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襄阳美食世界!
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期间,新晋“网球女皇”郑琴文在赛后采访中提到:“我现在就是饿极了,想吃一碗家乡的牛肉面”;想起贾玲为了拍电影《热血沸腾》严格减肥,但只回家吃一碗同样的牛肉面……很多美食爱好者开始好奇,这碗如此具有号召力的牛肉面究竟有何来历?
牛肉和面条是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完美结合,南北方都深受人们的喜爱。但如果你问湖北人哪里最好吃牛肉面,他们大多会加上郑勤文和贾玲认证过的前缀——“襄阳”。
外地人对襄阳的第一印象,往往来自于《三国》或者金庸笔下,说襄阳是兵家必争之地,侠客享乐之地。襄阳牛肉面就是这一切的体现:表面厚厚一层辣红酱油,是香气扑鼻的牛肉汤底,大块的肉块嚼劲十足,大碗面吃得饱饱的,再配上一大碗米酒,任谁看了都忍不住说一句:这就是江湖啊!
不过,如此豪放、强悍的襄阳牛肉面,只是襄阳美食世界的冰山一角,如果你在湖北这座“二市”走一走,就会发现,早上,随处可见牛肉面、牛杂面,晚上,则有以肉为主料的牛肉火锅、牛杂火锅,不加任何配菜,只吃大块的牛肉和带骨牛排;还有不加多余水分,香辣酥脆的宜城干炸鸡;将细长鳗鱼炒成圈而成的宜城板鳝,此外,还有襄阳猪脚、孔明菜、油嫩馒头、金刚糕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美味小吃。
位于“世界中心”的南翔盆地,就连美食,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
一碗襄阳牛肉面,开启了重油、辣子、碳水化合物的世界
一天的计划从早晨开始,想要快速了解一个城市的饮食习惯,不妨从早餐开始。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汉江上,城里的面馆、摊位便开始忙碌起来。雪白的黄油在慢火中与红辣椒、花椒等各种香料混合,逐渐呈现出鲜红的色泽。锅底的牛骨让汤头散发出浓郁的肉香,随着蒸汽飘散在汤桶边缘,引得每一位过往行人纷纷前来品尝。店名写着牛肉面,其实只是统称。在配料制作上,除了牛肉,通常会加入牛杂、海带、豆腐等,对应牛杂面与素面。其中,以素菜制成的素面,融入了肉的滋味,别具一格,妙不可言。
在襄阳,不管是荤素,都要遵循“一辣、二麻、三鲜”的原则。面条三次浇汤,力求让所有食材都披上红油的香气,所以当地又叫牛肉油面。襄阳牛肉面最具代表性:大块带筋带肉的牛肉盛满碗面,配菜则根据牛肉汤底的特点而定。只有口感爽脆、不吸油的豆芽菜经过轻焯水,才能调节油多肉多带来的油腻感。如果觉得豆芽菜不够劲道,几乎每家店都有免费的紫皮鲜蒜供食客取用。一口面、一口蒜、一口肉,是襄阳独有的酣畅淋漓的感觉。
有了面、有了肉,襄阳的“江湖精神”自然离不开酒。中国有“早饮”文化的地方很多,而襄阳是少数“端碗饮酒”的地方,而“官配”一定是黄酒。襄阳爱酒的历史早在一千多年前,“资深酒家”李白在《襄阳歌》中印证了这一点:“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必饮三百杯”。搭配面条的黄酒,一般都是店家自己酿制,盛在碗里,天天卖。名为“黄酒”,其实倒出来是清澈的米色,口感酸甜,酒精度数较低,当地的老人小孩都能喝上一碗。
虽然牛肉面+米酒才是襄阳人早餐的绝对代表,但对面条的热爱,让襄阳人从早餐到宵夜都吃面条,也就不足为奇了。外国朋友往往觉得襄阳面条略硬,但这恰恰满足了襄阳人吃面条的需求:口感硬,有饱满的嚼劲。
这种嚼劲十足的感觉,来自于他们特殊的制面方法:先用碱水把面条压出,提前煮熟,捞出抹上食用油,防止面条粘在一起,然后晾到半干,吃的时候再放回锅里,这样面条上的油就可以渗进汤里。这样煮出来的面条颜色微黄,质地紧实有韧性,也适合以麻麻闻名的襄阳炒面;如果追求鲜,还有襄阳鸡汤面,用的是清油代替牛油。
吃面条最爽的襄阳,绝对是“重油重糖宇宙”,早餐除了面条,还有各式煎饼、馒头等。
比如征服挪威驻华大使的南漳特色猪油饼,预先分好的面团在下单后加入优质猪油,摊开,简单撒上芝麻、辣椒、葱花调味,出炉后即食,香辣可口,外皮酥脆,饱满有嚼劲。还有口味浓郁的各式锅贴,热腾腾、现做的酱香饼……襄阳今年以亩产602.6公斤,创下全省稻茬后小麦单产新纪录。这是他们热爱“碳水化合物”的自信,也成就了这里美食界的爽口硬核。
猪蹄、炸鸡、牛肉火锅……吃肉喝酒,红红火火
襄阳人到底有多爱牛肉呢?大概就是早上吃牛肉面,晚上继续吃牛肉火锅吧。
襄阳牛肉火锅还可以煮牛杂,喝米酒,连配菜还是豆芽。如果硬要说和早上的牛肉面有什么区别,大概就是肉多酒浓,劳累一天后有更多时间享受美食的味道。锅底没有配菜,事先煮好的牛肉和牛排切成大块,盛入牛油汤,连同炉子一起端上桌。
趁着火热,大口吃肉,锅里还有空余,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千张、豆芽等配菜,至于主食,可以下肚吃,也可以搭配火烤馒头吃。最后点一碗米酒,里面有糯米汁(酿酒时酒窝里的精华),让酒味更加醇厚绵密,带你重温襄阳旧梦。
位于汉水中游的襄阳,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对牛肉的喜爱和独特的烹制方式,源自历史上南北融合。西晋八王之乱时,大量来自西北陕甘的移民,带来了北方人吃牛肉的习惯,牛肉逐渐成为襄阳人割舍不下的美食。
同时,这座南北交汇的城市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也为当地的饮食文化提供了多元化的基础。
在这多元之中,襄阳还擅长烹制鸡肉。宜城干炒鸡(当地又称“炸鸡”)也以炉火烹制,麻辣鲜香,将鸡肉用大火翻炒至表面金黄,食用时在锅的中间挖一个小洞,方便放入热锅蔬菜。随着炉火的不断加热,渗入锅底的鸡油慢慢将食材“煎”熟,充分激发出每一种食材的香气。美味的“炸鸡”可配酒,或用三片当地特产海棠叶泡水制成的特色饮品,名为三皮罐。
同样出色的还有宜城煎鳗鱼和宜城大虾。湖北的江南美食随处可见,但凭借着江湖的豪放、浓郁的香味、火辣,也能独树一帜,自成一派。手指粗的煎鳗鱼直接放入火锅,去掉黏液后用清水洗净,再次煸炒至卷曲成圈,再加入辣椒、花椒、葱、姜等调味翻炒,出锅后麻辣干炒。宜城大虾遵循“一辣、二辣、三香”的原则,先用丁香、茴香等香料炒出香味,再用虾仁炒制,再加入白酒、啤酒,去除腥味,增加香味。最后加入花椒、辣椒、蒜蓉等。每一口都热气腾腾。
江湖菜,下酒下饭,首推下酒菜。麻辣烫菜之后,襄阳猪蹄和孔明菜,一荤一素,充分展现了凉菜的魅力。先说猪蹄,腌制好的猪肉用细绳扎紧,煮熟定型,冷却后即可食用,食用时根据需要切成薄片,配上酸辣蘸料,是节日招待宾客的必备佳肴。孔明菜又名襄阳大头菜,相传是诸葛亮出山前在隆中偶然发现的美味。鲜嫩的大头菜经过“三腌五卤六晒”后,充分吸收了卤水的精华,口感醇厚爽脆。
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流淌在襄阳人血液里的英雄气概。摄影/陈琪琪
襄阳积淀了数千年的文化,早已体现在每一杯饮品、每一顿饭菜里,这座城市的氛围自有它的风格。下半年假期即将到来,你真的不考虑去探寻襄阳美食的世界吗?
参考
襄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饮食文化集锦:世界美食话》第七话:聊聊牛肉》
湖北日报:《夺冠后郑琴文:我就想吃一碗家乡的牛肉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