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与二战:需求不足、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困难及影响

admin

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说到需求不足、生产过剩而导致的经济困难,很多人都会谈及始于1929年的那场大萧条,那确实是迄今为止人们观察到的最典型、最严重的一次。

大萧条与当时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关系最为密切,当时美国在产出上占有绝对优势,约占世界总产出的40%,这造成了它对世界市场的巨大影响力。

当时美国人的性格和今天的中国人很相似,也很勤劳,爱储蓄、爱投资,大家都在拼命追求财富。美国的经济状况也和今天的中国很相似,同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大量泰勒流水线工厂,所谓的过度投资,导致产能过剩——没有人为的干预,自然需求不足。

最重要的是,当时凯恩斯的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尚未出版,以此为基础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也尚未出现。各主要国家都坚持金本位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金融当局。经济危机急需流动性供给,但金本位制度强调借贷和金融安全,导致货币供给受到极大限制。事实上,随着危机的加深,借贷行为减少,货币供给也随之减少,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通货紧缩。

随后,美国政府发生变革,罗斯福总统得以入主白宫,他根据凯恩斯的思路,实行了一些政府赤字财政政策,投入了一定数量的政府投资,包括大力修建水坝、高速公路等公共设施。虽然有一些效果,但美国整体的经济萧条是无法克服的。人们说,真正让美国走出经济萧条的是二战的爆发。由于战争,大量的军火订单涌入,才最终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因此,很多人认为,如果爆发如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只有通过战争才能解决。

这种认识是一个巨大的错误,它把问题的根源归结于一个看似直接相关、显而易见的事件,而没有想清楚背后的深层机制。二战的爆发确实帮助美国走出了经济危机,并充分利用了其巨大的生产能力。

正如不少学者介绍的那样,从1941年底美国参战到战争结束,共生产了价值约1830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其中包括各类轻武器1400万件、各类机枪260万挺、各类火炮19.3万门、各类弹药410亿发、各类坦克8.6万辆、卡车240万辆、军用吉普车50万辆、各类战斗机29.7万架、各类军舰8800多艘、大型商船5600多艘等等。可以说,美国一手支撑了二战中盟军对于各类战争物资的需求。

然而持上述观点的人却没有意识到,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生产出那么多的产品,并向前线和盟国供应大量的战争物资,其实是美国政府发行债券、扩大政府开支的结果,而美国原本过剩的产能,却成为当时各国战争物资短缺的最好补充解决方案。

实质上,美国在战争期间被迫采取了更加彻底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刺激政策,为了支付巨额的军费开支,不得不开始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财政赤字,为了实现这些,就发行和供给更多的货币,政府大规模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充分刺激了美国原本巨大的潜在生产能力。

显然,大萧条和产能的满负荷并不是战争造成的,而是因为政府为了应对战争,被迫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扩张性财政和货币政策。这样一来,在和平时期,面对类似的产能过剩危机,完全可以主动采取同样的政策,而不必像战争那样被动地胁迫,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大量发行货币,为市场提供充足的货币供应,同时,大量的政府订单可以成为撬动市场远离通货紧缩方向的杠杆。

下滑原因及应对措施

我一直坚定看好中国经济未来,但严峻的经济形势挑战了这一观点。我原本以为,在宏观经济学盛行的现代,需求不足造成的经济困难应该不是什么问题,解决的办法也很多。但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实践,这个困难确实相当顽固。

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至少发生过两次。

1997年,为了控制90年代初的严重通货膨胀,中国采取了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这也导致了通货紧缩,经济出现了相当大的困难,当时大量国有企业破产,很多私营企业的经营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不少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迎难而上,凭借管理和成本优势,逆势扩张,成为行业巨头,收获了改革的最大红利。这也是因为当时我国刚刚走出严重的通胀,产能过剩形势还不严重,当时的通货紧缩只是因为控制通胀的力度太大。

进入新世纪后,伴随着我国加入WTO,由于出口大量增长,出现了大量的贸易顺差,迅速改善了我国的经济状况。大规模出口除了直接的好处外,另一个好处就是这些贸易顺差赚取了外汇。出口企业需要把外汇换成人民币来维持企业经营和再投资,以及收回投资收益。这些大量换回来的人民币直接进入流通市场,大大增加了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中国才得以走出此前的通货紧缩,进入长期的经济繁荣期。

当然也有中断,2008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短时间内外贸停滞,经济萎缩,但我国及时推出4万亿元的大规模经济扩张政策,依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量投入,中国成功走出了短暂的经济低迷,进入了更长期的繁荣期。

然后到了2023年,由于新冠疫情对我国的冲击,加上世界一些国家想跟我国经济发展脱钩,各种累积的不利因素汇聚在一起,我国又一次面临需求不足的经济下行。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价格下跌,有些通货紧缩的迹象。因为商品供大于求,销售不畅,很多商家经营困难。主要有三点原因:

1、由于中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中国各类产品的产能原本是分配给全球市场的,但近年来,由于西方国家民粹主义兴起,脱钩论盛行,导致中国产品出口受阻,原本分配给全球市场的产能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2、由于中国公民的收入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依赖于中国工程师和产业工人的红利。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但他们的收入不高,所以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

3、另外,中国人非常节俭,爱储蓄。我们总是担心未来的长期风险,宁愿暂时牺牲一些消费,把钱存起来以备将来不时之需。根据官方统计,中国家庭存款一直非常庞大,屡屡破纪录。2024年,中国家庭存款总额超过140万亿元,高于中国上一年的GDP,也超过美国、日本、法国三国存款总额之和。

在经济发展初期,出口比较多的时候,爱储蓄能帮助一个国家快速积累资本,使企业快速成长;但在经济发展平稳期,需要拉动内需的时候,爱储蓄、消费不足,容易导致生产过剩、消费不足,不利于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人民生活日益富裕,都依赖于生产更多的产能、供应更多的产能、消费更多的产能。

只生产不消费,我们不会富裕。我们必须拥有和消费更多的生产能力,包括商品和服务,以及公共设施,我们的生活才能真正富裕起来。所谓的财富就是这些东西构成的,我们显然不缺供给能力,而且还有很多,只是我们没有更多来为自己使用而已。

产能多一点不是坏事,不是负担,而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我们改善生活水平的依靠。我们要把生产出来的产能多供给自己,自己用,这是繁荣的基础。

经济发展还是要靠内需,只要中国的内需发展起来了,就不用担心贸易战、关税。一方面我们自己的产能可以消化,不用那么依赖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外界对中国的一个不满就是我们生产的东西出口很多,进口的东西相对很少,中国一直对外贸易顺差很大。

只要中国内需市场回暖,不但国内产品卖得好,外国产品在中国也会有更大的市场,进口就会增加,其他国家也可以通过与中国的贸易赚更多的钱,从而实现对外贸易平衡,此前的贸易战和对中国发展的不满也会大大消失。

不要太担心通货膨胀

内需没起来的主要原因是消费不足,但我们不能强迫大家都消费。所以政策要围绕让老百姓多挣点钱来做。一方面可以让想消费的人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喜欢储蓄的人当然可以多存点钱,这样就可以多有安全感——通常,人们越有安全感,消费就会越多。

有人说,钱只是数字,经济最根本的还是各种有形的商品和服务。这话没错。但作为一般等价物,钱可以润滑贸易体系,让我们的经济活跃起来。如果市场上流通的钱太少,经济就会停滞甚至萎缩。

根据大萧条和二战的经验,在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时候,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私人消费和投资低迷的时候,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增加投资,向市场提供更多的钱,或者直接把钱给老百姓——至于钱从哪里来:发行国债,然后央行回购。

很多人担心这会引起通货膨胀,但现代央行管理制度已经有足够的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率。方法是,在通货紧缩时买入国债,释放货币;通货膨胀严重时,卖出国债,回笼货币。此外,还有利率调整的方法。

中国经济下滑的原因是需求不足,与当今大多数国家经济危机的成因完全不同。像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经常出现经济危机,一般都伴随着极高的通货膨胀。这是因为该国生产的商品远远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所以只能大量进口。由于本国生产能力不足,出口商品换取外汇不足,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随之而来的是普遍的价格上涨,最后是恶性通货膨胀。

只要供给能力充足,我们就不必过于担心出现严重的通胀。严重的通胀主要是生产不足,商品相对货币供给不足造成的,中国面临的问题显然不是这个问题,现在担心通胀有点太早了。

日本应对经济停滞的教训

需要指出的是,产能过剩一直是我们邻国日本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其他东亚经济体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现象。相比之下,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很少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因此,可以说这是东亚社会的一个特殊情况。

舆论界一直有日本失去二十年的说法,当然也有很多人不同意。但不管怎样,早在上世纪70年代,日本就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也是当时亚洲唯一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经济体。虽然之后“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但日本却长期独霸东亚经济,韩国、台湾、中国、新加坡等经济体的人均GDP都远远落后于日本。

如今这些经济体的人均GDP都已经超过日本,且不说在这期间中国大陆经济高速增长,迅速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今就连印度和德国的经济总量都已经超过日本,日本则下滑至世界第五,这足以说明日本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确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

为解决生产过剩问题,日本多年来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零利率。但有人指出,似乎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日本的零利率货币政策听起来很强势,但力度不够。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所建议的,日本需要设定一个通胀率,比如3%至5%,并尽力去实现,以改变民众不愿投资和消费的局面。如果没有通胀,由于经济没有好转,投资回报率较低,持有现金会比投资更有利,储蓄就会成为社会普遍的选择,形成投资不足、消费不足的恶性循环。

投资不振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一是造成当时经济发展不振,二是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由于日本企业投资保守,反而丧失了原有的领先地位,导致产业落后。

日本在芯片和液晶面板领域落后的原因,就是在产业升级、急需设备升级和投资的时候,掌握技术的大公司过于保守,不敢投资,从而错失了产业升级的关键机会。这两个领域,日本曾经是领头羊,附加值非常高,技术壁垒也很高,技术实力最强。现在,韩国和中国已经在这两个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其实,韩国和台湾在进入这两个行业的时候,就招募了大量日本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参与其中。

如今台湾、韩国的人均GDP都超过日本,和他们在这两个前沿领域超越日本有很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