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烟台进入“万亿”时代、央企总部从北京迁往“小”城市,会发生什么?
| 全球通讯 | @Good5G |
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
1月22日,山东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祥作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2023年山东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并“正式宣布”烟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
随着烟台迈入万亿大门,我国GDP万亿城市数量已增至26个,山东(青岛、济南、烟台3个城市)也成为继广东(深圳、广州、佛山、东莞4个城市)、江苏(苏州、南京、无锡、南通、常州5个城市)之后,拥有3个及以上GDP万亿城市的省份。
这两年烟台发展很快。
2020年,烟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16.42亿元,同比增长3.6%。
2021年,烟台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8711.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
2022年,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15.86亿元,比上年增长5.1%,这不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9%、全国平均水平3.0%,也是山东省唯一一个突破“5”的城市,增速位居全省第一。
2023年前三季度,烟台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0.1亿元,比上年同期的6720.8亿元增长6.7%。
烟台正式提出2022年冲刺“万亿”目标。
2022年2月,烟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到2025年,全市经济总量达到1万亿元,人均GDP突破2万美元。截至山东省两会召开,烟台已提前两年挺进“万亿美元城市”。
烟台GDP“破万亿”与央企总部迁入烟台没有直接关联,但有几分关联:仅2022年,烟台就力争省重点项目186个,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额均居全省第一,其中省重大项目49个,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前三季度,烟台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0.3%,高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2个百分点。
近年来,政府淡化GDP层面的数据竞争,越来越强调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但对一个城市来说,万亿GDP依然是一个既讲规模又讲效益的指标,更重要的是它对国家高质量发展地图的贡献,也意味着一个城市在新兴产业、高层次人才集聚方面的吸引力。
《》讲述了中国电子迁往深圳的故事,《》讲述了中国三峡迁往武汉后的变化,《》讲述了中国旅游集团迁往海南岛的故事,《》讲述了中国核工程总部从北京迁往上海的情况。有网友想知道国家电投集团核能总部迁往烟台的进展情况,下面就给大家讲讲吧。
一、首批迁出北京中央企业情况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凭借雄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良好的区位优势,成为“一五”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主要载体。一重、一汽、鞍钢、哈尔滨电气等重工巨头在东北扎根。一些企业,如东风汽车,曾因“三线”建设等原因,将总部设在中西部的中小城市,但后来因市场化改革发展的需要,将总部迁往较大的城市。
改革开放期间,不少央企应运而生。如1988年国务院机构调整,原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核工业部撤销,在煤炭、石油、核三个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等能源企业,这些企业的总部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北京。大量央企总部的入驻,让北京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从城市发展看,过多的资源集中在一个城市,引发了交通拥堵、房价上涨、环境恶化等“大城市病”,加重了城市运行负担。近年来,中央对推进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作出了明确要求。
从企业发展看,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央企总部“落户”北京的必要性降低,更加贴近市场、贴近资源、贴近产业链上下游,更有利于央企做强、做优、做大。
除了总部,2021年以来,也有不少央企二三级子公司或创新事业部迁出北京或设立新机构。公开信息显示,雄安新区、上海、山东烟台、河南郑州、湖北武汉、安徽合肥等均有所斩获。例如,中国旅游集团将内地总部迁往海南;国家电投集团将核能总部迁往烟台;中核集团将核建集团总部迁往上海等。
2021年9月,国家电投集团总部与山东省签署《深化战略合作协议》。10月,国家电投集团与烟台市人民政府签署“碳达峰与碳中和”全面合作及项目投资发展协议,决定将国家电投集团核能总部迁至山东烟台。
2022年5月,“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核电有限公司”完成由北京迁至烟台相关的工商登记变更手续,顺利取得新的营业执照,标志着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核能总部正式落户烟台。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核电有限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核能总部注册主体名称)成立于2004年12月8日,注册资本2285.253185.616亿元人民币,原注册地址在北京市西城区,现已正式迁至烟台市芝罘区。
2021年12月30日,国家电投核能总部基地落户山东正式揭牌。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国家电投)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大型骨干企业,于2015年7月由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重组成立。
国家电投与烟台渊源深厚,合作近20年。国家电投2004年组建山东核电有限公司,建设海阳核电站。一期工程1、2号机组分别于2018年10月22日、2019年1月9日投入商业运行,截至2022年12月25日,累计发电837亿千瓦时。二期工程3、4号机组于2022年7月7日开工建设,计划2027年全面投产。建成后,海阳核电基地将有4台机组投入运行,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可满足山东省一半以上人口的生活用电需求。 2021年,“暖河一号”二期202.5兆瓦核能供热项目将投入运行,助力海阳市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热城市。
海阳核电站,由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投资建设
位于烟台高新区的国家电投烟台核电培训基地于2010年开工建设,2012年投入使用。结合国家电投“核能进山东”战略和烟台市“双碳”产业布局,烟台核电培训基地正在打造成为国家电投核能总部的培训中心、产业中心、应急保障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也是辐射山东、东北地区核电站的国家核应急保障基地。同时,也在持续推进零碳产业研究,打造以核能综合利用为主的零碳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孵化基地,形成轻资产、高附加值、重要性强、支撑相关国家产业的零碳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核集团核能总部落户烟台,将积极推动依托我国自主核电技术品牌“国和”系列带动国家核能产业发展,建设全球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和”系列技术品牌基地和先进的第三代核能产业基地,打造万亿级核能上市公司和我国核能产业第三极,助力烟台打造核能产业强市,做强烟台“核能品牌”。
2、某央企总部搬迁后,喊出“核电城”的口号!
1.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烟台海上世界
近两年,多家央企从北京迁出,区域竞争成为经济热点,烟台也分得一杯羹。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落户山东烟台,成为烟台首个央企总部项目。烟台首个央企总部项目落户海上世界。
国家核投公司核能总部运营中心位于芝罘区海上世界,占地面积26165平方米,总投资8亿元,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涉及总部职员办公楼、核能产业研发中心、生产监控调度中心、核能工程监控指挥中心、新能源监控中心等业务板块。预计可解决就业300人,新增税收3000万元。该项目是全市五个超百亿元项目之一,可有效提升我国核电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为国家大力发展核电、满足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降低能源消耗、保护环境提供保障。
该地块位于芝罘区烟台港码头内,东至陆域边界,南至海上世界会展中心,西至港区工人大道,北至陆域边界。
烟台市早已谋划在芝罘区建设海上世界,一座海上新世界的崛起将重塑芝罘湾形象,成为烟台滨海城市新地标。国家电投核能总部项目是海上世界的旗舰项目和突破项目。
根据清华建筑设计院公布的《烟台海上世界芝罘湾第一突堤城市建筑风貌设计》中海上世界第一突堤的规划结构及地块位置信息,该地块为总体规划图中Zhd-B01地块的央企总部。
据悉烟台区位优势,海上世界将重点打造总部基地、现代金融中心、文旅高地三大板块。
未来,海上世界还将依托国家电投项目,全面吸引国内清洁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入驻,在海上世界打造中国最大的清洁能源总部基地。
2、国家电投核能总部为何落户烟台芝罘湾?
自2014年“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战略提出以来,央企总部迁建工作就已启动,到2021年,迁建进程明显加快,央企总部落户对于迁建区域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升级机遇。
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持续稳定的产业扶持政策、便捷宽松的营商环境,为烟台发展核电产业奠定了基础,也让烟台越来越受到核电央企巨头的青睐。
除国家电投外,烟台市政府还与中国广核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核电装备制造与技术研发、金融和产业融合服务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目前,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核集团等在烟台市规划建设海阳核电项目、国家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项目、国核一号项目4个核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231.2万千瓦,总投资5339亿元。
其中,国家电投目前已在烟台部署海阳一号核电站(总装机容量750万千瓦,6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该项目一期1、2号机组是我国第三代核电独立配套项目,采用先进的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技术,分别于2018年10月、2019年1月投入商业运行,年发电量约200亿千瓦时,可满足青岛、烟台、威海三地全体居民生活用电需求。
海阳核电站一期1、2号机组和海阳核电站二期3、4号机组,是我国自主设计、国产化的第三代非能动核电机组,是我国核电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的重要成果。到2027年,这两台百万千瓦级重型设备将全部并入山东电网,海阳核电站也将拥有4台大型核电机组,每年可为山东提供400亿千瓦时的绿色电力。
此外,2022年至2033年,国家电投公司将投资1295亿元建设“莱阳清洁能源基地项目(马家泊)”,建设6×150万千瓦CAP1400核电机组。
目前,烟台正围绕核电项目建设,以打造大型核电基地、建设两个省级核电园区、成立国内核电领域首个新型研发机构——烟台核电研发中心等为依托,大力发展核电产业链。并依托现有40余家骨干核电企业,加大对涉核企业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地方企业参与核电建设,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核电发展规划。
到2023年,烟台清洁能源产业创造与核电相关的三个“第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全省第一、核电发电量全省第一千瓦时、海阳成为全国首个“零碳”供暖城市。
未来5至10年,以烟台为中心的山东半岛将聚集应用国际先进核电技术AP1000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国核一号、高温气冷堆等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核电项目,抢抓发展机遇期培育万亿级核电装备产业,成为环渤海地区核电产业发展的中心城市,打造我国核技术自主创新集成基地,助力山东省成为继浙江、广东、福建之后我国又一个新兴核电大省和核能强省。
建设核电站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吸引大量投资,预计每台机组的投资约为200亿烟台区位优势,还不包括其他辅助投资。
去年,烟台推进核电项目建设负责人表示,目前,国家电投、中核集团等规划在烟台建设海阳核电项目、国家先进能源示范区、华龙一号项目、国核一号项目4个核电项目,总装机容量3231.2万千瓦,总投资5339亿元。
核电项目投资周期长,意味着未来10年以上资金将持续流入烟台,而且核电站可以带动大量相关产业。
依托核电站项目,烟台市初步建立了集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为一体的核电产业体系,海阳核电装备制造产业园、莱山核电产学研集群两大省级核电园区集聚涉核企业50余家,占全省一半以上。
为此,烟台市提出“核电城”目标,将继续推动当地核能相关机构的设立,未来中核集团山东区域指挥部、中国国家核能工程研究中心、烟台原子能应用技术研究所等多个核能相关机构或将落户烟台。
国家电投核能总部运营中心落户烟台,是国家电投落实核能总部落户山东战略的重要举措,将借助国家电投“国和”系列品牌建设和核能总部基地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山东省和烟台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新活力,积极助力烟台市创建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示范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一个央企对于一个城市有多么重要!难道这就是那么多省份争相争夺央企总部的原因吗?
4、下一批撤京央企会是谁?特点之一:主营业务、行业属性、战略定位等决定央企是否会搬迁。
过去只是简单地说离市场、资源、产业链上下游更近的央企总部会外迁,其实还有四个特点:
也可以看看:
也可以看看:
一是华能、三峡、稀土等以资源、能源、工程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向资源丰富地区转移意愿增强。
其次,石油、电力、通信、汽车、机电、钢铁、化工等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传统制造、运输企业迁移意愿增强。
第三,关系国家安全、国家战略、有特殊行业背景的国有企业,如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等,大概率会继续留在北京。
四是金融、文化、行政等央企业走出去的可能性较小。
最后,央企的主营业务更加贴近市场、资源、贴近产业链上下游,比如煤炭、油气、农业等企业。
哪家央企总部迁出北京?
- 结尾 -
从基层记录传播时代
作者@好5G:资深分析师|特约撰稿人|新媒体专栏作家|手机评测专家
全球通讯
传播行业最具影响力的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