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华遇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一个老朋友问的发人深省的问题:
月供年金与私人相互保险理财如何选择?
这两款理财产品的基本信息如下:
每月年金金额:
月还款1000元,年利率3%,期限2年,到期可一次性提取本息。
相互保险金融:
每月还本付息1000元,每月本金按10%利息计算,期限为2年,同一款产品共有24名参与者,每个月必须有一人领取其他人所还的全部本息,领取本金后,下个月需支付100元/月利息。
如何比较这两种金融产品的优缺点?
我们可以从终值法、收益率法、IRR法等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顺便跟大家分享一些财务函数的用法。
1. 终值法
终值分析法是在确定基准年、折现率、现金流量后,计算该计划(项目)的净收益终值,终值越高,该计划的经济可行性越大。
等额年金到期后可以收取多少本金和利息?这个问题可以用终值函数FV来计算。
年金终值公式:
=-FV(B3/12,C3,A3)
可以看出,如果每月缴纳1000元年金,利率按3%计算,2年后共可收到本息24703元。
“互保理财”(假设不滚动投资)的最终价值与本金和利息到账顺序有关,越晚提现,收益越大。最终价值计算如下:
=S2*U2+S2*T2*(V2-1)-S2*T2*(U2-V2)
从终值法角度看,若能保证缴费期在16期以后,“相互保理财”的收益大于月年金;当缴费期早于16期时,“相互保理财”的收益小于月年金。
终值法适用于具有等值投资规模的投资计划。
2. 回报率法
当我把这个初步结论告诉我的老朋友时,他难以置信地问道:
为何“相互保金融”名义利率高达10%,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参与者赚得比月供年金还多,后者收益率仅有3%?
这涉及到回报率的计算。
收益率法是通过比较投资项目的年平均净收益率与该项投资的资金成本来判断该项投资是否可取,并从可取的投资方案中选择收益率最高的投资方案的一种投资决策方法。
显然,月年金收益率与名义利率一致,均为3%。
那么,“相互保金融”每期缴费收益率是多少呢?
我们可以使用 RATE 函数来计算这一点。
“相互保金融”收益率计算如下:
=RATE(U2-S2,0,W2,0)*12
从收益率计算方法看,虽然“相互保理财”名义利率高达10%,但实际上,当参与者在16期后收到本息时,收益率也只能达到3%,在此之前,该收益率低于月结年金3%的收益率,可见“相互保理财”收益率依然虚高。
但说“相互保理财”收益不如月结年金,也是不公平的,因为月结年金到期后才能收回本息,而“相互保理财”可以提前实现资金回流,如果把这部分资金再用于投资,将大大提升“相互保理财”的收益。
在财务管理中,常用时间价值来解释这种差异,而可用内部收益率IRR和净现值NPV来衡量投资的动态回报。
下面我们用NPV来比较这两款金融产品,IRR比较法不适用于本案例。
3.净现值法
在计算净现值之前,我们需要列出两个产品在各个时期的现金流量,然后使用NPV函数进行计算。
每月年金给付金额为1000元,分24期偿还,一次性可收回本息24703元,现金流及净现值计算如下:
=NPV(B3/12,B2:Y2)
这里直接用月供年金的利率作为折现率,其净现值应该为0。在计算“互保理财”的净现值时,我们继续用这个折现率,如果后者的净现值大于0,说明后者的投资收益较好,反之则较差。
由于“相互保理财”有多个可能的提款期,所以我们需要用模拟表格来计算该产品的内部收益率(IRR)。
“相互保金融”净现值计算:
❶ 以提取期为变量,列出根据该变量计算出的各期现金流量。
本金的现金流量,正数表示支付,负数表示提款。
=IF(E$4=$G$2,-$D$2*23,$D$2)
利息的现金流量,正数表示支出,负数表示收到。
=IFS(E4<$G$2,0,E4=$G$2,-$D$2*$E$2*(E$4-1),E4>$G$2,$D$2*$E$2)
合并现金流:
❷ 计算单次提款期限内的IRR。
=NPV(H2/12,E7:AB7)
❸ 使用电子表格计算不同提款期的 NPV。
①在第一行列出所需的收集期变量值并链接相应的结果值。
②选择链接行、变量值区和结果值区,按照下图步骤完成模拟操作。
模拟结果如下:
从净现值角度看,“相互保险金融”的收益与月度年金相当。
前者各参与者的比较效益参差不齐,这是因为还款期较短的参与者可以更快地获得现金流入,进行滚动投资,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高利率带来的损失。
总结来说,当无法滚动投资或不追求确定性时,应选择投资回报稳定、平均静态回报较高的月供年金。
如果您追求更高的动态收益,或者有能力在提取本息后进行二次投资,则应选择“相互保金融”进行理财,后者有机会实现更高的净现值和静态收益。
以上是小华对几个Excel财务公式和函数的用法的讲解,这些公式和函数是从一道金融产品选择问题延伸而来的,包括:
❶ FV函数和RATE函数
❷ 净现值函数
❸ 模拟计算表
如果你是一名会计,或者对财务计算有需求或兴趣,这些公式和实际案例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华还会继续分享Excel财务收入计算的其他实用案例,用实际行动帮你打通公式与工具使用的任督二脉,敬请期待!
广告声明:文章内所含的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含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