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60亿美元的城市
近期,各地纷纷发布GDP数据,万亿元城市、2万亿元城市、3万亿元城市正在全面扩张。
其中烟台、常州双双跻身万亿城市行列。 这是东莞继2021年GDP突破万亿之后,万亿城市俱乐部的又一次扩容。
此外,重庆日前发布数据,2023年GDP为30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从2万亿元到3万亿元的跨越。 与此同时,广州官方近期还明确提到,2023年广州地区生产总值(GDP)预计突破3万亿元。
重庆城市建筑。图/图昆虫创意
除了广州、重庆携手挺进3万亿城市,武汉、杭州也共同迈入2万亿时代。 武汉两会透露,全年GDP增长预计在6%左右,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万亿元。 据此前报道,今年,杭州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成为特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即将突破2万亿元。
至此,我国“万亿城市”已达26个,其中GDP超过3万亿的城市已扩大至5个,GDP超过2万亿及以上的城市已增至9个。
中国社科院区域经济学研究员牛凤瑞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全市GDP总量再上新台阶,表明全市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再上新台阶,全市集聚能力不断提升。因素和外部辐射也随之改善和加强。
他表示,对于国家来说,越来越多城市的GDP迈上了新的高度,国家的整体综合实力也相应提升。 “毕竟,城市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龙头。”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经济规模是产业升级、城市竞争力提升的基础。 城市GDP跃上新台阶,尤其是在全球经济疲软的背景下,其价值不可低估。
烟台、常州挺进
上海和北京是中国“仅有的两个”4万亿城市。 2023年上海GDP将达到4.72万亿元,同比增长5%,继续稳居全国第一大经济城市。 2023年北京GDP将达到4.376万亿元,同比增长5.2%,成为全国第二大经济城市。
过去一年,北京和上海的差距略有拉大。 2022年,上海GDP将比北京多3042.8亿元,2023年领先优势将扩大至3440亿元。但如果时间拉长到10年、20年,北京与上海的差距已明显缩小。
有关数据显示,1980年,北京的GDP仅为上海的44.6%。 2003年,北京的GDP相当于上海的75%。 到2013年,这一比例增至88.5%。 到2023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至92.7%。
从全球城市GDP排名来看,我国有3个城市晋级全球经济城市前十,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 上海排名全球第四,仅次于纽约、东京、洛杉矶,北京排名全球第七。 其中,深圳排名全球第十。
2021年深圳GDP将突破3万亿元,2022年GDP将达到323876.8亿元。 截至目前,深圳尚未公布2023年GDP数据。不过,去年前三季度,深圳GDP为24468.25亿元,同比增长5.4%。 GDP增速好于全国和全省。 考虑到年底的“翘尾”效应,有分析认为,2023年深圳GDP有望突破3.5万元。 十亿。
除深圳外,重庆、广州也迈入3万亿级别。 1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3年重庆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重庆市统计局局长张秉华介绍,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该市实现全年生产总值301457.9万元。 ,比上年增长6.1%。
广州塔.图/图昆虫创意
同时,广州两会透露,预计2023年广州GDP将突破3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货物进出口总额连续第三年突破万亿元。
由于重庆GDP公布为301457.9亿元,低于此前媒体预测的3.1万亿元,这让重庆与广州的第四城之争再燃悬念。
2022年,重庆GDP将超过广州,跃居全国第四。 然而,去年一季度,广州GDP超过重庆31.03亿元; 去年上半年,重庆后来居上,再次反超广州。 去年前三季度,重庆继续排名第四,但与广州和重庆的差距仅约为474亿元。 到底谁是GDP第四的城市,还需要等待官方公布。 但无论如何,重庆、广州晋升3万亿城市是确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武汉市两会透露,全年GDP预计增长6%左右烟台两会2024,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2万亿元。 据此前报道,今年,杭州城镇人口突破1000万,成为特大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即将突破2万亿元。
武汉、杭州双双晋升2万亿城市俱乐部。 我国大陆2万亿城市数量将增至9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成都、武汉、杭州。 作为首个突破2万亿大关的中心城市,武汉GDP总量超越长沙、郑州、合肥,稳居中部第一大城市。
“GDP超过2万亿的城市普遍是国内重要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通讯中心,具有重要的对内辐射和影响力。” 曾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城市能源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四大功能: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
“也就是说,一个城市能源水平的提升,可以使该城市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烟台两会2024,大幅提升所在国家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竞争力,增强城市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 ” 他说。
不过他也提到,城市能源水平的提升也会带来一些挑战。 比如,大量人口的引进,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增加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城市规模过大,容易导致“一市一雄”,增加社会各阶层融合的难度,甚至导致土地短缺、环境污染加剧、规模不经济等问题。
此外,1月4日,《常州发布》宣布,2023年,常州将成为GDP达1万亿元的高质量城市。 常州正式宣布晋升万亿级城市后,烟台也紧随其后。 烟台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预计2023年烟台全年GDP增长6.5%左右,经济总量突破1万亿元。 至此,中国万亿级城市已达26个。
烟台海边。图/图昆虫创意
2022年,烟台、常州GDP双双突破9500亿元、9515.9亿元、9550.1亿元,其中常州略胜一筹。 烟台、常州两市不仅经济总量偏紧,就连2023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也一致定为5.5%。 截至目前,常州和烟台都没有发布2023年全市GDP数据,到底哪个城市的GDP更好呢? 答案尚未揭晓。
在牛凤瑞看来,城市能源水平提升后,影响力、知名度、吸引力、辐射范围都会提升,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和公共财政支出压力也会加大,将对城市产生综合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城市基础设施。 这对我市的城市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促销的关键
从万亿城市分布来看,除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四个直辖市外,江苏还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个万亿城市; 广东拥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个万亿级城市; 山东有3个,分别是青岛、济南、烟台。
此外,浙江(杭州、宁波)、福建(福州、泉州)各有两个万亿级城市; 四川、湖北、湖南、河南、安徽、陕西各有一个万亿级城市,分别是成都、武汉、长沙、郑州。 、合肥、西安都是省会城市。
2020年,江苏将拥有苏州、南京、无锡、南通4个万亿级城市。 常州将于2023年进入万亿城市,使江苏成为万亿城市最多的省份。 烟台的晋级,也让山东这个经济大省成为拥有三个万亿城市的省份。
那么,让这些城市更上一层楼的关键是什么?
《中国新闻周刊》指出,无论是烟台、常州、武汉、杭州、重庆还是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为这些城市乘势而上提供了巨大帮助。
以常州为例。 作为全国人口最少的万亿级城市,常州凭借在新能源赛道上的成绩进入“万亿俱乐部”。
2022年,常州提出建设“新能源之都”的目标。 2023年,常州新能源产业产值将达到7500亿元左右。 《常州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常州预计生产新能源汽车68万辆,占全省产量的70%。
航拍常州。图/图昆虫创意
有分析认为,从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到光伏产业的独大,再到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产业的独大,常州抢占了国内乃至全球的聚光灯。
作为山东省的工业中心,烟台工业体系十分多元化,以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支柱,先进结构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新能源。 在曾刚看来,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当今城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 烟台先进结构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其跨越式发展的核心支撑。
广州还受益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2023年,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内部重点领域风险隐患不少。 作为一个外向型经济城市,广州的发展压力可想而知。
回顾广州去年的经济“成绩单”,我们也能直观地感受到新能源产业的影响。 今年,广汽艾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 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65万辆,增长1.08倍。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0%。
重庆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GDP突破3万亿元的城市。 分析人士认为,工业崛起的开始,加上国家战略向成渝第四极倾斜,是其发展驶入快车道的关键。 近年来,重庆汽车、电子等产业蓬勃发展,均指向万亿级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显着。
汽车产业是重庆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经过多年发展,重庆已形成完整的汽车产业集群,汇聚了长安、赛勒斯、瑞兰汽车、上汽红岩等汽车领域科技型企业2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 除汽车产业外,重庆在电子、新材料、机械、航空等制造业领域也取得快速发展。
近日,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重庆将继续实施2023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制定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先进材料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其他产业集群。 报告提到,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将跃居全国第二位,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 智能手机产量预计占全国总量的6.7%,先进材料附加值将增长12.3%。
武汉和杭州都是实力雄厚的省会城市,但各有千秋。 作为首个突破2万亿元大关的中心城市,武汉经济总量超越长沙、郑州、合肥,稳居中部第一大城市。 工业是武汉最大的标签。 光电信息、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北斗是其5大优势产业。 2023年,这五个优势产业产值将突破1.6万亿。
随着杭州跃入“两万亿俱乐部”,浙江也有了第一个“两万亿城市”。 杭州素有“电商之都”之称,是唯一能够在数字经济上挑战北上广深的二线城市。 2023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5675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GDP的比重达到28.3%,创历史新高。 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对杭州经济的拉动日益增强。 大的。
在曾刚看来,这些城市能源水平的提升,为产业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巨大的产业规模为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场”。 他表示,GDP规模大幅提升,意味着我市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配套条件良好,将为不同类型市民投资兴业、就业创造更多机会。
牛凤瑞表示,全国不少城市因新能源产业或数字经济发展取得了新成就。 其他城市能否“克隆”,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提到,城市之间存在产业分工和协作,不同城市有不同的优势产业。 “这不是你的优势产业,如果你想成为优势产业,需要一系列相关条件来支撑。”
作者:孙晓波(sunxiaobo36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