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木新闻记者 王丽然
实习生:尤思萌、叶家鼎、李志豪
炎热的夏天,他们不眠不休地在舞蹈室排练;崎岖的山路上,他们牵着孩子们的手聊天;课堂上,他们想尽一切办法,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授课本知识。暑假期间,湖北省青少年志愿者促进中心组织开展“五彩节日”志愿服务活动,为各地留守儿童、困难儿童提供现场服务。近日,集木新闻记者走访了部分志愿服务队伍,了解到他们为孩子们描绘的五彩节日。
用专业知识支持乡村美育,为山区孩子搭建梦想舞台
“最近有舞蹈比赛吗?你们这样没日没夜地练习,一定能中大奖。”从暑假开始,每当有人路过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的排练室,总会这样感叹。“是啊!我们每年都为这个‘奖’而努力。”这时,读研一年级的红舞梦毕业生志愿服务队队长何怡珍会展示她的奖品——一张她带班时和孩子们的合影。
采访中,何一臻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排练的节目,是今年志愿服务期间,送给当地小朋友们的一份礼物。何一臻说,每年志愿服务前,团队成员都会整理一段舞蹈与特色体育内容的混合表演,让孩子们直观地了解这个暑假要学什么,激发他们的兴趣。
洪武梦想研究生志愿服务队和易阳年华志愿服务队出发前一天下午还在排练
何一珍谈到了自己大三时在恩施做志愿者的经历。“我负责街舞,但课程开始后,发现孩子们对街舞一点概念都没有,也不感兴趣。”她说。于是团队就想出了混合表演的点子,果然孩子们被舞蹈吸引了,从不会动作怎么完成,到能表演完整的节目,逐渐进步。“有些孩子甚至在教学结束后告诉我,还想继续学街舞。我想,这就是兴趣的力量。”何一珍说。
儿童舞蹈混合曲
提到兴趣的还有易阳年华志愿服务队学生队长苏瑞轩,他们和红武梦想毕业生志愿服务队一样,也是武汉体育大学参与“多彩节日”志愿服务的一支队伍。
“我们把舞蹈练习作为志愿服务,提高孩子们对美的认识,在丰富孩子们课外生活的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基于自己的兴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苏瑞轩介绍,在之前的服务过程中,有一节课的主题是画出自己的梦想,孩子们自发地画出了奖杯、奖牌、舞蹈等元素,还在作品上加入了志愿者的名字、长相。说到这儿,苏瑞轩感动不已,“我特别记得一个孩子说,从那时候起,他就有一个当运动员的梦想,这意味着我们的志愿服务走进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洪武梦想研究生志愿服务队、易阳年华志愿服务队正在教小朋友们舞蹈。
志愿服务路上有收获、有感动,也有付出、有取舍。志愿服务队成员来自不同部门,很难精准协调时间,导致志愿者人数少、工作量大。“我们既想帮助别人,又想提升自己的专业,实现自己的理想。”苏瑞宣说,尽管如此,队员们还是会提前分配上课和自由时间,沟通配合。同时,也会根据大家的上课时间做好应急预案,以便在主讲老师不在时,助教能马上接替。
洪武梦想研究生志愿服务队、易阳年华志愿服务队正在教小朋友们舞蹈。
据了解,两支服务队在教学过程中,将党史课程与艺术实践相结合,从多方面激发孩子们对艺术的兴趣,传播内容更加多元化、全面化。除了参与“多彩假期”志愿服务外,两支志愿服务队平日还与学校周边10余个社区合作,为青少年、中老年人开展艺术讲座,传播美学知识。
与孩子们用心交流、传递情感、传播文化、建立友谊
“牛顿是非常伟大的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万有引力,提出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极木新闻记者刚走进襄阳市青龙村,就看到一位志愿者在屏幕上模仿牛顿的手势,给孩子们科普物理知识,引得课堂上一片欢声笑语。他是湖北大学“花开在路上”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队员。
“我们的服务队以文化传承志愿服务为主,在推动中华文化传承的同时,也开设特色课程。”服务队队长刘文飞介绍,服务队还有《言必有行》《两弹一星》《井冈山精神》等一批讲座,加强红色文化教育。她告诉记者,服务队在特色课程的制定和创新上,首先会顺应大主流,对于不熟悉的课程,志愿者们会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学习,然后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制定更好的教学方案。
“比如我们有播音主持专业的志愿者,他们会通过朗诵的方式传播我们的传统文化。”谈及志愿者团队的服务特色,刘文飞谈到,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接受程度不一样,志愿者们会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互动中学习到知识。
湖北大学“花开在路上”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与孩子们合影
除了准备教学内容,服务队员们在与孩子们的沟通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因为我是河北人,基本听不懂湖北话,平日里我会多听多看,这样孩子们说方言的时候,我也能‘跟上’。”湖北大学物理专业学生张文说,今年她教的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他们正处于调皮活泼的阶段,上课会比较活泼,所以张文在纪律管理上既要严肃,又要把握好分寸。
这时,记者注意到张文打开了微信,原来,这是他去年教过的一个孩子发来的信息。
张文曾说,去年“多彩假期”志愿者被分配到通山县黄沙铺镇,两人一组帮扶了4个孩子。教学结束后,他加了孩子家长的微信。“我有个绝活,就是通过聊天语言来识别电话那头是谁。”张文曾开玩笑说,每次孩子拿到家长的手机,都会给他发微信。
“这是去年12月,他问我什么时候再去。今年4月,他说想我了。6月,他给我发了三四条信息,问我去哪儿了……”张文曾对着镜头展示他和受助儿童家长的微信聊天记录,记录上的每一句话,都是孩子们对他的思念。
湖北大学“路边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上书法课
“我通常会给孩子们上一节额外的课,讲讲我的校园生活,希望有机会带他们逛逛校园,体验一下大学生活。”张文曾认为,支教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志愿者去帮助山区的孩子,更是孩子们治愈志愿者的过程。
湖北大学“路边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课后与孩子们互动
湖北大学“路边花开”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为孩子们上手工课
离开青龙村时,记者注意到门口摆放着一排整齐的展架,上面摆放着“花开在路上”文化传承志愿服务队获得的各种奖牌以及服务队与孩子们的合影。“村里都说家庭要整洁,这里就是我们的另一个小家。”服务队队长刘文飞说,除了参加暑期支教,服务队还在全省各地开展普及科学知识、宣讲科学家精神等实践活动,并把文化传播的脚步迈到了西藏山南。“我们会努力让传统文化之花开得更加茂盛。”刘文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