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播
玩
00:00/00:00 直播
00:00
进入全屏
50
点击并按住以拖动视频
【烟台市概况】
烟台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濒临黄海、渤海,是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常住人口708.3万人。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515.86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全国。在2020年全国营商环境测评中荣获优秀等级,被评为2021年度全国营商环境创新型城市。在市场主体满意度调查中位居全省第一,“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受到国务院鼓励。
山东烟台,因海而生、因港而兴,充满活力、开放包容。
当前,烟台正在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努力迈向万亿级城市。
“烟碧星”名副其实!烟台紧紧围绕“全国一流”工作定位,以营商环境“根本推动改善”为抓手,以提高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打响“烟碧星”营商环境品牌。
8月初,本报致力于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的四省四市采访团来到烟台,探寻“卓越无止境、赢在烟台”的营商环境密码。
与企业打交道,言出必行
政府将尽最大努力
在烟台,记者感受到政府招商、亲商举措充满诚意。
“我们拿下土地后,政府就专门成立了项目组配合我们,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厂、当年投产、当年实现税收的‘兴业速度’。”烟台兴业机械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杜磊对最初在牟平区发展的经历记忆犹新。
兴业机械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落户牟平区大窑沁水工业园区,在前期发展规划中,政府领导曾8次带队到公司,讲解投资环境、招商政策。
这天,牟平区人民法院的法官们恰好走进企业,了解企业的司法需求,并提供法律服务。
杜磊说,当地政府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和支持,这里政府帮助兴业机械申请项目、获得政策支持,仅在政策支持方面,企业就已累计获得政府扶持、奖励资金3500万元。
烟台市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解放生产力的城市攻坚战和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作为“一把手”工程,高标准定位、顶层推进。烟台市专门成立了持续深入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营商转变办公室),由市委书记任组长,市长任第一副组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具体负责推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
对标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营商环境。烟台市全面拆分借鉴北京、上海营商环境文件,结合烟台实际,每年制定营商环境顶层设计方案,先后出台《深化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烟台市深化创新改善营商环境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制度文件,持续简政放权,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烟台市转业办赵金成说:“我们积极结合烟台实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把政府能办的事都办好。”
业务需要,业务随处可见
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烟台,对企业的保护和关爱是实实在在的,政府的服务是温暖的。
“政府总是关心企业,为企业着想。”谈及营商环境,在烟台创业的南阳老乡刘晓敞开心扉,“上个月,我们企业所在的街道办事处给我们送来了矿泉水、茶叶、毛巾等礼物。”
刘晓创办的小润集团位于烟台市芝罘区向阳街道,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办公面积2200多平方米。集团公司得到了芝罘区无微不至的关怀:实行“三免两半租”政策,即公司办公场所前三年免费,后两年租金减半。此外,还为公司配备10余套人才公寓。
“遇到问题我们经常打电话,工作人员都会过来帮忙解决。”刘晓说,前不久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就来与企业协调沟通,帮助解决医疗器械资质问题;另外还协调物业公司修建食堂,帮助企业解决员工就餐问题;并帮忙找仓库,解决企业仓储空间不足的问题。
针对刘晓的表扬,向阳街道办事处主任谭国强表示,要以诚相待、以诚沟通,把好的服务和好的作风传递给企业,取信于企业,助企业发展,实现政府与企业的互利共赢。
一人负责,一人跟进。烟台市围绕重点招商项目、新注册企业、存量企业、园区四大重点领域,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选派3万多名政府干部帮扶30多万家企业,通过“一站受理、一平台操作、一站落地、闭环解决”的方式,实现企业诉求落地。
着力当好“店员”。对3000余家重点企业,选派1800余名领导干部担任企业服务专员,实施重点企业倍增计划。由市级领导和39个部门、单位负责人牵头,每月走访调研、定期开会,帮助企业解难题、谋发展。
关爱企业,积极回应企业诉求。烟台用真情温暖企业,用真诚关怀企业,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助力企业释放发展活力,把烟台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和投资兴业的“宝地”。
减少证书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并用数据赋予人们权力
除非法律禁止,否则一切都是允许的
当我走进烟台市政务服务中心时,一位工作人员立即迎上来,热情地询问我:“您想办什么事?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与我想象的不一样的是,大厅里并没有挤满人,也没有排起长队,相反,这里空荡荡的,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有人来办理业务。
减轻企业负担、惠及群众。据烟台市转企办工作人员介绍,烟台市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简政放权、下放审批权限。深入实施“减证便民”,很多事项可线上办理,无需亲自到场。
深化数据赋能,打造“无证城市”。烟台市开展“减证便民生活”行动,全面拓展电子证照应用和服务领域,深化数据共享,凡是通过电子证照和数据共享能够获取的信息,不再要求企业和群众提供相应实物材料,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减证办理”“免证办理”,推动政务服务实现“企业不用跑腿、群众不用求助”。
截至目前,烟台市县两级政务服务领域已共享免证电子证件196种,在9508项政务服务事项中,已免证办理5328项,免证率为56.03%;已免证办理4255项,免证率为44.75%。
在没有路的地方开辟新天地,率先开创没有先例的领域的成功案例。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烟台新晋热门打卡点“更海一号”。除了传统的渔业养殖、科研,“更海一号”为游客提供海上住宿、垂钓、餐饮等项目,以及潜水、采摘、帆船等新兴旅游项目,还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水下探险,构建“蓝色粮仓+蓝色文旅”新体验。
面对这样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法律法规尚不明确,相关管理制度也不是很完善,但项目所在地烟台市莱山区坚持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让项目顺利运行,解决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烟台敢于冒险、敢于尝试,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打破传统的路径依赖,勇敢地成为“尝试新事物的第一人”。
烟台在全国首创“涉企联检平台”,建立“提交匹配、事项合并、在线检查、数据共享、结果互认”五位一体的涉企检查模式,解决企业重复检查、检查负担重的痛点和瓶颈。通过“资质到期电子预警”、“AI视频行为分析”等智慧监管模型与“涉企联检平台”的有效对接和融合应用,预警信息同步推送,让监管行为更加透明、规范。
烟台市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在山东省率先采用“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取消化”验收的工作单模式,推动创新行动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卓越无止境,赢在烟台。烟台以群众、企业的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企业的满意度为第一标准,以真心、真行动、真努力、真成效,用实际行动践行“烟台一定办到”。
记者笔记
视顾客为家人
在烟台烟台兴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官员、企业家、市民交谈,我真切感受到烟台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方面对四海客商的宽阔胸怀和热情欢迎之情。
全市烟台人深知,营商环境对于企业来说如同阳光、空气、水一样珍贵,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人人、事事、处处都在为优化营商环境而努力。在法治保障下,既能放下架子“栽梧桐树”,又不忘“除草”,在专心致志“种下沃土”的同时,也记得平时“勤浇水”,通过一心一意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取得了“助凤凰腾飞”、经济发展的良好成效。
学习烟台,优化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他们把客户当亲人,甘当仆人,专心做好“店员”,真正做到亲如一家人,见人如故。在关键时刻给予企业支持,在思想上给予企业帮助。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才能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做好生产,谋求发展。
学习烟台,服务全链条商家不遗漏,服务企业全过程、全周期,企业需要时,他们立即赶到,企业没事时,他们不打扰。构筑好“政企沟通”,当好“总客服”,把“企业自己跑”变成“政府带头跑”,即使企业没有想到,政府职能部门也会帮企业想到、做到。
学习烟台,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敢于担当。法律上没有禁止的,你都可以去做。敢于创新、敢于尝试,打开了新局面。他们按照先发展、后规范的思路,突破固化思维模式,打破传统路径依赖烟台兴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不断打造全国领先营商环境的亮点。“减证”“免证”、用数据赋能“无证”建设等举措,助力实现“经商”向“赢商”转变。
优化营商环境要对标先进,加大压力,不断改进。
全媒体记者 陈洁超 张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