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亚首家陆基工业化三文鱼养殖基地落户东方海洋大西洋

admin

江西东方远洋鲑鱼养殖基地

胶东在线4月18日讯(记者 王向荣 摄影 李刚)从东方洋海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到三文鱼养殖基地,是一次跨界的职业转变,但对于东方洋大西洋三文鱼养殖项目经理蒋欣来说,仍然没有离开他对海洋的热爱。

大西洋鲑鱼(以下统称鲑鱼)是一种产自北大西洋沿岸水域的深海冷水鱼类。 近十年来,它已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最爱。 2010年,东方远洋鲑鱼养殖基地从挪威引进鲑鱼卵和世界上最先进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充分利用养殖基地独特的恒温地下冷海水资源。 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合作,引进技术,自主创新,建立了东北亚首个陆上工业化鲑鱼养殖基地,首次实现了大规格商品鱼的规模化鲜活供应,填补国内空白。 从基地的筹建,到2013年产品的上市,再到近几年销售额十几倍的增长,蒋欣都是见证者。

陆基鲑鱼养殖是工厂化水产养殖的新尝试。 蒋欣说,“从2010年到现在烟台东方海洋招聘,我们的项目仍然是全国唯一的,全球渔业、农业的几家知名投资机构都与我们建立了密切的沟通联系,在给予我们高度评价的同时,也一直对我们我们正在密切关注我们项目的发展动向并积极提出建议。”

中国是亚洲最大的水产养殖国,挪威是欧洲最大的水产养殖国。 中国的海水养殖虽然是工厂化的,但缺乏工业化,而挪威三文鱼虽然不是工厂化的,但已经实现了完全的工业化。 挪威三文鱼年产量为110万吨,生产公司不超过60家。 至于中国6万吨的大菱鲆产能,有2000多家企业在苦苦维持。 挪威三文鱼养殖户的人均年生产能力为250吨。 大菱鲆的人均生产能力不足10吨。 工业化农业的优势显而易见。

与挪威网箱养殖存在污染物排放、疾病风险高、寄生虫危害、逃逸控制等诸多问题相比,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更具优势,被国际海水养殖界公认为海水养殖的未来。 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也几乎是唯一有潜力实现无化学添加、无重金属残留的100%安全海鲜养殖模式的生产。

截至目前,东方洋三文鱼养殖基地已建成三文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车间16座,循环水养殖系统78套,总占地面积165亩,养殖水体近4万立方米,年产量鲑鱼商品鱼约1000吨。 2012年,东方远洋三文鱼养殖基地通过了出口加工养殖场注册申请。 同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鉴定。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3年,该项目荣获烟台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东方洋三文鱼在第十届、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荣获金奖。

蒋欣介绍,中国三文鱼市场规模大,爆发潜力大,是全球三文鱼需求的热点。 从2001年到2016年,中国市场的冰鲜三文鱼消费量增长了十倍。 2017年国内市场需求量达到10万吨。 挪威渔业局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万吨。目前,全球三文鱼产能约为200万吨,而中国本土生产企业只有东方海洋一家。

冰鲜三文鱼的保质期只有8天。 经过清关和长途运输,质量变差烟台东方海洋招聘,价格昂贵。 工厂化养殖基地的三文鱼品质均匀度好,可从产地直供。 产品可根据流通领域的客户需求以多种方式生产。 该供应链能够快速满足不同供应链模式的需求,非常适合当前中国快速扩张的工业化“新零售”供应链的发展需求,共同扩大养殖海鲜的市场份额。 下一步,该项目将联合世界500强企业,实现产能突破万吨。

“向外国人学习技术,以控制外国人。我们引进国外技术体系的核心目的是让本地品种成为一个很好的产业。毕竟,孵化产业是保护物种野生资源最彻底的方式。” 蒋欣将目光瞄准了培育地方品种,“本地需求、本地品种、多元化育种、差异化营销是我们下一步的研发和技术储备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