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有个好习惯,就是遇到问题总喜欢找几块石头去摸,比如有通货紧缩就学日本,有电子产业就学韩国。
最近最大的问题就是“1000万网约车司机”和“2000万卡车司机”的就业问题,我们找一块石头,比如说无人驾驶技术最先进的美国。
简而言之,对于绝大多数美国网民来说,没有谁比别人更舒服。
我们先来看看美国无人驾驶网约车的基本情况,2023年8月,美国自动驾驶公司Cruise获批在旧金山全天候(每周7天、每天24小时)运营Robotaxi。
今年3月1日,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批准了Waymo在洛杉矶和旧金山半岛拓展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的计划,新增超过1200平方公里的运营区域,覆盖人口约336万。
运营范围上,Waymo也正在美国部分城市中心区域进行试运营。
虽然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已试点无人驾驶出租车,但这种全天候的解决方案还未曾见过,部分地区罗伯塔的运营时间基本与公务员上班时间一致,早上9点到下午5点上班,周末休息。
已经运行了一段时间,自然有足够的数据样本供美国网友反馈,但也有负面评论,比如抱怨无人驾驶出租车速度太慢,还有批评无人驾驶出租车会导致失业。
但总体来说,正面的评价还是比较多的——自动驾驶可以避免人类驾驶员的奇怪操作。
首要的问题就是犯罪问题,美国网约车犯罪率居高不下。
以美国比较主流的网约车平台Uber和Lyft为例,根据其公布的安全报告数据,2019年和2020年,Uber在美国共接到3824起严重性侵案件,2019年就有247起强奸报告。
约91%的强奸受害者是乘客,7%是司机,81%是女性受害者,15%是男性。在此期间,共有20人因身体袭击而死亡,其中15人是乘客。
Lyft 在安全报告中披露,其平台在 2017 年、2018 年和 2019 年共收到 4158 起性侵犯报告,三年内有 10 人死于其平台上的身体攻击。
其次最大的问题就是司机个人问题,比如拒绝载客、车内有异味、行为不文明等。
美国网约车司机拒绝载客的原因有很多,有的人可能因为路线太长,赚不到钱而拒绝载客,这只是基本操作。
不少盲人乘客在乘坐网约车时,因携带导盲犬而被拒载。
据加州媒体《圣何塞水星报》报道,盲人教师迪莱昂纳多公开指责Lyft、Uber等拼车服务公司拒绝搭载盲人乘客,而《美国残疾人法案》明确规定,拒绝接受服务犬是对残疾人的歧视。
除了残障人士,种族歧视也是美国常见的话题,拒绝搭载黑人也是Uber司机被投诉的原因之一。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对网约车歧视乘客的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Uber司机取消黑人订单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两倍多。
在推特上简单搜索“黑人乘客”关键词,就能发现很多案例。
即使你设法上了公交车,你可能仍然需要忍受气味和高温。
网约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司机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选择牺牲服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开空调。当乘客问司机能不能开空调时,司机却说车费便宜,不能开,这是直接的道德绑架。
反正就一个原则,我赚不到钱,你们也别想好过。
还有一些奇怪的事情。许多用户在推特上抱怨称,网约车上经常发现装满不明液体的瓶子。
最后,过于热情的司机可能会成为一些乘客的负担。
据2021年用户对网约车司机信任度影响因素调查显示,司机询问乘客信息和经常看乘客是影响用户对网约车司机信任度的重要因素,占比分别为58.7%和57.1%。
在美国,也存在一些本地兑换,乘客如果犯了错误可能会被指责歧视。
例如,网友@NursePatrickQ分享了自己在乘坐公交车时遇到的困境:乘客是天主教徒,而司机是穆斯林,而且还是个激进分子。
在这方面,无人驾驶出租车远远领先于人类司机。机器人不会有尴尬的对话,我能想到的最糟糕的结果就是给乘客播放语音广告。
即使乘客没有认真听,也不用担心伤害机器人的感情。
自动驾驶出租车可能会涨价,可能会出事故,但都不会影响它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人。
不会有异味,不会急刹车,该开空调的时候就开,不管距离多远,它都会礼貌地送你到目的地。
其实,吐槽了这么多网约车司机的行为,除了那些不可饶恕的罪行之外,其他的也不能完全怪罪到司机头上。
因为人永远是服务业中最不可控的因素。
我们不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个体,工资再高,也无法完全压抑我们的情感和天性,尤其是网约车司机,表面看似自由,实则充满竞争和压力。
因此,机器人取代人类从事一些重复、枯燥的工作是必然趋势。
然而,被机器“淘汰”的人类该怎么办呢?不能让他们独自面对,社会和政府完全有能力应对技术进步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毕竟人类历史上就有不少人类劳动力被取代的案例。
工业革命时期,机械化织布取代了手工织布,导致大量手工织布工人失业。电力被应用于工业生产,自动化生产线被引入工厂,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使许多传统的手工装配工人失业。
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无人驾驶汽车最终会成为主流解决方案,现在开始担心失业问题还为时过早。
与1000万网约车司机相比,全国无人驾驶网约车提供运输能力的总量可能还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