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巨头们在即时零售新业态中的竞争与挑战

admin

移动互联网的广泛用户覆盖,导致巨头在竞争新商业模式时,过度追求alpha(α)而非beta(β),最终导致出现众多连beta都拿不到的亚军。

红利的短暂性和大量玩家入市造成的拥堵共同造就了这一局面,目前已成为新一代“虚空领域”的行业无疑是主要玩家纷纷入市,通过“小时送达”体系打通交通体系的即时零售

自去年底以来,平台级玩家纷纷进入即时零售的配送领域:其中,美团去年宣布与顺丰、闪送、UU跑腿达成合作,加大即时配送行业生态建设;淘宝在首页顶部上线了“小时达”Tab,巨大的公众曝光度显然可以快速获取流量。还有消息称,菜鸟快递计划布局同城快递;京东则主打时效性,原有“小时达”业务品牌升级为“秒送”。

非平台型玩家还包括直播电商MCN,如东方臻选,其已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在北京等一线城市开展正向仓试点;传统商超方面,据报道,永辉超市已于去年双十假期探索24小时直播业务。

乍一看,无论玩家距离配送核心有多近,只要拥有第三方运力作为“入场券”,就能进入即时零售市场。不可否认,老牌玩家基于运力构建的履约护城河已经开始消散,但随着运力被卷起,竞争核心和壁垒的构建已经不再局限于运力本身。

基础的履约服务能力或许只是进入的第一道门槛,在“入场券”之后,配送前后端的竞争还在酝酿之中。

提前

虽然即时零售业态从美团、京东、饿了么拓展到抖音、淘宝甚至东方优选,并迎来了不少新玩家,但即时运力的重要性却没有发生太大变化。

比利林恩中场战事_中场战事_

早在2018年美团宣布“万物配送”计划时,逐年重要的闪购业务便是其外卖服务能力的衍生品。不同玩家入局的结果是整个零售领域围绕“最后几公里”的消费者体验更加连贯,而这背后第三方运输能力的支撑功不可没。

事实上,“第三方平台+第三方运力”双外包模式早已成为即时零售行业的主流。

背后的逻辑是,搭建配送体系的资产负担过重,高额投入让盈利遥遥无期。比如,自进入中国以来就采用“自营+自送”模式的餐饮品牌达美乐,近一半员工都专门从事外卖配送。去年11月,#达美乐30分钟送达3年亏损9亿#话题一度登上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首。

因此,在餐饮行业对配送时效要求更为宽松的情况下,通过第三方运力构建配送体系,成为即食零售新入局者的必经之路,问题在于,这场运力争夺战似乎很难分出胜负。

据《2024年中国即时配送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即时配送骑手规模已超1300万人,运力饱和程度与让多地发布运力饱和警告的网约车仅一步之遥。

以美团为例,其最新财报披露,今年一季度即时配送订单量为54.65亿单,日均订单量为6005.5万单。若以2022年美团披露的骑手人数624万计算,包括外卖在内,平均每人配送订单量不超过10单。

在此情况下,仍有新势力试图进入即时配送市场,让原本就略微过剩的运力更加饱和。比如菜鸟快递今年布局同城配送,在广州等地试点半日达、当日达;哈喽也在今年推出了配送跑腿服务。哈喽CEO杨磊公开表示,希望哈喽成为一家平台型公司,直击本地生活的到家配送领域。

来自一线的反馈可能更直接,东南大区的一位调度员告诉我们,由于专送人均订单量减少,他已经将近五分之三的骑手转为众包。

另外,前文提到将“小时达”服务升级为一级入口的淘宝,短期内似乎不需要重用菜鸟的运输能力——南方很多地方的菜鸟加盟商对同城配送一无所知。

看似滚动的运力争夺,却处处透露着“先进感”。毕竟,在整个零售履约体系中,运力只是仓库拣货、匹配的一个环节。说白了,滚动的运力,本质上就是即时零售业提前锚定未来高速增长,集体发力。

“被忽视”的托盘

在运力架起供给与需求两端的桥梁,商流、客流也是未来增长空间的关键预量。

对于平台级玩家来说,打造入口能力是抢占商流和客流的重点。

如上文所述,手机淘宝“小时达”的初级入口,不仅能通过公域流量引流,还能加速平台即时零售思维的渗透。而更早完成入口建设的京东“秒配”、抖音“小时达”也遵循了类似的逻辑。

只不过上述各平台的供需格局略有不同,具体体现在托盘和组织协调上。

例如,淘宝早在2020年就试水了小时达服务,虽然覆盖了天猫超市、淘鲜达、淘菜菜、饿了么等平台的商品,但商品仍以茂名、盒马、大润发、联华等本地超市为主,不仅难以覆盖非标商品的需求,服务半径也局限于超市的具体位置。

另一方面,“小时送达”服务的入口需要用户自行搜索进入,相比各主站功能并不十分突出,难以深入消费者心智。组织上还没有找到主心骨,多个同类业务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

如今,淘宝不仅宣布与饿了么深度合作,扩大饿了么本地商超资源覆盖,还将12小时达服务开放给淘宝所有品牌和商家,只要品牌和商家在当地有仓位,能满足用户即时配送需求,都可以申请加入。据悉,2020年12小时达覆盖的商品数量是几千万,而如今已经是上亿。

但在臃肿的平台功能中增加一级即时零售入口,似乎对外界感知的效果有限。

但必须肯定的是,淘宝已真正成为阿里巴巴即时零售布局的“C位”,而2019年由代销定位转为直营、升级“小时达”、“半日达”、“次日达”物流体系的天猫超市,其背后却“隐藏着”流量入口和用户心智打造的内在需求,也可看作是阿里巴巴对马云“回归淘宝”意愿的看齐。

从线上超市到即时零售,仓储配货的跨越式发展,让零售行业从“猫狗大战”变成了玩家之间的混战。除了复用仓配体系和线下资源“跃进”到家的美团,凭借泛娱乐流量高地进入市场的抖音也是“程咬金”。

光子星球在《抖音即时零售开放业务,外卖业务“轮回”》中提到,抖音以邀请测试的方式向部分商家开放即时零售。不同于美团以招商、加盟等形式开设的线下闪电仓,抖音的即时零售之路相对来说更像猫狗大战,其业务是将站内电商用户转化为即时零售业务。

此前抖音在外卖市场败给美团,根本原因是对非标餐饮的履约能力不足,商家还要面对美团“二选一”的压力。但这两大难题对于即时零售来说,基本都不是问题——10小时配送时长已经基本满足了即时零售的用户体验需求,商家只不过是被电商供给侧重新利用,对流量和价格内卷的站点来说是一股鲜活的水。

长期以来,货量和流量的作用被市场选择性忽视,或许是因为行业“高估”了美团骑手的规模,又或许是京东与达达合作所营造的壁垒效应。

面对即时零售的变化,一位美团闪电仓老板认为,如果连东方优选都能依靠第三方运力进入市场分一杯羹,那么这个行业竞争的核心一定不是运力。

“目前我可能更关注淘宝的竞争,淘宝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拉动供给端,”他说,“抖音的变量在于流量对需求端的影响,供给端跑得没那么快。至于其他传统商超,不用担心,毕竟流量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配送平台。”

内卷化成为现实?

在运输能力、商流、系统建设等方面,即时零售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似乎可以抱着“人过上好日子就不能再回到苦日子”的信念向前冲,直到撞上“品类”这堵南墙。

如果按照品类的先后顺序来看,目前的即时零售似乎就是互联网电商的一次往返。

电商这20年的发展,仓储拣选匹配系统让远程电商的产品品类从最早的数码3C到家化再到生鲜,逐渐拓宽,这背后是产品需求从低频到高频的转变。即时零售则完全相反,从生鲜到家化再到数码3C,产品需求的转变是从高频到低频。

以闪电仓为例,牺牲线下运营换取低租金和SKU覆盖,现在几乎每个闪电仓都有4K~5K个SKU,覆盖生鲜、饮品、零食、日化、家居、宠物、成人、3C甚至服饰等品类。

品类趋同的背后,是难以挖掘的新需求,这意味着用户体验的趋同,以及商家之间不可避免的价格内卷。此外,力求覆盖全品类的商家,也很难兼顾SKU精细化水平。以宠物品类为例,很多商家提供的产品不足以满足“养猫族”的需求,“美团上买的猫粮,只能喂流浪猫。”

前述美团闪电仓老板告诉光子星球,他从2022年开始投资闪电仓,配送半径10公里,24小时运营,去年上海核心仓日均订单量突破800单。但今年开始,他名下不同城市的闪电仓日均订单量均有所下滑。

“我入场比较早,选的位置也不错,去年在平台的支持下,单是上海仓每个月就能赚几万的毛利。但今年日均订单量从800单降到了500单,我家乡仓的订单量也降到了200多单。”他认为,闪电仓以前受益于传统零售店SKU不足,但现在包括闪电仓、正向仓,以及传统超市仓、店都在注重品类覆盖,自己已经没有竞争力了。

根据《2023年即时零售发展趋势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预计到2030年,即时零售市场规模将增至3.6万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这不仅预示着行业未来的增长空间,也意味着渗透和增长的难度更大。

在各品类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美团、京东在细分品类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前者今年正式宣布与迪卡侬、苏泊尔、品胜、都市丽人等品牌合作,而今年4月,京东在小食达APP上线正宗葡萄酒专区,力图俘获高净值用户的心。

原因在于,即时零售虽然是一个“战场”,但整体业态还处于相对早期阶段,玩家眼中的重点依然是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进一步精细化的运营。

一位与美团对接的夫妻店主抱怨称,他们的门店24小时配送完全依赖人工,他们对品类管理几乎一无所知,也没钱“装系统”。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当供给侧出现饱和,平台将不再提供相关支持,中小企业也将陷入业绩下滑、内循环的漩涡,就像之前的电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