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7月22日报道 据澎湃新闻今日报道,部分高校今年已开始针对2024届毕业生发布关于生成式AI检测方面的通知,明确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时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避免过度依赖智能生成的内容,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独立性和原创性。
不过报道提到,不少学生的原创论文被检测为“AI生成”,没有办法申诉,只能按照机器的运行逻辑进行修改。受访学生均认为AI检测能“一定程度上”阻止学生使用AI写论文,但目前AI检测功能尚不成熟。
其中一名学生舒然(IT之家注:化名,下同)在半个月内完成了一篇2.3万字的论文初稿。按照学校的要求,除了一般的查重,学生还需要借助一款名为“Gezida”的AI工具作为论文引用检测系统,检测结果必须是“低风险”。
该工具可以提供论文查重、格式检测、格式修正、论文管理等功能,不同的查重系统算法和数据库大小不同,AI检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语言风格、检测重复内容、语法、逻辑等来识别哪些内容是AI生成的。
在按照导师建议完成论文标题、框架修改后,舒然在答辩前两周将论文提交给了AI检测工具。结果显示,她的论文重复率仅为1%,但AI报告却说是“中风险”。她根据软件中的红黄提示自行修改,对那些与其他内容相似的句子,“看着有点像AI”,于是一字一句地修改。
▲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下同
但由于舒然学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AI系统会很轻易地将她论文中很多专业术语的概念用红色标注出来。但她苦恼于无法“创造新概念”,于是利用同义词、调整句序,用“更高级”的词汇进行修改。结果,第二次测试的结果为“高风险”。第一次测试结果中,舒然的论文中有35段“中风险”,修改后变成了50余段。
在经验分享帖的基础上,舒然将论文中的“首先”“其次”“而且”等字眼去掉,并不断修改句子和语序,论文又变成了“中等风险”;她提炼了别人降低AI率的经验,总结出一条“熟记于心的法则”,那就是“复杂到简单,说出相反的意思,主动到被动,简单到复杂”。最终经过多次修改,整体结果变成了“零风险”。当同学问舒然如何降低AI率时,她半开玩笑地说,其实就是“故意暴露人类的一些小缺点”,比如写字没那么流畅。
另一名学生林天乐也有类似经历,他原本论文的“AI率”为37%,但学校要求不超过30%。同样,标注为AI的内容全部由他自己撰写。他拒绝了同学“用AI软件降低AI率”的建议,重写了三次,最终“删除”。起初学校通知当天午夜前需交稿,由于AI检测系统不稳定,不少学生未能成功提交,学校不得不将截止时间推迟到第二天中午12点。
林天乐称,自己“降低AI率”的经验是,少用连词,句子中多用逗号,多个短句共用一个主语。为了更快更高效,林天乐把检测结果标红的部分全部删除,直接重写。修改了三次之后,论文里还是有部分标红的部分,于是继续重写,最终AI率降低了不到7%。
林天乐就读于自动化专业,在学习期间,他会用AI询问某个代码的含义,AI会给出比人类更耐心、更详细的回答。他承认AI是一个实用的工具。但他觉得AI在检查试卷方面的检测标准和准确率并不令人信服。
据IT之家此前报道,学位法草案去年8月进入审议阶段,并曾明确提出:
…草案明确,获得学位的人员在获得学位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决定,由学位授予单位撤销其学位证书:
学位论文或者实践成果存在抄袭、伪造、数据篡改、人工智能代写等学术不端行为的;窃取、冒充他人取得的录取资格,或者以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录取资格、毕业证书的;学习期间有其他不应获得学位的违法违规行为的。
然而,在今年4月最终颁布的《学位法》中,“AI代写”并未被纳入学术不端行为的考虑范围。
广告声明:文章内所含外部跳转链接(包括但不限于超链接、二维码、密码等)是为了传递更多信息、节省选择时间,结果仅供参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含有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