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片7亩大的水域能养多少鱼?100万条!

admin

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_烟台海上牧场在哪

靖海005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位于山东长岛南皇城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

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_烟台海上牧场在哪

南皇城岛的渔民在近海养殖小鱼。 当鱼长到合适的大小时,公司会将它们放入深海网箱进行养殖。

烟台海上牧场在哪_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

生态活鱼养殖运输船“鲁延凯渔养殖云66601”。以上图片均由李鹏拍摄

烟台海上牧场在哪_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

烟台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将鱼苗放入智能网箱。人民网记者 李锐 摄

介绍

7英亩的水体可以养多少条鱼? 百万! 在山东烟台长岛南北海域的南皇城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下简称“南皇城海洋牧场示范区”),借助大型深海智能网箱,深度超过30米,这样的水域面积可形成9.4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年捕捞鱼类1000吨左右。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建设海洋强国,要进一步关心海洋、了解海洋、管理海洋、建设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 解决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树立大粮食观念,向陆地、向海洋要粮,修海养畜。 捕鱼、建设海洋牧场和‘蓝色粮仓’。”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域类型多样,海洋牧场开发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018年10月,农业农村部在烟台市召开国家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 2019年1月,山东省政府印发《山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

作为山东省唯一的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烟台长岛已获批6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8个省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如何建设海上牧场? 智能笼子是什么样的? 生态海水鱼如何运输? 海岛渔民如何致富? 近日,记者乘船7个多小时到达黄海与渤海交界处,在南皇城海洋牧场示范区跟踪采访5天,体验了农牧渔业。

环保海洋牧场

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_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牧场在哪

从近浅海到深海,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布满海面,前方依稀可见数只庞然大物,呈“品”字形立于海面,蔚为壮观。

南皇城海洋牧场示范区终于到了——上午9点左右,记者登上“京海三号”活鱼养殖运输船,该船从烟台黄渤海新区八角港起航,7个多小时抵达之后。

2019年12月,位于黄海与渤海交界处的南皇城岛东侧这片区域被农业农村部批准建立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域。 这些庞然大物就是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靖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

耳边传来马达“咔哒”的声音,一艘船缓缓驶过,船尾堆放着层层白色的篮子。 “这是一艘专门为海洋牧场进行底播和繁殖工作而设计的船。” 静海系列深海智能网箱平台总监刘玉蕾告诉记者。

对面的船上,一名中年男子大声向刘玉雷打招呼:“刘工,听说你今天又运来了一批黑鱼鱼苗?” 说完,他身子前倾,拿起一个白色的篮子,用力压了下去。 尔将篮子里的虾夷扇贝苗倒入海中,引起了水花。

该男子名叫葛茂武,是南皇城岛的渔民。 他曾经在岛上的近海水域养鱼,现在是海洋牧场的一名员工。

南皇城岛盛产海参、鲍鱼、虾夷扇贝等,20世纪90年代,岛上成立了渔业公司,发展养鱼业,渔民们充实了腰包,盖起了新房。

2012年,葛茂五在岛上率先养殖黑鱼。 村民们见能赚钱,纷纷效仿,很快就发展到了几十户人家。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小型网箱几乎占据了近海区域。” 葛茂武说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由于水流流速小,养殖密度高,鱼儿不会游泳,腹部普遍肥硕,鳃呈暗红色。 ,味道不太好。

质量低下,产量也减少。 “以前,大家都不知道怎么喂口粮,只是抓起一把饵料撒进去,多余的饵料和鱼的粪便一起沉入海底,逐渐堆积成厚厚的一层。” ”。 葛茂武回忆,2018年,由于水体丰富,营养化严重,南皇城岛近海养殖整体产量下降了40%左右。

南皇城岛面临的生态瓶颈并非孤例。 2017年10月,原农业部编制的《国家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规划(2017-2025年)》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和过度捕捞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域沙化日益明显。”

如何突破瓶颈? 上述规划提出,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计划在全国建设178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到 2025 年。

如何建设海上牧场? 《山东省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方案》提出提高海洋牧场绿色发展水平、探索深海养殖方式、推动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等试点任务。

2020年,烟台市启动海洋牧场“百箱计划”,总投资100亿元。 借助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的装备和技术优势,在黄渤海新区共同成立烟台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作为“百箱计划”的实施主体。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制定长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规划海洋牧场核心区57万亩,拓展区51万亩。经考虑,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决定在距烟台大陆架78公里的南皇城岛海域建设海洋牧场。

选择地点有什么讲究?

“从设备角度看,该海域位于长岛海洋牧场建设规划57万亩核心区,地质条件优越,适合放置网箱。” 刘玉蕾表示,根据预先设计,最适合放置网箱的水深为30米,海域满足条件。

“从养殖的角度来说,养鱼必须先养水,好水才会出好鱼。” 刘玉蕾说,这是一类水质海域。 水温常年在16至21摄氏度之间,盐度32‰,适宜海水鱼类生长。

海水拍打着船身,发出“哗哗”的声音。 “听着,这里的水流很快,平均流速为1.5米/秒,而且海水自净能力很强,在这种环境下,海鱼的成活率很高,肉质紧实,可口的。” 刘玉蕾说道。

选区后,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请刘玉蕾带头,成立了深海智能海洋开发团队,负责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建设。 2023年3月,靖海005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平台(以下简称“靖海005网箱”)在南皇城岛海域建成交付。 截至目前,静海001号至008号共8个深海智能网箱已聚集在南皇城岛海域。

2022年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葛茂武被聘为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员工,主要负责海洋牧场贝类的底播和增殖工作。 “虾夷扇贝苗在南皇城岛近海培育到3厘米左右后,就会挑选一批放入牧场。” 葛茂武表示,贝类可以恢复水质、保护生态。 与此同时,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还在海中投资鱼礁、种植海藻,持续恢复海底生态。

智能电网

在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技术的支持下,仅需两名工人即可轻松养殖100万尾黑鱼。

该船接近静海005号笼。 蔚蓝的大海上,一座方形平台映入眼帘:四根粗大的圆形钢柱直接刺入海底。 平台上的钢架纵横,顶部支撑着几个白色的房间。 待船缓缓停稳后,柳雨蕾迈出了一大步,熟练地跳上了平台。 记者紧随其后,亲身感受了笼子的大小:爬上爬下楼梯,穿过走廊,来到了工作区。

“平台上单网箱底座长宽68米,养殖水量9.4万立方米,可养殖黑鱼100万尾。” 刘玉蕾介绍道。

网箱很大,不仅仅是为了养更多的鱼。 刘玉蕾说,与传统高密度网箱养殖不同,靖海005号网箱深度超过30米,让海水鱼类充分活动,避免长时间阳光照射; 海水表层和底层温度不同,让海鱼上下游动,选择舒适的温度,避免严寒酷暑。

笼子很大,但运维人员不多。 靖海005号网箱只有两名工作人员,一名负责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一名负责饲养。 拐进工作室,00后运维工程师史宏志坐在设备前,手握操纵杆,盯着电子屏幕。 尽管他年纪轻轻,但对于笼子技术却非常了解。

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_烟台海上牧场在哪

2023年6月,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深海养殖发展的意见》提出,推动跨学科联合研究,加强深海养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创新,信息化、智能化不断提升。 、现代化水平。

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建设了渔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 智能网箱上部署了500多个监测点,实时监测养殖、设备、水质、水文、气象等信息。 顺着石宏志的手指,电子屏幕上清晰可见网箱的三维视图,“这些一簇簇红点就是鱼群。平台可以实时查看鱼群的分布和生长状况,还可以利用声纳和激光雷达准确计数鱼群。”史宏志说。

人脸识别很常见。 靖海005号网箱实现了“鱼脸识别”——通过雷达和双目视觉系统,可以看到每条鱼的面部特征,以及其种类、体长、体重等信息。 “鱼上市前,我们根据客户需求,给鱼打上二维码,记录其生长地点和生长过程,让消费者吃得放心。”史宏志说。

“该喂鱼了。” 养殖工程师王殿超走进操作室,向记者招手,“快来体验一下一键喂鱼吧。”

它与传统的喂鱼方式有很大不同。 记者来到设备前,点击鼠标,全自动饲料灌装系统开始运转。 这是如何实现的?

“笼子里有七个喂食口,该喂哪个口、喂多少,由大数据平台自主判断并下达指令。” 王殿超介绍,饲料灌装系统根据风向、水流方向等背景信息,精准选择投料口。 可防止饲料流出笼外; 它采用双目视觉系统技术,自动分析鱼的长度、重量和健康状况,并准确计算所需的饲料量。

“精准投喂减少了饲料浪费,避免了残渣沉积造成的污染,保护了海底生态。” 王殿超说,与传统养殖相比,以前需要10个人才能完成一天的工作,现在一个人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完成。 可以完成。

“智能笼平台已经历经风浪,各项技术日趋完善。” 刘玉蕾回忆,靖海001号网箱交付不久,海上狂风大作,网衣被撕破,不少鱼儿逃走。 在后续建设中,靖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改进了网衣技术,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为原料。 网丝强度高,耐海水侵蚀。 同时,配备高清摄像头的水下巡检机器人可以立即发现网衣破洞,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

科技赋能保障海上生产安全。 记者拿出一支笔,放在静海005号笼控制室的地上。 五分钟过去了,笔还是没有动。 是什么技术让笼子“稳如山”? 刘玉雷介绍,利用成熟的海上钻井平台技术,靖海005号网箱实现了钢体下沉,可以稳稳地“坐”进海底。 已经经受住了12级台风的考验。

在笼式平台上,员工往往一次住一个月,天气不好的时候,还要多住几天。 茫茫大海中员工生命有保障吗?

记者住在静海005号铁笼宿舍。 室内干净、典雅,还配备了电视、除湿机、空调等电器。 窗外的气温降到了冰点以下,站台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宿舍内却温暖如春。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发电方式,保证平台供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刘玉蕾说道。

第二天午饭时间,我走进附近的厨房。 饭菜香喷喷的,冰箱里装满了新鲜的水果、蔬菜、鸡肉、猪肉。 刘玉蕾去厨房做了一条红烧鱼,“你尝尝,深海里的味道鲜美,真新鲜!” 记者咬了一口,发现鱼肉细嫩滑嫩,还带着淡淡的甜味。 “这里的水好,鱼又鲜又甜。”刘玉蕾说。 “海鲜是家常便饭,其他食品也供应充足。平时,船只都会定期过来运送物资,每次至少够半个月的。”

在平台的几天里,记者与王殿超聊天得知,他今年春节期间将留在平台。 “但我并不孤单,这里的网络信号很好,我可以在海上看春晚,还可以和家人视频聊天。” 王殿超说道。

烟台来福士海上平台海上牧场_烟台海上牧场在哪_烟台海上乐园门票价格

先进的活鱼运输

鱼品采集、运输全过程无接触,从深海网箱到陆运成活率近100%,保证产品全程“新鲜”。

深海饲养的鲜鱼如何“游”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随着春节临近,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不断接到大订单。 刘玉蕾早早起床,带领大家去各个笼子里收鱼。 记者还体验了收鱼的过程。

早上6点左右,伴随着马达声,活鱼养殖运输船缓缓靠近静海006号网箱。 刘玉蕾告诉记者,此前,网箱内设置了收鱼网,通过喂饵等方式将鱼引入“腹中”。

船舶抛锚后,网箱平台上的卷扬机挥动铁臂,快速提起鱼网,将鱼困住; 然后,提升机将一个圆形网袋伸入鱼网底部。

“一、二、三,加把劲!” 渔网外的固定架上站着几名工作人员。 他们看到哪里鱼多,就把网袋拉到哪里。 记者戴上工作手套,加入队伍,和大家一起拉紧网袋的绳子。 伴随着整齐的哨声,鱼被搅到水面,“滑”进网袋里。 “钓鱼的时间到了!” 柳玉蕾大喝一声,一袋子黑鱼被缓缓举起,带进了船舱。

“按下控制按钮,需要三个多小时才能装满整艘船约15000公斤鱼。” 刘玉蕾说道。 中午,刘玉蕾赶到静海004号笼,那里还有一批鲈鱼等待收获。 结束的时候,已经是晚上5点30分了。 记者告别刘玉蕾,乘坐运输船前往下一站。

活鱼养殖运输船与传统养殖运输船有什么区别? 船上,靖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家宇带领记者四处参观。 “船上设施齐全,配备了水循环、水温调节、船舱监控等系统,让海鱼始终生活在舒适的环境中。” 张家瑜说道。

运输是渔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南皇城岛到八角港通常需要6到8个小时,传统的养殖运输船费时费力,而且很难保证鱼的成活率和新鲜度。” 张家宇表示,2021年,公司将向所在烟台黄渤海新区提出建造活鱼养殖运输船的需求。

“接到企业申诉后,我们立即向农业农村部提出申请。” 烟台黄渤海新区海洋经济发展局海洋经济发展处处长徐喜水介绍,烟台市已获得山东省批准从事养殖运输船舶的建造和管理。 以此为契机,公司启动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标准船型承载不同水产品运输功能,并于2023年初交付首艘活鱼养殖运输船。

“公司目前研发的生态活鱼养殖运输船‘鲁燕开渔运66601’,拥有比我们现在更先进的装卸装置,具有远程控制集鱼、鱼舱抓鱼的功能,可以进一步减轻船员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装载量也更大,一次最多可运输60吨活鱼。 张家瑜说道。

次日凌晨1点左右,活鱼养殖运输船顺利抵达八角港。 岸上的工作人员正在焦急地等待。 运鱼车已经准备好,适合鱼类生活的水温和氧气浓度也已经调整好。 鱼类物流车到达活鱼中转仓库后,鱼被分类整理,有序转运至中转仓库内的养殖车间。 鱼儿进了池塘,仔细一看。 他们一一快乐地游着。

“人工收运鱼类的整个过程都是无接触的,保证了鱼类从深海网箱到陆地运输的成活率接近100%。” 张家宇表示,为了保证口感,这批鱼将在一周内售出。 有的直接拿走,有的则送到附近的加工厂。 经过去鳞、死鳃、冷冻后,运至交割仓库。 “客户网上下单,仓库直接发货,大部分订单都是通过冷链物流车运输,48小时内就能送达。”

改造后的海岛渔民

建立联农引导农机制,村民收入更加稳定,吃上“生态米”“旅游米”

如果养殖设备很大,会对周边渔民的收入产生什么影响? 记者再次乘船返回南皇城岛一探究竟。

南皇城岛渔民魏新林捏了一把鱼食后,举起手,均匀地扔进了笼子里。 水面瞬间沸腾,鱼儿争先恐后地探出头来,张开嘴巴。 “每隔四五天就喂一次,到今年年底,这些小鱼就会被送到海洋牧场进一步繁殖。” 魏新林说,从他记事起,他就一直跟随父辈在海上做食物; 现在他还在养鱼。 但与过去有很大不同。

2021年以来,烟台充分利用实施“百箱计划”的契机,建立农民与农民的联系机制。 长岛以此为契机,推广“牧场+渔民”轮作养殖模式,引导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周边养殖户签订合作协议。 “一开始,村民担心大公司抢占市场,难免有抵触情绪。但实际上,不是竞争,而是合作共赢。” 魏新林签署协议后,他在三个小网箱里饲养黑鱼,每个网箱会放生5万尾鱼苗,当小鱼长到合适的大小时,公司会将它们放入深海网箱进行养殖。

“接力育种有很多好处。” 魏新林说,以前渔民养成品鱼需要三年时间,投资回收期长; 与海洋牧场合作后,渔民只需将前半段的鱼苗长到四盎司到半斤就可以出售。 在靖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养殖密度变小,养殖时间缩短至一年半。 返回时间更快,风险更小。 “静海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经常派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过去,渔民销售渠道狭窄,市场行情不稳定。 如今,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收购鱼品的价格高于市场价格,渔民收入更加稳定。 到2022年,魏新林的三个笼子的净收入将达到15万元。 截至目前,靖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已与南皇城岛渔业合作社100余户渔民签订了合作养殖协议,每年收购鱼苗超过150万公斤。

“与农民合作、引导农民,还要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开发功能,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集生产、观光、捕捞、餐饮、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文化和科普。” 烟台市委常委、秘书长于峰介绍,近年来,烟台大力推进长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除了发展深海养殖外,一些休闲海洋牧场也在加快发展。

“依托海洋牧场,静海海洋渔业有限公司与南黄城村合作成立旅游公司,开展海上垂钓、海上休闲、观光等项目。” 南黄城乡党委书记葛猛介绍,每年5月至10月旅游旺季期间,平均每天有200名左右游客上岛,部分渔民转行开民宿、农家乐。

南皇城岛的渔民唐伟霆现在经营着一家民宿。 穿过巷子,记者来到她的“渔家院”,恰巧遇到了一位回到民宿的客人。 他左手拿着一根鱼竿,右手拿着一个水桶。 他笑着说:“是朋友介绍的,这里有一个海上牧场,可以钓到大鱼。”

“很多来岛度假的游客都是来海洋牧场钓鱼的,现在快过年了,游客比以前多了,但还是赶不上旺季。如果你想夏天来看看,游客就纷至沓来。” 唐伟霆告诉记者,她的新民宿正在装修,将于今年夏天对外开放。

2023年12月,山东省政府批准设立山东长岛“蓝色粮仓”海洋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70平方公里,位于南皇城岛、北皇城岛东部海域。

“开发区将按照‘1+N’布局产业,其中‘1’指的是近海养殖区,‘N’指的是多个产业配套基地。” 兼任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于峰表示,“我们将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带动海洋食品、海洋装备等发展,努力实现海洋牧场从‘一条鱼’到‘链条’一体化发展新突破” '。” (记者李锐)

《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