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之暗面》再次筹集了资金。
8月6日,彭博社报道称,月之暗面刚刚完成逾3亿美元新一轮融资,推升其投后估值至33亿美元(约236亿人民币),成为大模式“四小龙”中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公司。
有意思的是,7月25日,百川智能完成50亿元A2轮融资,投后估值200亿元;5月31日,智朴AI完成4亿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30亿美元,约合210亿元人民币。
如果将这三组信息横向对比,我们会发现,国内前三家大型模式独角兽均在两个月内加入“200亿”俱乐部,仅剩MiniMax最后一搏,在战略融资后,其估值已达2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75亿元。
200亿元估值意味着什么?相比上个时代的“AI四小龙”,估值最高的商汤科技市值约344亿元,旷视科技市值约267亿元,第四范式市值188亿元,云从科技市值仅为104亿元,还不到月之暗面的一半。
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百川智能去年11月左右就完成了上一轮融资的结算,但直到7月才对外披露。《月之暗面》的最新一轮融资也在此之前完成,但选择在这个时间点披露,是为了紧跟潮流,不落后。
有投资人分析:“只能说明半年前大家对基地规模化模式还是有期待的,关键还是看下一轮能不能融到钱。最近披露的消息,很可能是因为技术和产品上还没有大的突破,只能靠融资消息来获取市场信心。”
融不到钱的海外独角兽在2024年上半年相继倒闭。8月3日,谷歌正式宣布“收购”Character AI(以下简称C.AI),并将该团队纳入麾下。Adept和Inflection AI不久前分别被卖给了亚马逊和微软。
巧合的是,他们的估值也在25亿美元至40亿美元之间。
高估值之下,创业公司不能只靠梦想,如果找不到看得见的盈利模式,投资人就会失去耐心,创始团队很容易卷铺盖走人。
“200亿估值”的背后,不是创业公司的里程碑,而是创业公司的危险地带。
1.“200亿只是一个数字”
不止一位投资人告诉我们,200亿的估值其实没什么意义,“以前互联网时代没有这么高的泡沫,100亿到200亿的估值能体现出公司真正的商业价值,但现在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现在这四家公司可能已经到200亿了,有可能明年或者后年其中一家就归零了,所以没有意义。”
200亿的集体估值,是创业公司“碾压”的结果,并非偶然。“在同一梯队的公司中,当一家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其他的都会跟着,不能落后。”有投资人分析,现在估值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不落后,跟上竞争的步伐。
“一般来说,这类创业公司的估值,都是先选择和目标公司同行业或者商业模式相似的公司作为参考,通过对比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来估算,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家公司达到了某个价值,就会作为参考,估值很快就会跟上。”另一位投资人说。
源码资本一位投资人也解释了背后的投资逻辑:“早期投资人几乎不看大型模式公司的技术、产品和商业模式,假设要100亿才能出成果,投资人想的是谁能融到100亿,能坚持到最后的才有机会。”尤其在如今大型模式项目稀缺的前提下,融得的资金越多,能获得的融资就越多,估值也会越高。
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尤其是在早期“烧钱”领域,机器人、自动驾驶、芯片、能源等公司都是在大量资本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但不同的是,大型模式公司达到这一门槛的速度几乎被“碾压”到了极致。
曾经备受资本追捧的“人工智能四龙”用了近三年时间才迈过“200亿”的门槛。在自动驾驶公司技术起伏不定的背景下,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用了近四年时间才达到上述估值水平。
相比之下,对于大模型公司来说,月之暗面用了350天,百川智能只用了300天,而且两轮融资都十分早。百川和月之暗面都刚刚到达A+轮,在商业模式都还未成型时就成为了超级独角兽。
硅星从多位投资人处了解到,创业公司的发展有几个关键节点:当估值达到10亿美元时,意味着达到了独角兽企业的准入门槛,创业公司开始崭露头角,转入卖方市场;当估值达到30亿-50亿美元时,意味着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估值体现了对未来发展的预期;而一旦估值超过这个水平,就需要目标公司论证可行、高效的商业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验证、优化其商业模式,实现持续的盈利和增长。
简单来说,在这之前,创业公司可以靠投资生存,而在这之后,创始团队、商业模式、生态都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
因此,“200亿”往往被看作是一个创业公司的分水岭,要么起飞,要么下滑。
2. 中等估值的“危险区域”
进入200亿元队列后,创业公司开始面临商业化的考验:资本开始期待回报、企业竞争摆上台面、用户规模增速放缓、留存成为考验,陷入技术、成本、市场的综合考量。
这个估值区间的创业公司已经进入了最艰难的危险区,不赚钱,或者没有赚钱的可能,都成了一种罪过。
C.AI的估值最终从40亿美元缩水至25亿美元(175亿元人民币),并被谷歌收购,停留在200亿元大关。
虽然曾是最受欢迎的移动端APP,拥有420万用户,打造了1600万AI机器人,但庞大的用户规模并没有带来看得见的商业模式,600万月活用户中,付费用户仅有10万,占比仅为1.6%,反而带来了高昂的算力成本,今年4月,C.AI被曝现金流出现问题,极低的付费率让盈利成为泡影。
以Character.AI为例,国内几乎所有大模型产品都是免费提供给C端用户的,即便《月之暗面》坚定地选择了to C的产品形态,并积极探索用户付费模式,但用户的强烈反对恰恰证明了to C商业化的难度。
不过创业公司并不擅长在to B领域提供服务。上述投资人分享道:“很多云厂商免费提供大模型服务,创业公司在to B领域优势比较弱,所以整合是个不错的选择。”
“一个估值200亿的公司,未来两三年至少要创造2亿的利润,但现在几乎没有一家大型创业公司有看得见的盈利模式。”
另外一位投资人也表示:“这个阶段的公司本质上都是回本的,现在的估值和业务潜力严重不匹配,甚至看不到希望。如果C.AI的DAU(日活跃用户)从400万提升到5000万,就算现在不赚钱,按照以往的经验,5000万DAU很容易赚到1亿、2亿。但止步于400万,也就是说你的天花板这么高,烧多少钱都一样。”
如果一家公司不赚钱,投资者就会失去耐心。在不断推动创业公司商业化的过程中,创业公司的动作会逐渐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导致公司为了追求短期业绩而牺牲长期发展。与创始人最初的目标相比,投资者更愿意看到公司估值不断扩大,以提高利润率。
据硅星对国内几家大型模式创业公司的了解,一些创业公司被“逼”向用户收费、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或将产品推向海外,即便创始人自己并不认为现在是最好的时机。
与此同时,创业团队的一些管理问题也会在这个阶段爆发,就像Stability的管理层原本对创始人充满不满,最终赶走了自己这位“臭名昭著”的CEO,但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没有盈利,把所有可以粉饰的问题都摆到了台面上。
面对内忧外患,创业公司在这样的拉锯战中又面临着新的“艰难复制”。
3. 谁可以继续投票?
那么最大的疑问在于,这家估值如此高的公司将如何继续融资?
在《月之暗面》最新一轮融资中,另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腾讯以新股东身份崛起,与老股东阿里巴巴一同入股。
对此,上述投资人表示:“对于年利润几百亿的大公司来说,这点钱不算多,可能是买一个前沿的职位,可能跟学术界进行一些交流,也可能在某些方面进行一些技术合作等等,总之背后的原因非常多样。”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巨头强势注资之下,创业公司想要走出一条独立的道路已经变得十分困难。
从目前国内的融资情况看,出现了两个方向,一是本土产业基金的注资,二是接受沙特阿美等国外大型企业集团的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
百川最新一轮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等。据公开信息显示,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已投资了百川智能、圣数科技、智朴AI、RealAI、深度科技、面笔智能等多家大模型领域明星创业公司。
除接受北京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外,智普早在2021年就已经开始接受北京、深圳、南京、枣庄、青岛、苏州、昆山等十余家地方产业基金的投资。
上述投资人猜测,如果估值继续上升,后续可能会有国资背景的基金入场,这将使整个大模型行业更加集中,加剧两极分化,形成新的格局。
另一个方向则是将目标转向中东财团。在智浦AI最新一轮融资中,沙特阿美旗下风投基金Prosperity7 Ventures在B+轮投资4亿美元。Prosperity7 Ventures是沙特阿美旗下多元化风投基金,曾多次投资中国AI企业,包括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公司宏景智嘉、矢量数据库公司Zilliz等。
“自动驾驶公司在融资后期引入国际资本很正常,因为融资金额太大。小马智行在D轮引入了中阿联合投资基金,D+轮也是由沙特背景的风投领投。”
对于沙特风投为何近年来频频在中国投资,一位有美元基金背景的投资人解释:“有的人民币投资者投不起,有的等不起,这种长周期的行业,需要一些老钱有足够的耐心,十年见回报很正常。”
涨势启动,最终一家创业公司能否在高估值的光环下长期发展,依然将考验这家创业公司自身的创新能力、内部管理以及战略定力。
也就是说,中国大型车型的竞争要到2024年下半年才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