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瓷器·花丝镶嵌】
作者:张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岳洁琼(中央美术学院协同创新办公室主任、故宫博物院执行馆长)
花丝镶嵌技艺是中国传统金银工艺,是“花丝”和“镶嵌”两种技艺的结合。该技艺以金、银、铜为原料,将其拉成细丝,再用捏、填、积、焊、堆、叠、织、编等传统技艺制成,再以宝石、玉石、珍珠、玛瑙、翡翠羽毛等镶嵌其上。花丝镶嵌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燕京八绝”之一,是“京工”的特色宫廷艺术。作为中国传统工艺的珍品,用花丝镶嵌技艺制作的凤冠、金簪、寿星饰等,在故宫博物院宝库、明清宫廷题材电视剧中都能见到。 它们不仅造型精美,而且因其蕴含的吉祥寓意,具有独特的文化象征意义。
贵州省博物馆藏明代金凤冠
当代设计师设计的“绽放之始”戒指
黄金丝绸之路
自西汉张骞开辟西域以来,精致的金饰工艺沿着东西方贸易路线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用该工艺制作的金银首饰、服饰、车马配饰以及刀具、酒具等随身用具成为热销的商品。这些精美的工艺制品随着商队的迁徙而广泛融合、流传,逐渐成为多种文明的物质载体。
唐代,我国国际贸易空前繁荣,除丝绸之路外,中国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进行贸易,这些地区的珍珠、宝石大量进入中国,精金工艺开始与珠宝工艺相结合,镶嵌珍珠、宝石的金银首饰成为宫廷贵族的新宠。
随着宋代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用精金工艺制作的首饰和器皿已不再是宫廷贵族的专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平民百姓在闹市金银作坊中选购精金和首饰工艺品的细节。
明代精金首饰工艺品的使用群体更为广泛,生产作坊也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内务府制作,即皇家直辖的生产机构,有明确的礼仪、材料规定;第二类是在王府内制作,归内务府管辖,风格也受到市场的影响;第三类则是民间制作,体现了世俗的喜好和变化的潮流。
值得注意的是,精金工艺的设计、制作标准在明代逐渐形成,并在我国西南地区也得到传播和发展。从贵州省博物馆杨氏土司墓出土的两顶明代金凤冠可以看出,播州杨氏将明代官方设计与民间图腾相结合,呈现出集精金首饰工艺于一体的精品。在密密麻麻的金花中,纤细的金丝缠绕着如花蕊般颤动的珠子,在簇簇的花间,金鸟、蝴蝶的羽翼上镶嵌着红蓝宝石,富贵祥和。随着明代云贵与中原之间丝绸之路贸易和驿道交通的发展,用精金工艺制作的银饰逐渐进入富裕的云贵少数民族家庭,发展成为今天云贵地区丰富多彩的银饰制作技艺。
当代设计师创作的“信仰、希望、爱”胸针
清代金镶珠石簪,故宫博物院藏
工匠精神与文学精神
1958年,北京花丝厂联合多家花丝镶嵌社团,成立北京花丝镶嵌厂,将纯金工艺的典型制作技艺“花丝”与首饰工艺的典型制作技艺“镶嵌”融合,成为技艺传承发展的新路子,正式确立了“花丝镶嵌”的名称。通过这种合作模式,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组织化的工业化生产方式,花丝镶嵌工艺的发展也踏上了新的征程。
这一时期生产的花丝镶嵌首饰和工艺饰品成为国际上广受好评的贸易产品,为扩大出口、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当时的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培养了一批兼具设计与制作能力的花丝镶嵌人才,他们设计制作了许多既有中国风格又富有创新性的作品。1983年,寓意“凤凰朝阳歌唱,万事如意”的花丝镶嵌饰品“凤铃”在东南亚珠宝设计大赛中荣获“最佳设计奖”,这是中国珠宝首饰行业首次获得的国际奖项。“凤铃”创新性地将现代钟表的工业设计风格与传统的花丝镶嵌工艺相结合。用花丝制作的凤凰昂首回首,凤翼和凤尾的羽毛采用与钟表零件相同的钻石切割方式镶嵌。 凤尾的掐丝羽毛也较明清时期的工艺手法有所改良,此件作品造型简洁凝练,具有浓郁的当代设计语言特征。
花丝镶嵌由于其工艺和材料的特殊性,不仅是展现工匠技艺的载体,更是不同历史时期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在花丝镶嵌的发展中,设计的需求是技术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如汉魏晋时期,花丝镶嵌作品题材多为神仙瑞兽,有助于人们在佩戴首饰或使用器物过程中产生仙境的想象。宋代花丝镶嵌以日常叙事的方式呈现,从花卉、瑞草组成的四季花讯到借用庭院美景的山水小路,从大到器物到小到耳环,都体现出宋人独特的审美风格。湖北省蕲春县博物馆藏有蕲春洛州城窖藏出土的四对宋代插花耳环。其中金丝花瓶莲花耳环,形似一朵莲花,两朵桃花插于四面花瓶中。 这对耳环采用宋代花丝工艺典型的珠金边作为框架,即把直径不足1毫米的金珠焊接在金片切割而成的窄金条上,形成框架,勾勒出精美的插花造型。这种工艺既保证了耳环佩戴时的轻盈,又展现了花卉主题的灵动。回想宋代女子佩戴的年代,女子与瓶中花卉相得益彰,正是宋代诗词中所描述的清雅韵致,也可以是闺房女子寄托情怀的清纯之物。
受明代文人审美取向的影响,人物故事、动物形态成为花丝镶嵌设计的主流题材,同时华丽的宫廷服饰也进一步彰显了这一工艺的精湛。十三陵博物馆镇馆之宝“金翅善冠”堪称这一时期花丝镶嵌工艺的巅峰之作。整顶金冠由直径0.2毫米的金丝编织而成,两翼上的花丝龙栩栩如生、栩栩如生。
清代,从神话故事中提炼出吉祥寓意的吉祥题材创作影响了花丝镶嵌的设计。故宫珍藏的金镶珠石升官簪即是此类作品的代表。金簪以乐器“笙”和官帽“冠”为主要元素,细腻的花丝镶嵌处理,呈现出歌舞升腾、吹笙时官帽扬起的生动场景,迎合了清代文化“图必有意,意必有吉”的观念。
花丝镶嵌工艺史,也是一部社会风俗史,是不同历史时期生活时尚不可或缺的指标。
APEC会议“花”国礼手提包
花丝镶嵌饰品“凤铃”
时代新动向
源深则水长,根深则叶茂。如今,花丝镶嵌技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传承人的涌现、新锐设计师的汇聚,让花丝镶嵌成为当代设计的重要创新资源。
花丝镶嵌技艺传承人传承前辈工艺,制作出代表国家对外最高荣誉的“友谊勋章”、APEC会议上的“七一勋章”和“花”国礼手袋,成为国家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独特符号。新锐设计师将花丝镶嵌技艺运用到时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仅在国际秀场上引领潮流,还与国潮产品相结合,打造出人们日常佩戴的民族首饰。有的艺术家将齐白石的经典画作与花丝镶嵌相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胸针;有的艺术家为琵琶演奏者设计项链,与其演奏的“丝路飞天”乐曲相得益彰;新近出版的《中国金银器》一书的作者杨志水也与青年设计师合作创作了一系列花丝镶嵌作品,不仅彰显了该工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也体现了当代设计的创新潮流。
湖北省蕲春县博物馆藏宋代金丝花瓶莲花耳环
当代设计师制作的“米金山”胸针
新型师徒制重新纳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高校教师成为花丝镶嵌技艺的学者型传承人,依托高校科研资源优势,带领学生突破传统工艺局限,利用参数化、增强现实等技术将花丝镶嵌转化为数字化时尚,并通过3D打印、CNC数控等技术将花丝镶嵌手工制造与智能制造相结合,开辟了传统工艺与虚拟珠宝融合的新领域。
此外,花丝镶嵌的应用材料也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已尝试制作钛金属、4D记忆自动变形材料等,未来可拓展至更多材质,在丝路文明交流互鉴中焕发新的生机。
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淀,以其精致细腻、华丽特质,在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新兴技术后,重新绽放万种光彩。相信这种蕴含几代人智慧与匠心的艺术形式,在未来仍能继续点亮人们的生活,将美丽传递给世界。
光明日报(2024年7月28日第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