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翟瑞敏
界面新闻编辑|刘海川
2024年8月14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开庭审理了十三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原副主任委员、贵州省委原书记孙志刚涉嫌受贿案。孙志刚被指控受贿8.13亿余元,其当庭表示认罪、悔罪。
作为二十大后首位被免职的原省委书记,孙志刚的腐败离间值得人们深思。尤其是在孙志刚主持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年间,他的作风和方向备受争议,他试图以全省之力“消灭”玉米的做法令人印象深刻。短短三年,孙志刚“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工业革命”就化为泡影。
“这场革命是‘被迫的’”
2015年10月,孙志刚出任贵州省委副书记,随后出任副省长、代省长,次年1月当选省长,正式开启他的贵州省长征程。
上任后,孙志刚公开表示,“从今以后,作为贵州人民的一员,我将全力融入贵州、服务贵州、为贵州做贡献”。
当时孙志刚已经62岁,正是部级官员即将退休的年龄,却反而得到重用。这被外界解读为高层打破用人惯例,“不分背景,一视同仁”。
随后,他开始着手“玉米革命”。其实,2018年之前,国家就已经通过市场引导、财政补贴等方式适当减少了玉米种植面积。2015年,原农业部发布《“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指导意见》,提出力争2020年“镰刀弯”地区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1亿亩,比目前减少5000万亩以上。
贵州当时的官方宣传是,玉米是低效作物,农民每亩种植玉米只能获得600元左右的收入,而如果改种蔬菜、水果、药材等其他高价值经济作物,每亩可以收入数千元甚至数万元。此外,有研究机构称,种植玉米易导致水土流失,危及贵州生态发展的底线。
事实上,贵州农民种植玉米已有400多年的传统。史料显示,贵州省玉米种植始于清初,乾隆年间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至民国时期已成为贵州省主要粮食作物。
“贵州山区多,适合种玉米,农民愿意自己种玉米,不是看重好处,因为也要吃,家里种点玉米,喂猪、喂鸡,就能自给自足。”贵州省一家玉米研究单位的专家告诉界面新闻,官方宣传说玉米产值低,是因为没有和养殖业挂钩,而挂钩的意义,一般的产值是体现不出来的。但当时人们在行政命令的宣传下,只看到了玉米种植的弊端,而忽视了其作为粮食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8年,贵州省仍有280万农村贫困人口。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发展高效经济作物也被政府视为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开展产业扶贫的客观需要。孙志刚曾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传统小农经济严重制约了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的进程。
不过,温和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指导似乎收效甚微。据贵州日报报道,2017年,贵州省委、省政府对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作出了专门部署,但一年下来只减少了37.57万亩。
孙志刚接任省委书记半年后,2018年1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打赢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攻坚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旱地基本农田要全部种植经济作物,彻底改变种植玉米的传统习惯。
贵州省政策要求,各地按照“15度以下耕地主要退耕还林还草,食用菌、药材等高产作物;15度至25度坡耕地主要退耕还草,木本中药材、茶叶、优质水果等;25度以上坡旱地全部退耕还林还草,退耕林以经济果林为主,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的思路,减少玉米种植,推进替代作物种植布局
2018年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贵州代表团举行开放日活动。孙志刚在现场表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不采取非常措施难以实现。因此,“振兴农村经济需要一场深刻的产业革命”。
“这场革命是‘被迫’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传统低效粗放的发展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我们一直致力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但收效甚微、进展缓慢。”2019年8月,孙志刚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8年3月底,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二次常委会上,相关负责人强调,压减玉米种植面积是贵州省委从全局出发作出的战略部署,2018年把玉米种植面积由1100万亩压减到600万亩,是全省必须完成的战略任务。
“你敢种,我敢挖,玉米秸秆我绝不丢下”
贵州省全面开展玉米减种行动。
为了推动这场深刻的产业革命,振兴农村经济,孙志刚决定进一步推进他此前在贵州省开创的“五步工作法”:政策设计、工作部署、干部培训、监督检查、问责追究。他认为,这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形成闭环,为这项预期改革提供了执行保障。
上述《通知》还提出,由省农委牵头对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工作进行督导考核,对作风松懈、弄虚作假、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依法进行举报或约谈。
压力向下传导,贵州省多个区县市州制定了农村种植结构调整攻坚战战略目标和实施方案。如贵阳市提出压减低效玉米种植面积62万亩,涉及575个村204672户。2018年底前,全市低效玉米种植全面调整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区;2019年底前,全市以粮食玉米种植为主的地区全面调整为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区。
贵阳市一位农业部门的专业人士告诉界面新闻,农业结构调整本来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比如种新作物每亩地能赚多少钱,对脱贫攻坚也有帮助。但政府部门在执行上用力过猛,政策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太大,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基层工作人员拔玉米苗、与农民打架的情况。
“大家一直有种玉米的习惯,突然不让种了,很多人不理解,想不通。”贵州省某农业大县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
“反对的声音很多,大家都觉得这个做法不合适,农民世世代代种玉米,不是说说就能改变的。但这些意见都是私下里说的,我们也不能跟上级唱反调。”上述贵阳市农业部门的专业人士说。
争议事件逐渐引起外界关注。“你敢种我敢拔,玉米秸秆我绝不留。要想脱贫致富,别种玉米。”2018年3月,贵州省独山县上思镇一村的标语在网络上疯传。对此,上思镇回应称,该村对政策没有充分理解,该标语已被撤下。
另有媒体报道称,凯里市舟溪村下发《关于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通知》,禁止村内多地种植玉米,如被举报或处罚,将免收三年合作医疗补助。随后,舟溪镇政府紧急解释,因舟溪村党支部、村委会未向镇政府备案,其下发的通知被叫停。
面对乱象,2018年4月3日,贵州省农委办公室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减量调减玉米种植宣传指导工作的紧急通知》予以纠正,指出减量调减玉米种植不是不种玉米,而是种好、优质的玉米,不能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尤其对农户已经种下的玉米,严禁粗暴铲除,坚决防止因工作不到位而损害群众合法权益,引发群体性事件。
并非所有基层政府都无视现实、一味听从命令。贵州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玉米种植专家说,在玉米禁种期间,一些地方从源头上对玉米种子销售实行管控。上级要求玉米种子不能在市场上出现,这给农业部门带来很大压力,即要监管种子销售但不能违反行政法规。有些地方会想办法放松要求,聪明的地方会做出一些调整,强调“低效益玉米不能种(暗示高附加值玉米品种还可以种)”。
孙志刚之前被免职的贵州省原副省长李在勇,就是推行“政绩工程”的反面典型。他在六盘水市任职期间,力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打造100万亩沙棘产业。李在勇后来在中纪委专题反腐片中说,要求大规模种植,主要是为了好看,希望领导坐车就能随处看到这个产业。
据上述贵阳市农业部门专业人士介绍,为了禁种玉米,李在勇会用望远镜到路边、山谷等地查看。在他的压力下,当地农业部门私下提出,不要在公路附近种玉米,“别让路边碍眼,给农民补贴种别的作物,别管山了。”
“数据上传,数据上传”
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看上去效果很大,2018年6月贵州省农委发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贵州省已减少玉米种植面积792万余亩,同时形成替代作物种植蔬菜173万亩、茶叶37万余亩、食用菌5万余亩、中药材92万余亩、水果170万余亩、其他作物313万余亩(饲草120万亩)。
2019年3月,孙志刚在全国人大会议上表示,2018年贵州农村产业革命成效显著,减少低效玉米种植面积785万亩,新增高效经济作物667万亩。
对于这些数据,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贵州当地人澄清称,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只是“数据上来,数据上去”。
“其实减的没那么多,主要是需要在数据上体现出来,我们也没办法。当时很多区县上报说(玉米种植)清零了,但实际上肯定清不掉。土地承包权本身是农民的,他要自己种,不管包产到户干多少活,都不可能清零。”上述农业大县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这几年全省玉米种植面积肯定减少了,但没上面宣传的那么多,不可能每年都减少几万亩。
公开数据显示,经过2018年运动式减产,到了2019年,虽然部分市县仍在制定年度减产目标,但贵州省层面已逐步降低对玉米种植的话语权。界面新闻查阅贵州省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发现,除2018年提到“改变种植玉米传统”外,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在部署工作安排时均未提及玉米,重点放在优化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上。
孙志刚也坦言,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工作存在争议,但他仍在为自己的工作辩护。2020年1月,他在出席贵州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联席小组会议时谈到,2018年贵州省提出调整农业结构,以“减少玉米”作为突破口,引发了不少争议。他还说,“看‘秋收账目’,2018年减种了700万亩,每亩带来3000元甚至几万元的收入。2019年,大家思想统一,到现在调整了1000多万亩。”
2020年5月,孙志刚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表示,在乡村产业革命的推动下,2018年、2019年贵州农业产业增加值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前列,贵州省食用菌、百香果、韭菜等种植规模也跃居全国前列。“两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乡村产业革命符合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要求,也符合贵州省的实际。”他强调。
“其实早在他卸任省委书记那年(2020年),一些市州就向国务院反映过问题。当时官场上就有传言说国务院要派调查组来贵州。迫于压力,孙志刚不得不放松要求,不再强调对地方官员的刚性考核。”上述接近决策层的贵阳市农业厅专业人士介绍。
消息人士称,为了减少玉米种植面积,孙志刚曾多次强调,“我除了撤掉官员,没有别的办法。”在向国务院报警后,孙志刚表示,既然农民不理解这项工作,就让他们慢慢接受。“他说这些话,是为了自救,就是放弃强制玉米革命。”
2020年11月,孙志刚被免去贵州省委书记职务。2023年8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正式宣布孙志刚被免职。
2024年5月20日,贵州省整改工作推进会通过孙志刚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督促整改,强调必须坚决铲除孙志刚流毒和不良影响。5月27日,贵州省召开警示教育大会,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刻汲取政绩观误区教训,全面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为民利民的政绩观。
贵州玉米产业发展很快恢复正常,2023年10月,新华社援引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报道称,当年贵州省玉米种植面积已达1009.1万亩。
“现在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省政府和农业部门对玉米产业高度重视,农民种植需求基本恢复,目前玉米面积比减产前还少一点,今年能达到1000多万亩,未来应该能恢复到以前的种植面积。”上述玉米研究单位的专家表示,未来贵州省玉米种植面积甚至有望发展到1800-2000万亩。
“前几年的乱象对玉米产业发展影响不大,减少的只是数量,农户实际种植面积还是比较存在的,所以后续的恢复也很快。”贵州省一位农业专家表示,“玉米对农户来说确实是刚性需求,不会出现滞销的情况,农户自食其力就可以,只要生产水平能保证丰收,后端风险肯定比较小。”
“孙志刚卸任后,2021年后玉米没有再减产,当时就知道又要种了。不让老百姓种地,不种粮种什么?种地赚钱不赚钱,最终还是要老百姓自己说了算。”上述某农业大县管理部门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