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元级基金经理杨思亮加盟易方达,宝盈基金何去何从?

admin

刚结束多位产品管理者的离任工作,近期,身家达百亿的基金经理杨思亮的工作变动出现了新进展,他曾是宝盈基金的核心成员。依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杨思亮在八月份底已经不再担任宝盈基金的职务,并且很快加入了业内领先机构易方达基金。

一次看似平常的人员变动,又让宝盈基金处在公众关注中。这家成立二十四年的老牌基金企业,被称为“深圳公募的摇篮”,在最近十年间,先后有王茹远、杨凯、彭敢、肖肖、陈金伟、杨思亮等知名管理人从这里离开,随后加入其他机构任职。

“黄埔军校”的声誉与“人才中转站”的困境交织,体现出中小公募在马太效应影响下的普遍不安:当实力、待遇、支持都被顶尖机构远远甩开,如何还能留住优秀人才?

杨思亮加盟易方达基金

中基协最新公布的从业人员登记记录表明,杨思亮的工作单位已经转为易方达基金公司,这引起公募行业普遍认为并不令人惊讶。这位曾担任宝盈基金知名投资经理的杨思亮,在八月份集中辞去了宝盈优势产业混合、宝盈价值成长等五只基金产品的管理职责,他的去职意向十分清晰。

杨思亮同宝盈基金的开始时间是在2015年4月。他那时离开了大成基金,进入宝盈基金工作,最初担任研究员,后来逐渐成为能够独立负责投资研究的核心人员。2018年,杨思亮正式起步担任基金经理,负责管理宝盈睿丰创新和宝盈消费主题,其中宝盈消费主题后来成为他最为人称道的作品之一,在他掌舵期间,该产品的累计收益高达156.84%,年均收益则为14.76%;2020年4月,他又接过了宝盈新价值的管理权,这只基金同样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任职期间取得的回报率为89.47%,年均回报为12.77%,在同类基金中表现优异,位列前十分之一。

很多行业专家认为,杨思亮是一位拥有全局眼光和追求确定回报的价值投资(GARP)型操盘手,他准确洞察行业动向与市场趋势,其管理资产总额于2024年超过百亿,是宝盈基金仅有的达到百亿规模的股票型基金管理人。

这样一位绩优基金经理的离开,对宝盈而言无疑是一大损失。

宝盈基金是一家经营了二十多年的知名金融机构,其股份由中国中铁子公司中铁信托持有百分之七十五,同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也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

回顾宝盈基金的成长轨迹,能够察觉到它为领域内造就并推荐了许多从业者。

二零一零年岁末,人称“基金铁腕”的汪钦执掌宝盈基金,招募了众多声名鹊起的青年管理人才,该公司由此迈入鼎盛时期。2013年,王茹远凭借宝盈核心优势一举成名,以56.4%的收益赢得混合型基金第一名;接着,杨凯、彭敢、张小仁、盖俊龙相继受到瞩目,将公司主动权益规模从不到百亿推至近500亿的高点;此后,宝盈基金还涌现了肖肖、李进、张仲维、郝淼、李健伟等五位知名基金经理,杨思亮的成功则被视为这一辉煌时期的延续。

宝盈基金为何能产生大量团队型优秀基金经理和业绩突出的产品?许多行业专家指出,这同该机构的整体规划、内部规章、组织氛围等有密切联系。宝盈基金是业内历史较为悠久的基金企业之一,长期将主动投资视为关键优势,专注于主动管理,并且提倡投资策略的多样性,构建了包含多种风格和策略的投研架构,为员工的发展提供了平台;绩优基金经理的职业经历表明,他们多数是从研究员岗位开始,逐步积累专业素养,拥有较为深厚的专业基础,然后才转到投资管理岗位,这些事实都证明宝盈基金的内部研究及人才培养机制取得了实效。

激励机制或为核心因素

人才流失是光环的反面现象,王茹远2014年从公职转至民营,创立了宏流投资;彭敢2016年离开原单位,加入东吴基金,后来又离开了公募领域;张小仁、盖俊龙等人在2017年前后也相继离开;杨思亮从研究员做起,经过基金经理助理阶段,最终成为管理百亿资金的知名人士,现在他也选择了离开;对于宝盈基金而言,“培养后人才离开”的情况已经成为常态。

若将时间跨度扩展,能够发现宝盈基金的人才更替现象,早已呈现出普遍化和关键性,并且持续发展。根据Wind信息,2019年到2025年9月10日为止,宝盈基金有17名基金经理离开了公司,这些管理者中有70%在任时间达到五年以上,像邓栋这样的老将任职时间更是超过了十年;另外,这17个人当中有9位在宝盈基金的从业经历超过三年,其中6位任职时间超过五年,算是公司重点栽培的核心研究人才。

调查这些基金经理离职后的任职单位,发现能在Wind系统查询到信息的,其中大部分进入了业内顶尖的基金公司任职,这是根据他们刚卸任时披露的资料统计的,之后的情况没有纳入统计范围。张仲维于2023年加入景顺长城公司,陈金伟在同一年进入鹏华基金工作,吉翔则预计将在2025年加入中欧基金;部分人倾向于选择个人系基金或者近几年新成立的公司,以往备受关注的“奔私”现象并非当下趋势,由此可见公募基金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名副其实。

持有者也会产生困惑,为何宝盈基金无法留住那些优秀人才?动力机制可能是关键所在。倘若这个环节无法解决,很难扭转其人才流失的局面。

知名基金经理离职__基金经理离世

2025年开头,社会上就流传着某个消息,称宝盈基金的一家基金管理人,在取得优异投资回报的年份里,其年终奖金仅是税前十万元人民币,由此可以想见核心研究岗位的报酬状况。差劲的业绩确实不行,不过业绩出色时又缺乏奖励措施,这样就不能责怪人才总是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了。不过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确认。

核心研究人才离开造成的影响,立刻体现在管理资产规模的起伏上。宝盈基金确实有过相当出色的时期,它成立仅仅四年,管理资产总额就快要达到八百亿元,在行业内的排名是第二十八位,这个名次比许多知名机构都要靠前。

不过,往后几年,宝盈基金的经营体量持续减少,到了2019年,数值甚至下探到两百亿稍多,与最高点相比较,缩减了超过七成。近些年那家公司经营体量有所反弹,一度攀升到八百亿以上,不过接下来没能维持增长态势,又呈现了“快速上涨后迅速下滑”的走势。到2025年六月份,宝盈基金最近的总资产为732.93亿元,比2015年还要少,位置下滑到第73位,和整个行业迅猛前进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更严峻的考验可能来自“人才缺失”。根据Wind资料统计,到9月10日为止,宝盈基金现有的18位基金经理里,有一半的人任职时长没到三年,其中五个人任职时间短于或等于一年,属于经验尚浅的基金经理;而工作满五年的基金经理只剩下两位,一位是量化投资部的总经理蔡丹,另一位是专注于固定收益产品的吕姝仪。主动权益领域青黄不接的现状,让宝盈的投研传承面临考验。

中小型公募基金留人难

由此看来,诸如宝盈基金之类的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之所以面临“人才引进易,人才留存难”的难题,根本原因是内部运作体系的不足与外部市场环境的转变相互交织所致。就内部因素而言,激励制度不完善以及平台所能提供的支持有限,是造成关键岗位人员离开的两大主要原因。

中小型公募基金机构与领先公募基金机构在激励措施上存在显著差异。据公募行业相关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顶尖公募基金机构对于核心投资管理者的薪酬制度较为弹性,使核心研究人才能够参与公司成长收益,然而,规模较小的公募基金机构在这方面就较难实现。

平台资源方面的不足,也是核心人才流失的一个关键因素,除了薪资待遇。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运营曾方芳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般来说,顶尖平台具备更雄厚的科研实力、更完善的数据保障以及更宽广的研究涵盖领域,从而能够为投资经理提供更周到的科研服务。头部平台的品牌号召力能够带来更多资金和客户,为基金经理创造更宽广的发展平台,并且提供更多投资可能。

以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为例,其在投资研究方面的支持力量相对薄弱,研究员团队的构成人数,仅相当于顶尖公募基金公司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同时,其研究范围也局限于少数几个行业,无法充分满足基金经理对于专业细分领域的调研需求,因此,很多时候只能借助外部机构的研究报告,这种现象,对于基金经理制定投资策略的过程,产生了相当显著的影响。

在渠道资源这块,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的产品发行水平,远远比不上顶尖公募基金公司。以宝盈基金作为参照,根据Wind平台信息统计,在2021年起的四年间至2025年6月30日,该机构总共推出了23支新基金产品,不计不同类型份额的合并计算,其平均初次募集的资金量仅有7.18亿元;超过一半的新基金产品,其首期募集资金规模都不及5亿元;相比之下,另一家行业领先的投资管理机构在同一时段内,发行的新基金数量超过240支,若排除场内交易基金,仍有112支,其平均首期募集的资金体量达到20亿元,并且其中有14支基金产品的首期募集资金规模超过了50亿元。资源渠道的不足,会妨碍基金经理的资产规模扩张,同时也会压缩其事业前景的提升。

外部环境显示,公募行业正显现显著的马太效应,导致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的生存环境持续受到压缩。到2025年年中,管理总资产超过万亿元的基金管理机构达到了8家,而在五年前仅有1家。与此形成对比的是,行业内仍有将近4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资产规模小于100亿元。资本的聚合促使了物资的聚合,顶尖公募基金机构能分配更多资本用于研究开发、薪资刺激和分销网络构建,由此造成“资本、物资、人力”的良性循环,而规模较小的公募基金机构则遭遇“资本外流、物资减少、人力外流”的恶性循环。

当前,公募基金领域的人员变动正体现出更强的市场化特征,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部、银行理财子公司等新型机构的涌现,使得基金经理的从业路径选择更为丰富,关键岗位从业者的谈判地位明显增强,对于规模较小的公募基金组织所培养的专业人士,一旦大型公募基金或私募机构发出聘请意向,其提供的薪资水平、业务平台支持以及职业前景等要素,往往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

盈米基金研究院表示,公募基金行业正出现头部化与集中化现象,头部基金公司拥有显著的平台优势,更能够吸引并系统化地培养杰出基金经理,其长期积累的优势还促使它们向团队化发展,导致人才需求持续增长。此外,当前许多基金公司更加注重整体团队的发展,而不是单独培养耀眼的明星基金经理。

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普遍遭遇人才大量离开的情况,整个行业一直在寻找解决方法。比如,有些企业曾经尝试在业内推行事业部制,给研究投资团队更多自主权,并且提高了收益分配的额度;还有些企业通过拓宽股权激励的覆盖范围,让核心研究投资人员的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如此,曾方芳提到,中小型公募基金企业能够集中精力于某个专门行业或投资方法,塑造具备专业特点的业务形象,从而招徕那些拥有对应学识和爱好的杰出从业者等。

公募行业内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能否留住关键人才,不仅关乎自身能否生存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公募行业的生态是否平衡,从培育人才到留住人才,宝盈基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也是所有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