括詹志良的京胡老师王子恒。 杰出的。
解放前后,王子衡在天津、烟台等京剧码头颇有名气。 民国时期,王子衡在天津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玉良(著名京剧演员马少良的父亲)、著名老旦演员王亚伦在一起。 他与著名京胡表演艺术家沈玉才有着深厚的友谊,后移居烟台。 1959年9月,14岁的詹志良考入山东省烟台艺术学校。 他先研究老学生,然后研究场景。 他有幸跟随王子恒老师学习京胡。 当时王子恒老师正值风华正茂,为詹志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王子恒老师识才眼光敏锐,对詹志良尤为青睐。 他教学认真,师生情谊深厚。 离开烟台艺术学校时,他特意嘱咐詹志良“以后找沈玉才先生为师”。
著名京剧演奏家沈玉才先生,1916年出生于梨园家庭,曾为“四大名旦”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三位弹奏钢琴。 1955年加入中国京剧院后,长期为李少春弹奏钢琴。 沈玉才先生还在革命现代京剧电影《红灯笼》中担任钢琴演奏。 向沈玉才先生学习钢琴是詹志良的夙愿。 他没有忘记王子衡先生的教诲,期盼着向沈玉才先生学习。
1965年秋,沈玉才先生随中国京剧院到山东剧院演出革命现代京剧《红灯笼》。 烟台地区京剧团组成“红灯笼”剧组观摩学习。 演出前,詹志良到后台会见了沈玉才先生。 得知詹志良是好友王子恒的学生,以及王子恒不幸去世的消息,沈玉才先生感叹良久。 他不仅尊敬詹志良,而且更加爱他。 听说王子衡让詹志良“以后找沈玉才先生为徒”。 沈玉才先生在感叹人间黑道之浩瀚的同时,也不禁心酸。 他紧紧握住展志良的手,用力地点点头,说道:“我有时间。” 来北京找我吧。”一句话确立了师徒关系。詹志良经常到北京向沈玉才先生求教。1970年,他正式拜沈玉才先生为师,全身心投入。潜心学习京胡演奏艺术,琴艺日渐精进,成为沈玉才先生的弟子。
掌声伴随北京、天津
民国以前,烟台是著名的京剧码头; 新中国成立后,烟台被誉为“京剧之乡”,票房众多,观戏人数众多,懂戏的粉丝众多,观众欣赏水平很高。 要让烟台的观众说“是”确实不容易,但说到詹志良烟台京剧院演员王晓燕,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 当詹志良弹钢琴伴奏时,没有人不鼓掌。
詹志良首次公开演出是在1960年秋,当时正在艺术学校读二年级的詹志良带着《二进宫》选段参加了烟台的京剧演出。 脖子上系着红领巾的小提琴家詹志良坐在椅子上,双脚够不到地板,门还没说完,观众席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从此,每当詹志良上台表演伴奏时,每次都会响起对胡钦的欢呼和掌声。
全国著名演员都知道,烟台不是一个好唱戏的地方。 换句话说,詹志良留在烟台并不容易。 但詹志良的名气不仅仅在烟台。 从全国来看,北方如果能名扬天津、北京,那才是真正的全国第一。 1981年7月,詹志良的钢琴音乐在天津首次响起。 “委婉地说,薄如丝,惊动了四个人。” 詹志良的钢琴演奏征服了天津观众。 剧院宣传单打出“水牌”,介绍著名制琴师詹志良的演奏,在天津盛况空前,家喻户晓。 天津日报专门撰文称赞詹志良的表现,并给予高度评价。 1998年11月,《烟台日报》刊登了记者迟世武先生的通讯《敢到天津争名次》,描述了烟台京剧团在天津演出的巨大成功。 文章写道:“弹奏的钢琴和詹志良的伴奏常常赢得阵阵掌声。每当演出结束时,观众总是大喊:‘欣,欣!’” 并请制琴师出来谢幕。”
1998年,烟台京剧院的董天娜赴北京角逐梅花奖时,詹志良陪她到北京工人俱乐部观看选段《探银山》。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当天前来观看,詹志良陪同。 他的钢琴技艺受到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曾在伍子胥的《西皮三板》中为丁关根同志弹钢琴伴奏。 詹志良弹得酣畅淋漓、酣畅淋漓。 丁关根同志唱得荡气回肠、慷慨激昂。 唱完这一段后,他握着展志良的手连连称赞。
在业内,詹志良曾为刘长雨、杨春霞、孙玉民、杨乃鹏、吴玉章等著名京剧大师进行钢琴伴奏,这些著名大师都称赞詹志良的琴曲尺寸准确、恰当。伴奏头、紧致的低音和完美的通风口支撑。 他能唱得舒服、自由、情感丰富; 北京、上海、天津以及省京剧团的同行都知道,烟台市有一个很好的琴师詹志良。
用心弹琴,共同创作
京胡是一种弦乐器。 右手握弓,作直线往复运动拉弦。 左手用虎口和手掌握住琴杆(负担),用手指触摸琴弦来演奏音符。 因此,演奏京胡通常被称为拉胡琴。 制琴师习惯于强调必须用力演奏胡琴。 詹志良有自己的见解。 他强调,不仅要用“力”拉,更要用“心”拉; 用“心”拉,才能拉出神韵、情节、人物、情感。 美,拔出“东西”。
用“心”弹琴,需要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功夫。 展志良有老学生出身,熟悉演员的表演和演唱套路,在文学和武术领域也能放下一切。 他势不可挡,有六次透明的表现。 他懂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新剧目、现代剧目烟台京剧院演员王晓燕,能表演剧目100多个。 他对每部剧的情节、人物、歌唱、舞蹈、音乐、文武伴奏乃至服装、道具、布景等都熟悉。 于鑫,一坐上弹琴椅,就立刻进入剧情,用“心”弹奏出每一个音符。 听着他的伴奏和表演,京胡把十种戏剧表演了十遍,每次都有新的东西。 每一次的表演都是他和演员之间的再创造。 无论是哪位演员给展志良伴奏,都一定会大放异彩。 观众百看不厌、百听不厌。
与其他制琴师不同的是,詹志良不仅把京胡演奏得炉火纯青,而且还擅长人声的设计和创作。 1991年全国中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詹志良为烟台京剧团青年演员王小燕演出的移植剧《幸福归来》设计了唱腔音乐和钢琴伴奏。 演出取得了巨大成功。 北京专家评委一致好评该剧。 “非常清爽。” 王小燕一举夺得“全国最佳表演奖”。 1992年新年过后,烟台京剧团的董天合到中南海武警礼堂参加国家机密节目京剧比赛。 詹志良演奏了钢琴伴奏,再现了徐健创作的参赛节目。 董天合名满京城,并获得第一名。 烟台京剧院创作的许多剧目均由詹志良设计,曾荣获山东省戏剧表演月优秀音乐设计奖、烟台京剧演员大赛伴奏一等奖、参加烟台戏剧小品作文。 。
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京剧是詹志良的真爱。 在无意识的行动中,詹志良把传播京剧艺术视为自己的义务。 几十年来,他的足迹遍及城市乡村、工厂学校、南美、东欧、东南亚。 他的音乐流淌在希望的田野,回响在辉煌的剧场,成为中华民族国粹的传播者。
20世纪80、90年代,詹志良正处于艺术生涯的巅峰。 他在弘扬京剧国粹的过程中蜚声海外。 1983年随乐团赴印度、缅甸等国演出; 1989年随乐团到智利、乌拉圭、玻利维亚、古巴、委内瑞拉、墨西哥等南美国家演出三个月; 1990年赴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演出。 40 天; 1995年在韩国演出; 1997年赴罗马尼亚、南斯拉夫、俄罗斯、拉脱维亚、乌克兰等东欧5国演出。在海外演出中,詹志良演奏了《玉镯拾》中的钢琴、《秋江》中的长笛、《秋河》中的长笛、 《大闹天宫》中的唢呐、小唢呐、笛子、鼓都是他的作品。 在委内瑞拉首都大学演出时,大学生们对中国的京剧艺术感到惊叹。 他们跑到后台向詹志良提问。 展志良一一细心解答,传播京剧知识; 在家里,詹志良总是回应专业和业余琴师的要求,解答他们的所有问题,并教授京胡演奏艺术。
视频:制琴师詹志良
在烟台京剧院,詹志良一步步指导青年琴师刘安明、车明,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不久前,刘安明被北京著名胡宗师周志强收为弟子。 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进步,詹志良由衷地高兴。
1995年,詹志良获得高级职称,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但他却从来没有表现得像个大人物,一如既往地在梨园里努力拼搏。 烟台京剧院的青年琴师和烟台、威海等地的钢琴演奏家经常向他请教。 2002年,两名牟平区的制琴师被他收为学徒。 随后,他又陆续接收烟台5人、乳山1人。 他收了两个人为徒。 2004年刚刚退休的他,立即被市京剧院邀请回来备战2005年山东省中青年京剧演员大赛。 他钢琴伴奏的三位演员均获得一等奖。 2010年,烟台京剧院邀请他回国为青年演员讲学和辅导。 展志良一言不发地回到了京剧院,沉浸在对京剧事业的痴迷中。
退役后,詹志良的日程排得很满,伴奏、教学等业务的邀请让他应接不暇。 他经常前往威海、芝罘、牟平、浮山等地陪演,并计划参加京剧晚会。 他还是烟台市芝罘区福山路社区京剧票房的钢琴师,并在烟台华盛国剧社任教……虽然忙碌,但他乐此不疲。 腰带变宽了,我不再后悔了,满园梨花满园春——这已成为展志良不懈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