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树的秋色和斜阳老街都处于萧条的状态。 一排店铺都关门了,街上行人稀少。 这条曾经繁华的老街,竟随着秋光而消瘦了。
我不禁感到悲伤。 从大庙西街向北望去,芝罘岛仿佛漂浮在附近。 太平湾的海面上,一定有银鸥展翅飞翔,海浪声让人回想起过去的三百年。
一条风风火火的北街,记录了烟台一半的商业史。
1750年,北街建成,以大庙为中心,形成烟台第一条商业街,东至解放路,西至南南河。 当时它被称为“大街”。
1862年烟台开埠,改称“北街”。
19世纪末,朝阳街、广东街、桃花街、棉市街等与北街相连的街巷形成了当时烟台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区,商贾数千家。
20世纪30、40年代,受战争影响,生意不景气。
20世纪50年代,恢复商业贸易中心地位并迅速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辆公交车在北大街运行。
1975年,北街发祥地大庙被拆除,重建为市群众艺术馆。 北街进入了历史转折点。
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北大街两侧的旧建筑逐渐拆除,兴建现代建筑。
20世纪末,在大庙文化市场的带动下,北街的商业氛围得以维持。
2017年9月,北街大庙文化市场土地出让完成,同年10月大庙旧城改造项目——海上明珠奠基。
2020年8月,大庙文化市场正式休市,商户散去。
2022年11月,海上明珠的三栋高层建筑已基本竣工,北大街沿线大部分商铺已成废墟。
纵观北街300年来的沧桑,从最初的寺庙,到人流聚集、车水马龙的商业中心,最终走向衰落。 我忍不住要问——
是谁促成了这一切,又是什么打破了它?
北街,摄于1958年
北街当年有多繁华?
“大街上宝成大厦的金店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
“书店里最年长的人先推荐大街成文书店。”
“历史最悠久的丝缎店是瑞福祥。”
“北大街一带还有无数家门面新、装修漂亮的丝缎店。”
“当地的茶店,田茂荣是最有名的,位于北街中央市场。”
“烟台市场里,历史最悠久的只有大街和广仁堂街。”
“街道两边店铺很多,店铺都有宽阔的石阶。” ——以上摘自1923年郑千里所著的《烟台纪要》
除上述商户名称外,“北京街有瑞福祥等丝缎店10家,生生堂等药店7家,福昌泰等杂货店5家,德顺伞厂、宏基茶社等各类工厂8家,百货公司商店、五金制品、糕点店、酱油园、餐馆、公司、贸易行、瓷砖作坊等等,不胜枚举。” (摘自《烟台史》)
几乎所有有关老烟台的书籍,在提到街巷时,都把北街放在第一位。
北大街现在安静了
谭宏鑫《烟台写真》中寺庙鸟瞰图
“先有大寺,后有烟台。” 北大街的兴衰与大寺的存亡息息相关。
据记载,明初,寺内仅有两间小茅屋。 为祭祀海神而建,因渔民祈求海上平安。 清雍正年间进行了小规模的改建和扩建。
随后的大规模扩张,据说与城内的张氏家族有关。 寺庙周围都是张家的私产。 自从张家开了光裕号生意之后烟台繁华商业街在哪,就有好几个南川人家住在那里。 为了祈求生意兴隆,他们主张修缮一座大寺庙。
此后,索城张氏投资土地,并接受南川和当地商人的捐款,将原来的小庙扩建成三进院落。
“宫殿位于街道中央,前院有殿,是圣母居住的地方,后院有建筑,殿前有戏台。” 扩建后,香火旺盛,人群密集,故称大庙,是烟台百姓朝拜的主要聚集地。 政、商、士、学各界的祭孔、祭圣、关岳、祈雨等各种隆重仪式,都在庙内举行。
元宵节前后,全城最为热闹。 寺庙里有帐篷,有灯笼,男女老少,场面十分热闹。 中元节期间,庙里会制作各种花篮、灯笼,道士带领群众到太平湾放水灯,以解救亡灵。 那时,“彩灯随波荡漾,海中灯火辉煌,远处星辰多了”。
从此,寺庙成为了烟台人的精神图腾。
一座建筑的生命中,需要数百年的修行才能达到辉煌,但只需几次夕阳就能将其化为灰烬。
1975年,主殿被拆除,后建四层群众艺术馆。 独人舞台幸免于难,现在独自隐藏在一栋住宅楼后面。
戏子戏人,余香缭绕,山门高耸,人流涌动,彩旗飘扬,都成了旧梦。
电影《侦察兵》中的北街
随着大庙的消失,大多数老商铺的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也逃不开城市的拆建。
20世纪70、80年代,北街因其古色古香的街景和独特的临街建筑而被选为《侦察兵》和电视剧《海棠》的拍摄地。
找出老电影并观看。 当时街道两旁都是二层楼房,有的前店后院,中西合璧。 西式建筑高大雄伟,与朝阳街开埠的建筑类似。
当时,烟台最著名的瑞福祥丝缎店就位于现在的日报大楼。 对面就是当时最大的茶馆——红极盏茶馆。
可惜的是,这些老建筑已经化为尘土,连一块砖头都没有留下。 20世纪80年代,随着北路的扩建和城市建设的新浪潮,北街的百年废墟逐渐让位于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故事只在风中流传。
从这里进去有一个大院子,就是当时的大庙文化市场。
新建的北大街由原来的1420米缩短为510米。 东侧仅至桃花街。 路边有法乌工厂,后面有很多现代化的住宅楼。
1999年,大庙文化市场在原电器厂旧址正式亮相,以“大庙”为文化品牌。 古玩、字画、花鸟鱼虫、根雕邮票、戏曲道具、瓷器玉器等,是名副其实的线下寻宝活动。
据当时的《烟台晚报》报道,这个地方是孙胜江一伙人一手创造的。 他们本来可以通过房地产开发赚很多钱。 “但作为烟台人,他们对寺庙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想唤起烟台人的集体记忆,找到北大街的文化根源。”
果然,大庙文化市场给混乱的北街带来了生机。 旺季期间,日均客流量可达数万人,对沿街商铺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们去寺庙玩吧?” 寺庙文化市场逐渐简化为两个字。 它是老烟台人对于寺庙的不朽记忆,也是无奈的选择。
就连这点微薄的食物也维持不了30年。
2017年秋,北马路拓宽改造,大庙文化中心土地出让。 2020年8月,商户全部撤离。
就地拔高高楼
秋天本来就是悲伤的,尤其是看到颓废的景象烟台繁华商业街在哪,更引发了春秋迭代的悲伤。
越过层层核酸监测围栏,我面对的是孤独的寺庙舞台。 对面,封闭已久的大众美术馆高高的台阶上,坐着两堆打牌的老人。
大寺庙舞台
原庙原址现更名为烟台群众艺术博物馆。
路过生生堂药房和谢增昌旧址,似乎旧貌已被新貌所取代,有一种从未有过的疏离感。 谢增昌旧址应该是北大街仅存的几处老建筑之一。 幸运的是,它被保存下来,但它只是荒废了。
谢增昌的西洋建筑雄伟。
在面向北路的大庙文化广场旧址上,已拔地而起三栋海景高层建筑,但已不见昔日踪迹。
然后是商店关门,尤其是西南河附近。 都是一排封闭的,让人不忍直视。
唯有路边的法树相互连接、交织在一起,还在生长、轮回。 深秋的夕阳透过层层黄叶,光影摇曳着的是非功过,模糊、闪烁、熄灭。
“也许你我最终都会失踪,但你应该知道,我们都被一个地方感动了。”
繁华的街景一去不复返,感动的情感最终会变成一种隐隐的疼痛,时不时地冒出来,想要探索时光倒流的另一种可能。
啊,这些令人心碎的笑话和漫长的白日梦!
(2022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