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90 后的校园回忆:那些不成文的规定,你还记得吗?

admin

对于出生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他们来说,童年的校园生活不仅要受到日常的《小学生行为准则》的指导,还要受到各种约定俗成、普遍适用的“不成文法”的约束。

这些包括但不限于——早上进校门迎接校方值班领导、周一穿校服、进教室后将作业放在指定位置、上电脑课前戴鞋套等。

上电脑课穿鞋套__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

我小时候的计算机教室是规章制度集中的地方。

即使违反了前三条规定,最多也只会受到老师的严重警告。

不过最后一条——上课前不穿鞋套,自然会被信息老师拒之门外,就算能休息一下,下课后也很有可能被留下来打扫机房。

更让人疑惑的是,当我们的下一代踏入小学时,竟然还在高清重现着我们父辈在“接触电脑”之前演绎的那些名场面。

所以“上计算机课为什么一定要戴布鞋套”就成了两代人的未解之谜。

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_上电脑课穿鞋套

_上电脑课穿鞋套_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

逝者的记忆突然袭击了我……

鞋套出现的首要历史原因当然是电脑太贵了。

一般认为,中国少儿计算机教育起源于1984年,当时小平同志提出“普及计算机,要从幼儿做起”。

原因并不复杂:1986年,一台IBM PC/AT兼容机的税前售价为4000美元,按当时汇率折合近1.4万元人民币,几乎相当于一个国企职工十多年的纯收入。由于当时国家还处于单周期计划经济,即便教育、财政部门开了绿灯,学校还是要自行申请相应的外汇额度。

上电脑课穿鞋套__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

据央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均外汇储备不足42亿美元。

总之,当时的电脑是一种稀有物品,有钱也买不到。

即便能把几十台电脑运过大洋,学校还是要花巨资建一个机房,才能让他们安家落户,恒温、空气净化、除尘等以前在涉外酒店才能见到的电器设备尽量都装上去,真是把他们当活佛一样对待。

就如同从物质匮乏时代一路走来的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一样——一旦买了“贵”的东西,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它套上安全套。

从缝纫机、录音机、电视机、录像机,到汽车时代的真皮座椅,都享受过类似的待遇。所以比起上课前穿上白大褂,背诵电脑室墙上贴着的天书般的规章制度……一双小小的鞋套,是每次触摸未来前的最低要求。

但上述分析只能从历史的角度概括计算机课“鞋套”的合理性。

世纪之交,电脑迅速普及中国家庭,进入移动互联网后,体积庞大、操作繁琐,甚至呈现边缘化趋势,而80、90后梦寐以求的信息化课程,已不再是新生代喜爱的科目。

然而,在生活和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鞋套仍然是大多数学校信息课的必需品,尤其在开学期间,知名网店每月的销量都能达到10万以上。

对此,我们只能继续从功能角度进行分析。

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上电脑课穿鞋套_

小时候,机房的老师们都曾严厉地教导我们穿鞋套的必要性。除了“抵御病毒”、“弄坏了你爸妈赔偿一年的工资都不够”这样的警示语外,“防静电”大概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一定科学性和事实依据的解释,也相当“给力”。

众所周知,服装面料的摩擦是人体产生静电的主要原因,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以腈纶、涤纶为代表的廉价化纤面料,还是如今人人都买得起的羊毛、羊绒等,在干燥寒冷的冬季,都很容易积累上万伏的静电。

虽然人体静电的绝对值听起来很可怕,但由于人体皮肉电阻很大,放电时间通常只有0.01毫秒,我们对此的感知仅限于“啪”的一声和手指短暂的刺痛感。然而对于敏感的电子元器件,尤其是早期兼容机市场缺乏防静电和接地设计的电脑硬件,静电压浪涌极有可能造成电容、芯片损坏,甚至主板击穿。

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_上电脑课穿鞋套

国家标准《计算机房安全规范》中专门提到了人体静电对计算机硬件的潜在危害。

在学校机房的使用场景中,虽然学生不可能打开电脑机箱去探索电脑内部世界的奥秘,但手指触碰外部的金属接口,甚至像我们小时候偷偷做的恶作剧——把鼠标轨迹球取下来再放回去,理论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而且,在教学环境中,静电对硬件的损坏具有延迟性和隐性性,这意味着即使采用最严格的机房登记制度,当发生故障时也很难确定责任人,给校园资产管理带来无穷的风险。

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_上电脑课穿鞋套

静电听起来就像一颗定时炸弹,而消除它只有两种方法:接地。

在日常使用中,除了静电释放器、防静电手环等专业设备外,用手摸一下水管,甚至赤脚踩在水泥地上,都可以消除相关隐患。目前市面上的电脑课鞋套大多采用硅油无纺布,导电性能好,用松紧带绑住裤腿后,可以有效将人体静电释放到大地。

然而,在计算机房建设初期,为了显得高档,地面上常常铺上合成地毯、木地板等绝缘材料,这给“迷惑人类行为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使用端来看,由于当时购物渠道有限,学生们很难买到合规的鞋套,很多都是家长用旧衣服剪下的丝绸、帆布等材料亲手缝制的,甚至还有用化肥包装袋(聚乙烯)制作的土制品,这些绝缘体往往让防静电地板形同虚设,与机房建设者一起谱写了一出“卧龙凤呈祥”的故事。

所以简单总结一下,在校园计算机课初期,由于缺乏安全防护制度和常识,戴鞋套与保护教学资产没有直接关系。从防静电的角度来说,哪怕进计算机教室前洗手,在水泥地上三叩九叩,都比戴鞋套好。

而就如今的计算机类产品而言,由于计算机本身从芯片、PCB设计、机箱电源、甚至插座都有一整套成熟的防浪涌设计,因此所谓“碰一下”就会损坏计算机,或者按错开关顺序就会烧坏计算机,都是荒谬之极。

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_上电脑课穿鞋套

鞋套上的灰尘唯一能直接影响的就是软驱磁头读写的稳定性。

上电脑课穿鞋套_电脑课为什么要穿鞋套_

由于“鞋套”存在的合理性无法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因此,我们只能从学校规章制度的角度入手。

一所拥有 2000 名学生、占地面积约 60 亩的中小学,通常教室由学生负责,公共区域则由专业保洁公司负责。但全校师生共用的计算机室,并不属于由特定班级负责的“包区”。计算机室资产和技术密集程度高的特点,也意味着不可能交给外部人员,因此信息老师只能自己动手。

从安全角度考虑,现在的计算机教室都设有地线,上方铺设了防静电高架地板,地板与地板之间有明显的缝隙,用湿拖把和水性清洁剂清洁地板存在很大风险。

另一方面,机房作为每所学校最值钱的区域,也是其他学校计算机检查、来访的窗口部门,对卫生的要求丝毫不亚于食堂。以上规模的学校,一般有4间左右的计算机教室,专职教师不超过6人。如果对学生鞋底的卫生没有任何限制,日常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然,在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只要求鞋套“可用”,不可能亲自逐一检查鞋套的卫生情况——毕竟大家都习惯选择“耐脏”的深色的,而且很多孩子的鞋套比鞋底还抽象……

所以有句话说,科学的终结是神学,神学的终结是形而上学。就在我们步入人工智能时代之际,我们依然沿袭着祖先的很多传统——穿鞋套也算是校园生活中的众多仪式之一。

或许这样的集体行为能培养孩子们的纪律性,提醒大家爱护公共财产、遵守课堂纪律、刻苦钻研计算机知识……但更多的,其实只是一种尊重“机器灵魂”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