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中共烟台市委十三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烟台市委关于构建“1+233”工作体系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
为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开好局,确保全市“十四五”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打牢基础、抢占先机、积蓄力量,市委决定构建“1+233”工作体系,细化明确未来三年(2021—2023年)阶段性目标、工作重点、实施路径、方式方法措施,全市动员提振精神、集中攻关、再接再厉,推动省委、省政府“带头、当先锋、落实上级”要求,努力建设更具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滨海城市。
“1+233”工作体系突出加强党的建设的根本领导,紧紧围绕动能转换、乡村振兴两条工作线,加快推进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三个区”建设,加强民生改善、营商环境和风险防控三个支撑保障。
根本原因
突出和加强党的建设领导
加强党的建设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
《决定》围绕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不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继续加强理论教育、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巩固强化基层基础、深化反腐败斗争等五项措施。
——持续加强理论教育,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党建精神,坚决落实“九个必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凝聚起思想共识、行动力量。
——围绕锻造过硬干部队伍,决议提出实施加强党的建设和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三年行动计划,强化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一线锤炼、业务培训,鼓励党员干部大胆冒险、大胆尝试,以改革精神、创新思维、开放思路破解各类矛盾问题。重点从招商引资、建设建设、维稳、应急处置一线培养使用优秀干部,形成讲求实效的鲜明用人导向。
——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决议提出,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经常性开展工作作风整改,强化正向激励和负向警示,以更大的决心纠正“四种倾向”,转变工作作风,树立新作风。大力提高干部执行力,细化量化考核标准,完善记录档案,严格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激励各级干部以饱满的热情去落实、去落实。
——巩固加强基层基础,着力提升组织力量,协调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整体跃升、城市基层党建“赋权聚力”、拓展改进“两新”组织党建空间,整合提升机关、国有企业、学校党建效能。2、夯实党支部建设基础,动态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基层五星级党组织比例提高到30%,二星级以下党组织基本杜绝。
——深化反腐倡廉斗争,坚持从严治党就是深爱,准确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每年在1-2个重点领域开展专项整治,从严治党作风纪律。坚决落实关心关爱、宽容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两条工作线
把握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
携手并进,推动工业、农业、城乡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强力推动动能转换,形成以新动能为主导的新发展格局
动能转换工作线下一步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在全省率先实现“五年有所突破”的目标,《决定》提出,“四新”经济增加值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56%左右。
决议提出七项措施:
——着力振兴县域经济。县域是烟台的主要发展板块,县域兴旺才能带动全市兴旺。《决定》把振兴县域经济放在动能转换的首位,提出要实现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在全国和全省排名中超越、先进。
——大力提升产业能级。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在于优质产业。《决议》提出实施“9+N”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培育形成绿色石化、有色及贵金属、汽车两个2000亿级区域产值、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清洁能源、航空航天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同步布局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N个前沿产业。
——分阶段培育企业阵列。企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体,《决议》提出大力培育规模以上、上市、高新技术、外资、高成长、国有及控股六类企业。全市现有企业26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多家。建立了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在市政府12345政务服务热线开设“企业家之声”,24小时受理企业反映的各类问题,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精准实施“双招双引”。“双招双引”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抓经济要抓项目,抓项目要抓招。《决定》提出,坚持深耕日韩、巩固欧美、拓展“一带一路”、加快推进省市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培育产业链、瞄准三大类500强企业精准招商。
——全力推动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决议》提出,加快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力争新建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整合重组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新建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共计20个。
——持续加强数字化赋能。数字经济日益成为转型升级新动能,决议围绕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提出建设山东5G网络示范区和数字经济产业生态园,积极培育橙云等地方产业互联网平台,打造全省领先、全国一流的智慧城市、数字城市。
——着力推进低碳发展。“双碳”是国家战略,决议提出规划建设“双碳”创新区,设立“双碳”基金,争取举办“双碳”国际论坛。“废物城市”试点,力争实现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谱写山东烟台样板篇章
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出成效、三年成典范”的目标,推动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五个振兴”协同发力。
——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发展、富民增收。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决定》围绕构建独具烟台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出实施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农业品牌提升三大举措,加快推动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一个千亿级(苹果)、六个百亿级(海参、葡萄及葡萄酒、生猪、白羽肉鸡、花生及食用油、龙口粉丝)特色产业集群,打造国际知名葡萄酒产区和世界知名葡萄酒文化名城。
——人才振兴促进资源集聚。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支撑。《决定》提出,实施人才振兴计划和人才返乡工程,加强返乡创业平台建设烟台未来发展,努力培育1万名以上高素质农民。
——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文明。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决定》以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提出实施新一轮乡村文明行动,扩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市级、省级文明村建设,文明达标村覆盖率分别达到35%和10%。
——以生态振兴带动环境改善。乡村振兴需要以宜居为根本。决议提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重点,开展乡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以组织振兴推动乡村治理优化。乡村振兴需要组织保障。决议着力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力量,提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优化乡村治理。
——以人为核心推动县城提质增效。县城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节点,《决定》着力推动县城精明增长,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承载能力。
加快建设“三个区”
中心城区、产业园区、海洋经济示范区
《决定》按照陆海区城一体化空间布局,提出推动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海洋经济示范区创新发展,形成陆海统筹、市县联动、多业态崛起的新发展格局。
>>>做大做强中心城区,提升引领地位、增强带动作用
坚持全球视野、国际标准、烟台特色烟台未来发展,完善境界和格局,系统规划,拓展城市框架,增加城市厚度,形成“12335”大城区建设格局。
——一个核心的突破,芝罘区全面突破,给老城区带来新活力。
——完善沿海黄金旅游带、滨江生态景观带“两带”。
——三条环路支撑,快速路环线规划建设71公里“一环两纵”中心城市快速路环线;步道环线建设20公里示范段,打造连接山海的休闲步道环线;地铁环线适时启动轨道交通环线建设。
——三港联动,机场高标准规划148.7平方公里临空经济区;海港优化城市港口功能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陆港启动南站枢纽楼及站前广场建设,以6平方公里起步区为核心,建设现代化高铁中央商务区。
——五城驱动,坚持前瞻思维,努力建设产城融合、工居均衡、生态宜居、交通便捷的未来之城。芝罘幸福新城建设“山水相依、产城融合”的生态智慧新城;八角开发区海湾新城将建设成为“创新区、人才之城、会展海岸、活力海湾”;牟平新城将建设成为生命科学创新引领区;浮山嘉禾新城将建设成为文旅名城、活力之城、生态之城;蓬莱新城将建设成为烟台西部城区重要增长极。
>>>做大做强产业园区,提高集聚度、增强承载能力
《决议》提出,坚持“一园区、一产业、一平台”原则,突出培育主导产业,构建垂直产业生态,推动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把园区打造成为产业培育主基地、改革开放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
——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提质升级发展。《决定》以做强做优开发区为重点,提出在改革开放、产业集聚、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省级以上开发区在全省综合评价中全部进入百强行列。
——推动化工园区集聚发展。《决定》提出,实施新一轮化工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全面退出城区、进园区,化工企业入园率提高到60%以上。
——推动特色园区开放发展。郊野公园是烟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的一大特色。《决议》提出中韩、中日、中德新材料产业园、国际招商产业园等招商对象,拟规划建设莱山环保清洁能源产业园。
——激发经济园区活力,《决定》提出,充分发挥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的示范引领作用,探索形成更多先行性、差异化、融合性的制度创新成果。
>>>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示范区,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
《决定》围绕做好“海洋战略”实施工作,提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的海洋产业体系、竞争力强的海洋创新体系、陆海一体的海洋保护体系。
——实施海洋优势产业示范工程,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海上风电示范区、海洋旅游示范区。
——实施海洋潜力产业突破工程,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及产品、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产业。
——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增强工程,重点布局高水平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实施海洋生态保护整治工程,重点推进长岛国际生态岛建设,推进岸线、海岛、海洋、污染、渔业综合治理。
强化三大支撑保障
改善民生、营商环境、风险防控
民心是最大政治、环境是核心优势、安全是重中之重。《决定》围绕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提出要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补短板强弱项、夯实基础,更好地凝聚民心、改善环境、确保安全。
>>>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幸福感满意度明显增强
围绕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决议提出,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解决好人民群众“急事、难事、急事”,不断改善民生,加大财政民生领域投入,保持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0%以上。
>>>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决议》以“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服务质量最优”为目标,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综合评价位居全省前三名。
>>>防范化解风险,全力维护社会平安和谐
《决定》提出,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坚守工作底线,把安全发展要求融入各领域、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