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文推进城中村改造,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admin

城中村是伴随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兴起的特殊社区,在全国许多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城中村居住着数以百万计的中低收入群体,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

大量城中村的存在,使大量农民工以较低的成本在城市立足。但长期以来,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安全隐患较大、社会治理能力滞后,城中村也成为事故多发、矛盾纠纷多发区。

让城中村居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推进城中村治理现代化,是一道难以攻克的“硬骨头”和必须面对的“必答题”。

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积极稳妥推进特大城市和超特大城市城中村整治的指导意见》,明确把“公共需求迫切、城市安全和社会治理风险隐患多”的城中村作为整治重点。

厦门的探索起步更早。2021年,在厦门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提出厦门要“力争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22年以来,厦门市委市政府深入调研,认为厦门城市现代化的短板在城中村。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2023年4月,厦门将以“现代治理”推动全市108个城中村全面彻底科学改造,规划先行、一村一策、不大规模拆迁建设、就地改造。 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参与、多方投入,提出用3年时间把城中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现代化社区,全面提升城中村治理能力,惠及200多万城中村居民。

城中村现代治理事关200多万人福祉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厦门城中村人口为227万,占全市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租房人口为186万人,主要为中低收入农民工,包括工业园区工人、快递员、环卫工人、司机、待业大学生等群体。

“城中村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而出现,是厦门大部分外来人口的‘第一站’,他们为城市建设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尚未充分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厦门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不断破解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中村治理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厦门就提出要规划好、建设好城郊农村,充分发挥城郊农村服务支持中心的发展功能;2005年,厦门探索“金包银”模式(具体指城市规划允许保留一定年限的个别“城中村”,就地改造为城市居住区),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城中村就地城镇化、被征地农民“入社区居住、资本入股、职业非农化、福利社保”的改造新路子。

记者在厦门市六区10余个城中村调研了解到,近年来城中村治理面临新挑战,群众也有更高期待。

安全隐患大,事故多。全市约60%的火灾、治安案件发生在城中村。“走进城中村,抬头看不到天。”多位基层干部告诉记者:道路等基础设施老旧;架空电缆密如蜘蛛网,长期超负荷运行,有的线路老化甚至断裂,烈日下经常发生漏电起火事件;出租屋几乎没有消防设施,电动车大多停在楼道里,大街小巷堵塞,消防通道被占用。

人居环境差,公共服务不足。城中村房屋老旧,排水排污管网不足,污水横流,大雨造成内涝;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现象突出;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很多城中村仅有的公共场所多为寺庙、老人会等,停车位、公共绿地、文体活动场所匮乏。

城中村人口数量不明晰、情况不明晰,服务和管理能力滞后。城中村人口密集、流动性大、商铺摊贩集中,十几个村委会干部、有限的网格员要服务和管理几万甚至几十万的群众,风险隐患难以及时发现,矛盾纠纷难以及时化解。

“下雨天道路不被淹”“不能有恶臭”“多一点安全感”“要有公共场所”……在对城中村治理进行调研时,群众多次提到这些诉求。

“城中村治理涉及200多万居民,是最大的民生问题,要力争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必须补上的短板。”厦门市副市长张志宏说。

消除各类风险隐患 让城中村居民“住得安心”

针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中村安全隐患和人居环境问题,厦门通过财政投入、电力、电信运营商等国有企业参与、发挥社会资本投入等方式,大力完善城中村基础设施,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增强群众安全感。

_厦门城旧址_厦门城中村都要拆太冒险了

近日,记者走访厦门10余个城中村看到,村庄主干道宽阔整洁,支街小巷畅通,小型消防车可以进入,道路两侧白线划定公共空间边界,自建房之间消防通道保持畅通。

海沧区新阳街道新岩村人口约10万,是厦门岛外人口最多的城中村,共有出租屋2125户。这里的房屋和道路大多是早期规划的,不能适应人口激增带来的需求。村里一度面临高峰时段水电超负荷、出租屋几乎没有消防设施、各种违章建筑、摊点占据村里出入口等问题。新阳街道办事处主任张建说:“以前每天晚上,值班干部都处于高度警惕状态,因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火灾或警情。”

从去年开始,这些出租屋全部完成了消防技术改造,资金由房东出资,政府补贴50%。采访中,记者随机走进新烟中路一栋有30多套出租屋的4层自建房,看到每层楼的楼道都安装了消防喷淋头和烟雾报警器,原来焊接好的钢架防盗窗也开了逃生窗,安装了灭火器,电动车停车位也安装了防火隔离墙。

村民邱淑慧家有45栋自建出租房,她告诉记者:“以前最担心的是租客电动车起火,整天提心吊胆。从去年开始,村里统一规划消防技术改造,政府补贴50%,配备了齐全的消防设施,电动车都停放在一楼单独房间,与主屋有防火墙隔开,空中的‘飞线’都被带到了地面,大大增强了安全感。”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副总经理黄伟告诉记者,电力部门已派出专人进驻该村,进行详细勘察、设计线路、拟定施工路线图,并进行电缆埋地敷设、变压器扩容或设立变电站等,消除用电隐患。

每个村都出台政策,推进白路变黑路、电力、通信线缆入地、雨水、污水管网完善、违章搭建、公共空间腾退……走访中,记者看到,被治理的城中村几乎没有电线杆,空中蜘蛛网般的电缆消失了,道路宽阔整洁。

厦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李德才说,厦门拆除违章建筑102万平方米,腾出公共空间118万平方米,打造上千个“微公园”“微景观”,新建升级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近千项。去年以来,已实现现代化改造的城中村火灾事故起数下降了40%。

“大党委”整合治理资源,运用科技提升治理能力

城中村人口稠密、流动性强、企业摊贩多、社会条件复杂、服务管理难,有限的资源如何实现治理“渗透”?党建引领是关键。厦门在加强村(社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探索“大党委”整合治理资源,吸纳居民参与,夯实治理基础。在村(社区)党委领导下,重塑网格、区等基层治理单元,进一步配置村委会干部、网格员、区民警、网格辅警等,明确职责。

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赖祖辉说,厦门完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村党支部—村党小组”四级组织架构,探索以社区党委为主体的城中村“大党委”议事协商平台,按照“能建就建”的原则,推动成立治安巡逻队、乡村长者协会、互助志愿服务队等自治组织,把党建的触角延伸到城中村的神经末梢,整合房东协会、民宿协会、流动党员等各类自治组织,推动党组织和工作向城中村网格化、街道、楼宇等治理单元延伸。

党建引领、群众参与,促进共建共治共享。走进湖里区殿前街道马垅社区,街道宽敞整洁,沿街数百家商铺招牌统一美观,抬头可见“无限风光”的蓝天。“短短一年多时间,马垅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殿前街道党工委书记唐大大告诉记者,社区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综治委员会,从一开始就邀请村民、党员代表、老年协会等参与,每周组织政策讲座、联席座谈、走访外村、邀请代表督建等活动,让群众了解和参与城中村现代化建设。

“我们充分依靠群众,进村入户做好群众工作,推动城中村现代化建设,赢得群众的支持。很多老党员、热心人士自带凳子,充当‘监工’,帮忙协调建设事宜。”集美区委副书记苏国辉告诉记者。

科技赋能,建设智慧社区。厦门探索城中村治理“根基”——人、地、事、物、情等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破解长期困扰基层治理的“情况不清、数字不清”难题,推动基层治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分析、人机交互转变,从被动处置向主动发现转变,从各部门各自为政向跨部门、跨区域协同治理转变。

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位于风景秀丽的环岛路,背山面海,吸引众多游客打卡,年客流量近300万人次,也为餐饮、民宿、房屋出租等行业带来了人气。过去这里人口密集,危险点、隐患数量长期不明;盗窃、黄赌毒案件、占路经营、邻里矛盾等案件一度频发。近日,记者来到黄厝社区塔头社城中村智慧管理平台。墙上的大屏幕实时显示着社区人员、楼宇、车辆、道路、重点场所等信息。点击房屋出租管理项,社区内所有出租房屋一览无余。点击某套房子,可以清晰了解房东、楼层、房间数、租客身份等信息。

滨海街道党工委书记赵科告诉记者,各村下大力气梳理辖区房屋、人员、安全隐患等各类信息,网格员逐一采集录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动态管理。“出租屋、民宿房东要尽快收集信息,通过App上报,社区辅警、网格员会不定期巡查,夯实房东主体责任。”

通过在社区主干道、人流密集区、民宿、危房、出入通道等重要位置加装高清摄像头,黄厝如今已拥有路边辅警、物业保安组成的巡逻队、空中巡逻无人机、中间高清视频组成的立体巡逻网络,提升了民众的安全感。“2023年,这里没有一起卖淫、赌博、吸毒的报警事件,抓获逃犯6名,处置高危人员32名。”滨海派出所所长叶金强说。

_厦门城中村都要拆太冒险了_厦门城旧址

建立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记者在多个城中村智慧管理平台上看到,智慧平台对辖区内出租屋、餐厅等场所出现的燃气管道泄漏、内涝、乱扔垃圾、违章停车、人员异常聚集等问题自动监测预警,并通过管理平台推送给网格员、房东、餐厅经营者,由其立即处置;职能部门或上级需要处理的,则通过平台上报街道、区乃至市级平台,进行联合处置。

2023年,厦门首批推进城中村治理现代化的25个村庄,刑事案件数量下降35%;今年推进的46个村庄,一季度刑事案件数量下降10.9%。

增强“造血”功能,盘活利用文化遗产发展多元化业态

厦门不少城中村文化历史底蕴深厚,风貌建筑、历史街区等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传统村落肌理。但多数城中村业态单一,村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为村集体开发建设租赁业,村民收入以房屋租赁为主,超市、餐饮等业态为辅。厦门在推进城中村现代化过程中,注重保护传承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其现代价值,因地制宜盘活利用,规划农业旅游、文旅商业、文化创意、产学研等业态。

来到翔安区大嶝街天坑社区,古老的石板路、雄伟壮丽的红砖燕尾脊闽南古屋,天坑与金门一河之隔,保留着抗战时期金门县衙旧址、民国时期归侨所建的数百座古屋等文化遗产。

“违章建筑被拆除、电缆埋入地下、道路平整,天坑环境得到很大改善,这些文化遗产正在重新焕发光彩。”天坑社区党委书记郑国清告诉记者,当地将对130余栋有近百年历史的红砖房进行整治提升,让更多人才团队、社会资本参与进来,催生更多业态:中国作协海峡两岸作家创意空间落户这里,厦门外图集团在红砖房里建起台湾书店,台湾团队打造台湾青年创客基地,78家民宿入驻……曾经破败不堪的村落,正迸发出新的活力。

集美区后溪镇后溪村是福建省传统文化保护村,村内保存有清康熙年间修建的城隍庙,台北市下城隍庙便发源于此,每年都吸引不少台湾人前来参拜。苏国辉说,后溪村整治时,当地政府利用好文化底蕴,规划产业升级,吸引台湾青年创业团队入驻,将26栋古宅租给他们经营,修建了香文化博物馆、创意餐厅、研究中心、两岸青年交流基地等,每年吸引上千名两岸大学生前来交流学习。

对废弃、闲置和利用低效的村集体土地进行重新规划,引入社会资本,利用民间投资建设停车场、做强夜市经济,允许村民投资合建商业综合体、打造文创空间、发展特色乡村旅游等。去年,厦门首批25个推进现代化治理的城中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1.94亿元,同比增加约3900万元。

厦门城旧址_厦门城中村都要拆太冒险了_

推动城中村现代治理常态化、长效化

推进现代治理一年多来,厦门城中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治理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与过去相比,村集体和群众受益匪浅,获得感、幸福感提升。”李德才说。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城中村治理需要长期努力,破解积弊,打破以往“政府垄断—后期管理不足—乱象回潮—投入不断加大—长期保障”的怪圈。

对此,厦门探索“大物业”机制,不仅搭建专业高效的服务管理平台,提升服务能力,而且有效盘活城中村资源资产,实现高效运营。记者在海沧、湖里、集美等地城中村采访了解到,村集体引入市、区国企,共同组建城中村服务运营公司,打造集治安巡逻、环卫保洁、绿化养护、秩序维护救援、便民服务等多项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大物业管理模式。

在新堰村,村集体与厦门建发集团联合成立了建堰城市服务运营有限公司,整合保洁、垃圾分类、治安巡逻等多个队伍,“一把扫帚扫遍天下”。将原先由国企负责村容环卫保洁、街道负责垃圾分类监管、村集体负责日常维护的三项村级职责,整合为“一把扫帚”。政府购买服务、物业公司统一管理、规范服务,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村容队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前三年由政府负责运营费用,以后逐年减少,第10年取消市容保洁等方面的投入,服务运营公司逐步实现自负盈亏。”海沧区副区长王继东说。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提供楼宇保洁、房屋修缮等‘墙内’有偿服务,以及停车场、夜市等村集体资产的运营管理、村民租房中介服务等。”建堰城市服务运营公司负责人说。

湖里区赫山街道魏里社、后铺社、马岭社等城中村,由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建设,引入具备投资、建设、运营能力的平台公司,与村集体联合成立项目公司,打造城中村公共设施建设、智慧平台管理、产业升级打造、村集体资源资产运营、物业服务等一体化运营的“EPC+0”模式,做好现代城中村治理的“下半篇”。

“通过引入平台公司、项目公司运作,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城中村后续的管理、服务、产业、治理等问题,形成‘宜居、宜业、智慧、和谐’的长效机制。”湖里区委书记吴新奎说。

目前,厦门正在制定《厦门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和《城中村住房租赁管理条例》两部地方性法规。厦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张津津表示,将探索城中村现代治理有效机制上升为法规,目的是希望通过现代治理切实改善厦门城中村人居环境,让广大城中村居民共享城市发展的丰硕成果。(记者 郑亮 陈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