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影视作品成功的关键是什么?是明星的魅力、神秘的剧情、还是炫目的夸张动作?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就两个字——敬业。创作者对待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都认真、踏实,真心对待观众,就一定能得到观众的回报。
而那些总是试图走捷径、试图以一两招装腔作势的花招糊弄观众的作品,必定会被观众抛弃。
电视剧《隐者》的成功就是典型,从这部剧的服装化妆、内景外景来看,也是一个烂剧组,整部剧的投资成本应该还不及如今年轻演员拍半部剧的片酬。
但这部剧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好,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体现了创作团队对观众、对作品的诚意,本期就从中举出5个例子,希望大家在重温这部剧的时候,能增添一两点小亮点。
第一个细节是枪。
在战争剧中,枪支常常被用来增加卖点和噱头。因此,很多剧组在涉及枪支时,往往会忽略事实,用那些不该出现在剧情时间范围内的虚张声势的枪支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换句话说,枪支是那些剧组侮辱观众常识和智商的重灾区。
《阴险》中也有不少枪的镜头,我们来看看和剧情紧密相关的三把枪。
1、在日剧泛滥的年代,配备精密瞄准镜的狙击步枪仿佛成了抗战剧的标配,不管是正规军还是游击队,都少不了配备几把狙击步枪。
大家还记得《伪装者》里余则成刺杀李海峰用的那把枪吗?那是一把勃朗宁1910半自动手枪。
这是一把小型防身手枪,结构紧凑,外形小巧。因枪口套上有滚花,所以国内称之为“花口鲁子”。民国时期著名顺口溜“一枪二马三花口”中的“三花口”就是指这把枪。另一部电视剧《亮剑》中,楚云飞把这把枪送给了李云龙,李云龙又把这把枪送给了秀琴。
《亮剑》里的这个镜头能清晰看到“花嘴”
此枪体积小,没有突出的准星、照门和击锤,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突然拔枪时枪被衣服挂住的可能性,因此经常用于暗杀行动。在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导火索的著名萨拉热窝事件中,普林西普就是用此枪刺杀了斐迪南大公夫妇。余则成用此枪刺杀李海峰,与当时的实际情况十分吻合。
2、崔平用的是毛瑟半自动手枪刺杀陆乔山,这把手枪的“大块头”在这里也是很恰当的。
毛瑟手枪的特点是威力大、有效射程远,缺点是体积大、重量重。这次刺杀任务,因为是在车上射击,所以重量和体积都不是问题。考虑到在闹市中射击后可能会有追捕者,这把枪的威力和射程就更有必要了。而且,关键是翠平能熟练地使用这把枪。
3、李亚的随身武器是勃朗宁1900半自动手枪,俗称枪牌手枪。我小时候第一次知道这种手枪,是从老电影《小兵张嘎》里知道的。
该枪品牌如此受欢迎,首先是因为知名度高、数量多,在“一枪二马三花嘴”中位居第一。其次,外形上比较“扁平”,所以特别适合携带。系在腰间,用大衣遮住,很难看出带的是枪,比较适合执行秘密任务。1909年安重根刺杀伊藤博文时,以及1918年卡普兰刺杀列宁时,都用过此枪。
枪柄上的手枪图案,就是“枪牌”的由来
所以,队长李亚带手枪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用这把手枪杀死了唐思茂。
看得出来,《阴险》这部剧对于枪械的使用,并不是标新立异、玄机重重,而是恰如其分、接地气,把合适的枪用在了该用的地方。
第二个细节是钱。
一些民国剧里,提到钱,往往就是几万美元,或者是几箱金条,我们来回忆一下《潜伏者》里出现的金条、美元吧。
剧中出现的美元均为10元或20元面额,如94军用20美元贿赂吴站长和叶子明给余则成悬赏金,李亚向谢若琳购买情报时用的是10美元。
李亚也是一名“穷”上尉,他购买情报时,每件都要付给谢若琳10块钱。
这更符合历史事实,因为10元和20元面值的美元,也是当时美国最常用的面值。1944年以美国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与黄金实行固定汇率,1美元≈0.888克黄金。因此,“美元”一词应运而生。20美元相当于17.77克黄金,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94军贿赂吴敬忠救回徐队长的剧情中,原本承诺的是一辆史蒂倍克轿车,后来却换成了等同于轿车的金元。镜头中的公文包里,有两叠美元和七根金条。那么,这些金条和美元,是否等同于史蒂倍克轿车呢?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对剧组细节处理水平的考验。
大众甲壳虫在当时算是平民车,1946年复产后售价在1500美元左右,而当时欧美车普遍售价在2000-3000美元之间,Studebaker的售价应该也在这个区间。
手提箱里的七根金条,最左边的两根应该是标准的十两“大黄鱼”,另外五根金条根据左边两根的体积估计大概有七八两,就按每根八两算吧。那么金条的总重量就是60两。民国时期1930年以后,一斤=16两=500克。60两金条就是1875克黄金=2111美元。
行李箱里有两叠美元,具体数字不详,估计在100到200之间,也就是2000到4000美元之间,所以金条和美元加起来在4100到6100之间。一辆在美国售价2000到3000的汽车,漂洋过海到中国后,售价在4000到6000之间,非常合理。
由此可见该剧对于这个细节的把控十分严谨。
第三个细节是李亚被打事件。
之前关于“斯图朋克车”的剧情起因是李亚去马王镇抓军纪腐败,结果失败了,还被94军徐大队长等人打了一顿,军纪敢打特务,这剧情也太奇葩了吧?
答案是,这个剧情不仅不至于说不上魔幻,反而反而体现出了编剧的严谨性。
那么94军为何敢对特工人员发起攻击呢?这还得从94军及其军长说起。
国民革命军第九十四军是国民党军队中真实存在的一支军队,在1945年至1949年间曾数次进驻天津。剧情中的时间段是1946年至1947年间。此时的第九十四军军长是牟廷芳和郑廷峰。牟廷芳毕业于黄埔一期和陆军大学一期,同时担任天津警备区司令员,手下敢于招惹保密局也是情理之中。至于郑廷峰,他的后台就更强了,他是郑介民的弟弟,郑介民在1946年至1948年间担任保密局局长,是吴敬忠的直属上司。
再说一点,郑廷锋(本名郑廷锋)是郑介民(本名郑廷炳)的二哥,三哥是国军第49军军长郑廷冀(兄弟俩一个在94军,一个在49军)。辽沈战役中,49军随廖耀湘的第九兵团在辽西战场全军覆没,郑廷冀被俘。
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情非常契合。
第四个细节是余则成的云旗勋章。
余则成在汪伪政权控制的南京孤身一人刺杀了军管会叛徒李海峰,立下大功,不仅晋升少校军衔,还荣获三级云晖勋章。虽然这个情节是编剧杜撰的,但是这个勋章的情节编造得非常用心。
云旗勋章是国民政府军功勋章之一。国民政府军功勋章共分为六种,分别是国光勋章、青天白日勋章、宝鼎勋章、忠勇勋章、云旗勋章、忠勤勋章。云旗勋章仅次于忠勤勋章。虽然看上去级别不高,但能获此勋章的,全都是国军中的佼佼者。例如蒋介石(一等勋章)、戴安澜(五等勋章)、孙元良(三等勋章)、孙立人(四等勋章)、罗卓英(二等勋章)等。
云勋章九个等级中,上将授衔一至四级,上校授衔三至六级,尉官授衔四至七级,士官授衔六至九级。余则成的少校军衔刚好达到三级云勋章中上校所能授予的最高等级。
第五个细节是军事情报局/保密局的制服。
在很多民国题材的电视剧、电影中,军情局或保密局的官员经常身着整齐的制服出现。但在《隐秘的镜头》中,军情局/保密局的主角中,只有余则成在重庆受表彰时穿的是军装。而且,在这场戏中,只有余则成等中低级军官穿的是军装,而戴笠、毛人凤等高级军官仍然穿着中山装。
这是因为军情局/保密局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其实都穿着便装,只有在重大正式场合才穿军装。军情局“四大杀手”之一的陈公枢和沈最两人都在回忆录中明确提到了这一点。
至于原因,当然是为了便于秘密工作,但我想还有一个不方便说的原因,就是戴笠和蒋介石。
蒋介石特别擅长对下属玩所谓的“操人”这个把戏,而他把这一招用在自己最重要的走狗戴笠身上发挥到了极致。蒋介石其实对手握大权的戴笠心存戒心,所以对戴笠进行打压和变相压制。比如在军衔方面就一直打压。戴笠一生只是军队里的少将,死后才被授予中将军衔。因此,戴笠对于军衔问题一直相当忌讳,全军上下都穿着便装,以免尴尬。
至于其他影视剧中军情局成员所穿的军装,那只是单纯因为制服好看,增加了镜头的美感,但却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以上五点可以看出《阴险》主创在剧情细节处理上有多用心,绝对不像那些奇幻剧那样天马行空、胡乱摆弄道具。
当然,作为一部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难免有些瑕疵。《潜伏者》偶尔在细节上显露出其弱点。余则成和谢若琳交换情报时,提到了正在进行的张家口战役。这一情节发生在李涯设计除掉陆桥山的事件期间。紧接着这一事件发生后,余则成惊闻延安失守的消息。但历史上的张家口战役发生在解放战争初期的1946年9、10月,而延安战役和延安失守则发生在1947年3月。因此,这一情节的处理显得有些粗糙。
比如说94军贿赂吴敬忠那一段,行李箱经过好几个人的手,里面的美元和金条都完好无损,算是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