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观察】
作者:马晓琳(浙江外国语大学教授、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复仇,还是放手?”半个多月以来,伊朗面临艰难的抉择。
8月15日,新一轮加沙停火谈判在卡塔尔启动。与前几轮谈判一样,由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没有直接谈判,因此由美国、卡塔尔和埃及三方斡旋。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伯恩斯、卡塔尔首相兼外交大臣穆罕默德、埃及情报总局局长卡迈勒、以色列对外情报局(摩萨德)局长巴尼亚参加了谈判。
此轮谈判不同寻常、引人瞩目,若能取得突破,将可避免伊朗因哈马斯领导人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刺事件而对以色列进行大规模报复,从而避免战争升级的风险。
图为8月16日在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汗尤尼斯西北部的一座城镇拍摄的建筑废墟。新华社
危险摊牌:以色列瞄准“抵抗轴心”
以色列选择“肉体消灭”其主要谈判对手,这是公然拒绝谈判并加剧冲突。
哈尼亚是哈马斯创始人之一,也是2006年哈马斯赢得巴勒斯坦立法议会选举后由该组织提名的首任总理,以立场相对温和、稳重著称,也是本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四处奔走推动停火的主要巴方谈判代表。
哈尼亚遇害并不令人意外,他早已被以色列通缉,甚至被以色列政府形容为“行尸走肉”。自2004年以来,以色列已在加沙连续袭击了包括艾哈迈德·亚辛和阿卜杜勒·阿齐兹·兰蒂斯在内的两代哈马斯领导人,还有更多哈马斯军政领导人被列入暗杀名单。其追捕范围从未局限于巴勒斯坦被占领土。
令人意外的是,哈尼亚在德黑兰出席伊朗新总统就职典礼时遭暗杀。这是以色列对伊朗领土完整、主权和尊严的又一次公然侵犯,是“虎口拔牙”的挑衅行为。以色列情报官员称,他们本来可以在卡塔尔结束哈尼亚的生命,但最终却选择了戒备森严的德黑兰,“为的是吸引更多注意力,让伊朗难堪”。伊朗自伊斯兰革命后新政权建立以来,一直不承认以色列作为合法国家的存在,还扶持黎巴嫩真主党,长期支持和资助巴勒斯坦武装组织,被以色列和美国视为新的反以基地。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六个阿拉伯国家和巴解组织并未采取实质性反制措施,但伊朗却与哈马斯、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伊拉克人民抵抗运动等非国家行为体结成“抵抗轴心”,使以色列陷入“五线作战”的局面。显然,哈尼亚在德黑兰遇刺事件与今年4月伊朗驻叙利亚外交机构遇袭事件如出一辙,以色列依仗着美国的支持,不惜冒着与伊朗对抗的风险。
7月25日,以色列民众在特拉维夫举行集会,要求以色列政府尽快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协议,实现加沙地带停火,并尽快释放被扣押人员。新华社
挑衅但不开火:伊朗无意升级局势、自取灭亡
“让以色列等待是报复的一部分,也是战斗的一部分。”真主党领导人哈桑·纳斯鲁拉8月6日在视频讲话中说。但伊朗的实际决策过程远比这番言论复杂得多。
伊朗报复与否,将决定持续10个多月的以巴冲突是否会从东地中海再次蔓延至波斯湾。此前,伊朗通过匈牙利向以色列发出明确信息,暗示以色列可通过在加沙达成停火协议避免遭到报复。哈马斯呼吁重启和谈,域外大国也加大介入力度。这些动向使得目前的冲突在东地中海地区仍有可控的可能性。
作为中东大国,伊朗显然不能容忍以色列再次公然挑衅,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等军政要员随即誓言要“报复”。但截至目前,伊朗尚未采取行动。有外媒报道称,伊朗通过匈牙利向以色列通报了“袭击意图”,随后提出放弃报复以换取加沙停火,这表明伊朗无意让局势升级。
据悉,伊朗内部对是否对以色列采取报复行动存在分歧,负责海外行动的伊斯兰革命卫队主张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特拉维夫,而主张缓和外交关系的新当选总统佩泽尔·希特扬则强调应保持克制,否则只应对以色列情报机构在伊拉克库尔德地区的秘密基地进行袭击。
今年4月,伊朗驻叙利亚外交使团遭以色列远程空袭后,伊朗首次对以色列进行了极具象征意义的报复——选定两处军事基地,在提前向美国通报袭击计划后,一周内发射了约300架无人机和导弹。此次袭击在遭到约旦、以色列、美国、英国和法国防空部队拦截后,并未给以色列造成实质性损失。如同2020年春天,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军将军苏莱曼尼在伊拉克遭美国暗杀后,伊朗在向美国发出警告后,象征性地对其两处军事基地发动了导弹袭击。
这一系列反制举措表明,善于“战争边缘”政策的伊朗始终避免与美以发生大规模冲突,而更注重利用“抵抗轴心”等地区盟友施压,实现博弈诉求。今年1月和4月,美国通过阿曼与伊朗举行会谈,寻求为加沙冲突降温。曾经频繁发生的针对美国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军事基地的袭击也在伊朗施加影响后暂停了半年。据最新报道,伊朗-美国-阿曼会谈渠道已再次启动。
域外大国:共同努力避免伊朗与以色列开战
中东危机走向不仅事关地区和平稳定,也影响全球能源安全和大国利益,因此域外大国十分担心伊朗与以色列爆发直接冲突的风险,纷纷劝说其冷静降温,防止事态失控。
美国正处于白热化的白宫竞选活动之中,对巴以冲突长期化甚至扩大化感到焦虑,尤其是以色列不断加剧巴勒斯坦的人道主义灾难,在世界舆论和国际道义上拖累美国。以色列屡屡挑战伊朗的主权和尊严,很有可能将美国拖下水。因此,拜登政府对以色列拖延战争越来越不满,而一直强烈亲以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也公开呼吁以色列结束加沙悲剧。
但以色列毕竟是美国在中东的核心盟友和外交战略支柱,因此美国不仅保持对以色列“传刀子”的固有套路,还在哈尼亚遇刺事件后加强中东军事力量以震慑伊朗及其盟友,不仅呼吁伊朗克制,还表现出愿意为以色列与伊朗开战的意愿。更有甚者,美国最近放弃了对沙特实施多年的进攻性武器禁运,变相对胡塞武装和伊朗施压。此外,英法德等西方大国也屡屡对伊朗施压。
俄罗斯也十分担心伊朗与以色列对抗加剧,公开呼吁前者保持克制。俄罗斯与伊朗积怨已久,但冷战结束后双方关系愈发密切。俄罗斯不仅顶住美国压力帮助伊朗建设多座核电站,还在叙利亚政权保卫战期间与伊朗领导的“什叶派之弧”结成战略同盟,并在伊朗投资400多亿美元开发天然气等项目。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从伊朗进口大量无人机以弥补自身不足。此外,为打破欧洲能源禁运,俄罗斯正计划与伊朗建立“国际南北能源走廊”,试图打通从里海北岸经伊朗到波斯湾出口的能源管道,通过“陆海三线”扩大对亚太地区的能源出口。如果伊朗与以色列陷入大规模冲突,俄罗斯不仅经济利益受损、能源战略通道规划受阻,还将面临如何在伊朗与以色列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的困扰。
伊朗当然有权对以色列实施报复,但域外大国一致反对循环报复,或许会迫使伊朗审时度势,慎重决策。
呼吁谈判:哈马斯损失惨重 停火有望
哈尼亚遇刺事件无疑是以色列挑衅哈马斯、破坏国际社会停火止战努力的最新举措,也使哈马斯重申绝不承认以色列、“以牙还牙”。然而,哈马斯在选出新领导人辛瓦尔后,继续推行对以色列的体系博弈策略,并于8月11日发表声明,呼吁制定和实施加沙停火方案,并迫使以色列执行。这表明哈马斯无意落入以色列为延长战争而设下的陷阱。
主观上,哈马斯需要响应国际社会主流呼声,重回谈判桌,以落实美国提出的停火方案,避免为停火谈判失败承担责任。客观上,持续十多个月的冲突使巴勒斯坦遭受了惨重的生命和物质损失。作为加沙地带的实际控制者,哈马斯必须为结束巴勒斯坦人民的苦难承担起责任。加之哈马斯武装人员已几乎全部损失,其许多主要干部被以色列追杀,实力空前削弱。如果哈马斯希望未来参与加沙治理,显然必须及时停战,止损休养生息。
以色列媒体16日援引以色列高级安全官员的话称,以军在加沙地带的行动已基本结束,但在“获得新的情报”后可能重新进入加沙地带。据报道,在连日来举行的安全形势评估会议上,以色列军方高级官员认为,哈马斯的拉法旅已被击败,实际上已“不复存在”。以色列军方高级官员告诉政府决策者,现在是开始交换战俘的“时候了”,因为哈马斯的大多数战斗力量已被瓦解。
以色列的评估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哈马斯当前的处境。
骑虎难下:停火关键在以色列
加沙战火已持续10个多月,不仅巴勒斯坦遭遇了罕见的民族灾难,以色列也陷入重大危机——在国际上罕见孤立,安全上“五面出击”,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还面临着是否发动第三次黎巴嫩战争,甚至与伊朗直接对抗的危险前景。以色列战争的车轮无法停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内塔尼亚胡总理将个人政治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也是因为极右翼势力执意要恶化巴勒斯坦人民的生活状况,推行“大以色列”梦。
被称为以色列“安全先生”的内塔尼亚胡长期对哈马斯奉行“割草策略”,刻意在巴勒斯坦内部制造两个权力中心,从而分化、削弱、消耗其整体实力,出乎意料地使以色列损失惨重。如果“去哈马斯化、去军事化、去极端化”的战争目标无法实现,停火之日或许就是内塔尼亚胡被追责甚至面临入狱之灾的日子。再加上与他组成联合政府的极右翼政党频频胁迫和施压,让内塔尼亚胡无法在现有的战争轨道上刹车,甚至做出跨境袭击伊朗目标、不惜将战火引向波斯湾等冒险举动。以致美国媒体近日公开指责内塔尼亚胡对中东局势恶化负有主要责任,尤其是暗杀哈尼亚赫挑衅伊朗。
哈尼亚并不是第一个被以色列暗杀的哈马斯领导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目前舆论普遍担心,以伊双方由以往的间接隐蔽战争转变为直接对抗模式,形成恶性循环,使以巴冲突蔓延至地中海东部地区,进而扩大至波斯湾地区。避免这一危险前景的最好办法,就是尽快实现加沙长期停火。
光明日报(2024年8月19日第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